簡體版

第六百九十四章 德蘇戰爭(38)

當天晚上遠征軍第23師向烏克蘭北部邊界開拔。

因為時不時掠過頭頂的德軍飛機發動機轟鳴聲,他們的夜間行進也不敢照明,只能模黑前進,更糟糕的是他們必須在天亮之前構築防御工事。

結果這一晚他們前行了不到20公里,離邊界還有200多公里。也就是說以這樣的龜速就算再走上個十天也不一定能抵達烏克蘭邊界,到時候德國人的包圍圈恐怕早就封死了。

參謀長提議道。「要不我們也找個城市打巷戰?」早在昨天他們就接到西方面軍司令布瓊尼元帥的命令,讓所有部隊撤入就近的城市構建防御工事,不過他們听從的是艾森豪威爾總司令的命令。

師長斯科特搖搖頭。「我軍沒有打巷戰的經驗,而德國人的巷戰實力並不弱,真要打巷戰,吃虧的恐怕是我們。」

原時空的二戰中美軍與德軍的第一次巷戰爆發于「亞琛」戰役。

1944年10月盟軍集結兵力4個步兵師3個裝甲師,優勢兵力合圍了德國「亞琛」大城。德軍第49步兵師陷入城中無法突圍,這支1944年2月剛成立的德國步兵師,只能獨自跟盟軍部隊展開巷戰。

盟軍以絕對優勢的兵力反復進攻亞琛,出動飛機坦克大炮狂轟亂炸,打了整整21天,城內的德軍第49步兵師才放下武器投降。這時美軍的傷亡已經超過了5000人,美軍第1步兵師和第30步兵師都損失很大,實力耗盡,甚至需要重建。

德國方面傷亡人數超過了5100人,另外有5600余人被俘虜。戰斗的另一個結果是雖然美軍佔領了亞琛這座城市,但亞琛的抵抗拖延了時間德國人將通向柏林的道路許特根森林後面的河谷淹沒了。這使盟軍不得不另找通向柏林的道路,于是比亞琛戰役更艱苦的許特工根森林戰役打響了。

美軍如此大費周章,最終得不償失,拿著錘子砸雞蛋惹得一身腥。

而如今一旦白俄羅斯,烏克蘭的包圍圈正式成型,沒有後續力量的巷戰必輸無疑。

「我們還是按照總司令的命令,盡快撤出烏克蘭。」

可問題還是回到了原點,撤出烏克蘭談何容易,萬一到時候德國人的包圍圈徹底成型了呢,那他們這幾百公里的路程豈不是白跑了?

這就像是個無解的問題,他們只能按照艾森豪威爾總司令的命令,繼續向前行進。

******************************

柏林皇宮。

「嘖嘖,這斯大林真是神助攻啊。」

畢竟包圍白俄羅斯和烏克蘭並不是小事一樁,之前他還擔心會有不少部隊會逃出去,沒想到斯大林下達了「不許後退」的命令,沒有一支部隊敢撤退。

不過布瓊尼卻下令讓所有部隊撤回就近的城市構築防御工事,這顯然是要準備打巷戰了。「不錯的主意。」話是如此,不過他還是有點煩的,與其打巷戰,他更喜歡在平原上玩殲滅戰。不過既然布布瓊尼元帥打巷戰,那也無妨,就算他圍而不攻,也能活活困死他們。

「美軍的動向呢?」

參謀在地圖上標上幾個點。「這是他們目前所處的位置,他們的遠征軍總司令艾森豪威爾下令部隊全部撤出俄羅斯和烏克蘭,因此他們正在全力後退。」

「這個艾森豪威爾,嘖嘖。」雅尼克發出不明所以的兩聲冷笑。

說起來有趣,這個德懷特.戴維.艾森豪威爾是個德裔,他的祖先與1732年移居美國。

當然,這不是什麼稀奇事,美國是個移民大國,其中德裔移民成為人數最多的移民族群,超過了愛爾蘭和英國,德裔美國人佔美國總人口數量的17%。不過移民到美國的德國人,經過四百多年,早已認同美國是自己的祖國。

德意志人好戰而且善戰,一戰及二戰是兩個海外的德國人後裔率領美軍在本土的德國人與英國人、法國人及俄羅斯人相持不下時加入戰團痛毆歐洲的德國人!(第一次世界大戰打德國的美軍統帥潘興就是德裔)

而且艾森豪威爾這個德裔對德國人還非常痛恨,他表示過像德國人這樣不斷發動世界大戰的民族必須受到懲罰,他還親手建立了臭名昭著的萊茵戰俘營。

在1945年2月上旬,落在美軍手中的德軍戰俘的總數大約為30萬人。面對如此多的戰俘,原定的安置計劃在組織工作上遇到了瓶頸。盟軍總司令艾森豪威爾一聲令下︰建立露天大營,就地安置戰俘,于是世界戰爭史上著名的「萊茵大營」誕生了。

設置這樣的戰俘營的第一考慮是用萊茵河阻斷戰俘向東逃往德國月復地的去路。其次是充分利用萊茵河流域的寬闊平原,用最省力的方式容納最多的戰俘。

1945年4月30日小胡子自殺後,在曾經號稱「不可戰勝」的德軍中開始顯現樹倒猢猻散的效應。在小胡子自殺後的一周時間內,德國的武裝力量像多米諾骨牌一樣逐一垮塌,從5月9日開始,400多萬德國軍人淪為戰俘。

