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快馬加鞭,不出一月,睢陽李永並劉凊,便返回樓桑。

來不及洗去風塵,負荊下馬,自跪在臨鄉侯府門前。劉備本欲命人喚入府中。不料附近邑民已紛紛圍攏過來。清官難斷家務事。有道是寧拆十座廟不毀一樁婚。

今木已成舟。再讓李永休妻,亦非人主所為。

劉備想了想,這便出府公斷。

見少君侯出府,邑民紛紛行禮。

見劉備走近,兩人急忙伏地行禮。

劉備這便開口︰「你二人因何長跪不起?」

「罪人劉凊,陷友于危難,是為不義。險殃及無辜,置國法于不顧,乃為不忠。聞摯友身陷囹圄,心亂如麻,無言以對。更無顏見少君侯當面。」說完,已涕淚橫流。

見他情真意切。劉備已有計較。

「李永之妻,與你有婚約在先,是與不是。」

「……是。」劉凊如實作答。

「你家道中落,親家便將她嫁與李永,是與不是?」

「…是。」

「設身處地,那時,若她執意嫁你。該當如何?」

「……」劉凊猛地一頓,隨後答道︰「那時,我舉家逃難,又豈能連累她。」

周圍人群紛紛嘆息私語。

「這麼說來。那時,她嫁與李永,亦是你之所願。」

「是。」

劉備一聲長嘆,輕聲吟誦︰

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游女,不可求思。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劉凊伏地低泣,亦跟誦讀︰

翹翹錯薪,言刈其楚。之子于歸,言秣其馬。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人群亦漸齊聲︰

翹翹錯薪,言刈其蔞。之子于歸。言秣其駒。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此句出自《詩經》,《國風•周南•漢廣》。

待眾人誦完。劉備這便附身沖劉凊耳語道︰「相見如不見,有情似無情。她若安好,便是晴天。」

劉凊頓首再拜,以頭觸地。

君子高潔。當胸懷寬廣。劉凊這便頓悟,心結終得消解。

起身轉向身旁李永,再拜。

李永亦涕淚橫流,回拜。

劉備這便命典韋上前與二人相認。劉凊見典韋無恙,終于暢懷。

典韋勸道︰「休做小女兒姿態。大丈夫何患無妻!」

李永亦說道︰「我有一妹,若蒙不棄,願嫁兄長為妻。」

劉備不禁澀笑。果然是筆糊涂賬。

劉備已問過史渙,為何改姓。而同宗的劉凊,又為何舉家逃亡。史渙說,乃是牽扯到梁國傳位。梁懷王劉匡無子,傳位與兄弟,梁夷王劉成。延熹八年(165年),梁夷王薨(h ng),諸子爭位,引發梁王氏族動蕩。劉凊舉家逃亡,十年後方歸。而史渙一家干脆改姓遷居避禍。

睢陽乃梁國都邑。

原來如此。

恩仇化解。李永和劉凊,互相敬重。典韋便無需替友殺人。李永當面陳情,想舉家遷入樓桑。說,但凡對發妻有絲毫怠慢,便請典韋殺之而後快。

典韋爽快答應。

劉備想想也就同意了。

冤家易結不易解。木已成舟,補救已然來不及。彼此放下,才能妥善解決。至于劉凊娶李永妹為妻,劉備並不是很贊成。在他看來,彼此心懷敬畏,保持距離,才是君子之道。若相見再生事端,恩怨難了,舊情復燃。那時,又該怎麼辦?

好在李永遷入樓桑,遠離祖籍,與劉凊少有往來,或許能保兩家人平安。

典韋雙戟被毀。劉備這便命蘇伯等人,用百煉羽紋精鋼,為他量身鍛造一對趁手的兵器。

一對鉞戟,重八十斤。舞動起來,寒光四射,聲如轟雷。

劉備取名︰雷磔(zh )。

‘磔’,有二意︰分裂牲體以祭神,一種肢解的酷刑。雷磔,乃是雷劈之意。遇此雙戟,便要挨天打雷劈。嗯,寓意很貼切。

斬薙和雷磔,兩對截然不同的戰戟,先後出世。劉備麾下,可稱強將如雲呼?

還有一面之緣的趙雲,憾未謀面的關羽。

時人皆有風骨。

年前。

皇帝問侍中楊奇︰「朕比桓帝如何?」

楊奇答曰︰「陛下和桓帝相比,猶如虞舜和唐堯相比。」

皇帝大不高興,說︰「你性格剛強,不肯向別人低頭,真不愧是楊震的子孫,死後一定會再引來大鳥。」

乍一看上去。侍中楊奇把當今天子比作虞舜和唐堯,兩位古代先賢。然而略作品味,便可發現,實則不然。比喻的對象,不是當今陛下與虞舜和唐堯。而是當今陛下與桓帝。言下之意,虞舜和唐堯是一類的話。陛下,你就和桓帝是一樣一樣的啊!

這便是這個時代的風骨。

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

韓非子顯然是有感而發。

典韋的‘搪瓷將官鎧’,亦在量身鍛造之中。丹陽白毦多為公士。搪瓷札甲亦有所不同,稱‘搪瓷公士鎧’。搪瓷上釉彩,並非難事。‘公士鎧’已非從頭到腳一黑到底。而是在前胸位置,換了塊‘釉彩甲’。甲片上燒制著表示軍功爵為‘公士’的篆字烙印。

雖僅僅是一片甲片的差別,卻讓白毦精卒們羨慕不已。

除此之外,最大的變