歐洲戰爭的迅速終結使勝利者感到有些猝不及防。敵手消失之後,盟軍方面遇到的第一個大問題就是如何消化那人海一般的戰俘群。昔日的對手已經失去了一切話語權,對日內瓦公約的遵守水平考驗著每一個勝利者的國際道義。

在這方面,美國人交出的答卷非常另類。1945年5月4日,艾森豪威爾在沒有和英軍取得共識的情況下單方面向美軍下令︰把在德國境內收押的德國軍人當作「被繳械的敵軍」(DisarmedEnemyForces)而不是「戰爭俘虜」(PrisonerofWar)對待。

就這樣,投降的德軍俘虜被美國人分成了兩類,一類是在德國和奧地利以外被俘的德國軍人,他們可以享受日內瓦第二公約規定的戰俘待遇。另一類是被解除了武裝的敵人,對于敵人,美軍當然不必承諾給予「日內瓦待遇」,也完全可以禁止國際紅十字會向這些人提供生活物資,同時有權向國際紅十字會封閉有關這些人所獲待遇的一切信息。

這些在艾森豪威爾眼中仍然是「敵人」的戰俘,事實上已完全喪失了與美軍為敵的資格,他們象任人宰割的動物一樣被美軍用卡車從各個受降地點拉到了萊茵河畔,然後象傾倒垃圾一般被「倒」進了一座座「萊茵大營」。每個大營里都有很多用鐵絲網劃分開的巨大方陣,劃分方陣的主要依據是俘虜的身份,每個方陣中的俘虜人數在5千至1萬之間,方陣內的人均佔地面積是3-5平方米。

各個方陣被依次送進了德國俘虜,一個方陣裝滿後,再打開另一個方陣的鐵絲網大門……。

美軍對新進方陣的戰俘通常在2-4天內不提供食品和水。誰也說不清美國人究竟意欲何為,但這種做法起到的客觀效果是︰在與饑渴抗衡中的俘虜們唯有減少一切活動才能保持體能,他們既沒有體力逃跑,也沒有體力鬧事,更重要的是,一批本來身體已變得虛弱的人會在「萊茵大營」的這一首輪生存考驗中被淘汰掉。

開始提供食品和水以後,戰俘們發現供應量嚴重不足。正常人在不活動時每天需要1200卡路里的熱量供應,勞動的人則需要2000-3000卡路里。而「萊茵大營」里的戰俘們每天只能獲得400-900卡路里熱量的食品。他們獲得的食品主要是美國產的雞蛋粉、女乃粉、餅干、巧克力、咖啡,在飲水供應受到嚴格控制的情況下,這樣的食品迅速地吸干了戰俘的體內水分,許多人出現嚴重的便秘。大營里沒有洗漱設備,沒有醫療器械,沒有消毒設備,沒有醫療措施,對傷病員的治療和護理主要由戰俘中的醫護人員自己解決。每個方陣內只設有一個簡易的地溝茅廁,很多病弱無力的人因為缺少體力穿越骯髒混亂的人群到達茅廁,常常在棲身之地排便,致使營地的環境日漸惡化,痢疾、傷寒、壞疽、肺炎等疾病開始在各營地蔓延,形成了對瀕死人員的最後一擊。

瑞士紅十字會曾嘗試給「萊茵大營」提供食品、醫藥和生活物資,這些物品在到達之後,又被艾森豪威爾下令運回瑞士。

究竟有多少戰俘死于美軍的「萊茵大營」里呢?

戰俘韋爾納在1998年出版的《布瑞曾海姆戰俘營》一書中說,住在布瑞曾海姆戰俘營附近的居民證實,在1945年4月到7月的4個月時間里,他們每天早上都能看到120-180具的尸體被運走。韋爾納據此估算,在他呆過的這座容納了13萬戰俘的大營里約有1.5萬人死亡。死亡率為11.5%。如果加上在陰雨天氣被坍塌地洞活埋的死者,死亡率應在15%。鑒于其它「萊茵大營」的狀況也不可能比布瑞曾海姆戰俘營的待遇更好,韋爾納給出了一個恐怖的算式︰500萬人乘以15%,等于75萬戰俘在「萊茵大營」里死亡。

1989年,加拿大記者巴克切發表了一本叫作《有計劃的死亡》的書,在「二戰」歷史研究領域掀起了一陣軒然大波。巴切克在多年查閱各國檔案、文獻和采訪當事人之後得出一個驚人的結論︰在美國人手上死去的,以及後來移交給法國後死去的德國戰俘的總數為80萬到100萬人。其中應由美國人負責的死亡人數約為70余萬。這個數字和原戰俘韋爾納的結論不謀而合。巴克切認為,掌握真實數據的是美國,但記錄此類信息的文件或者已被毀掉,或者已被修改,或者至今還處在嚴格保密的狀態。

雅尼克覺得艾森豪威爾這般所作所為相當眼熟,就好比漢奸為向主子表忠心,所以要表現出對自己族人最凶狠。

而他跟大部分人都一樣,對漢奸的仇恨甚于入侵者!

「看來得給這位艾森豪威爾司令留一個特級戰犯的名額了。」根據一般國際公認的標準,所謂戰犯,是侵略戰爭的發動者、戰爭罪行的指揮者和執行者。軍官服從上級命令,是盡軍人的天職,不應該為此獲罪。不過到底是不是戰犯,還是要戰勝國說的算。畢竟作為戰勝國,有絕對的話語權。

「以後對那些被俘的美軍俘虜好好甄別一下,凡是德裔美軍士兵統統丟進C級戰俘營。既然來了,就別回去了,永遠留在他們祖先的故土里吧。」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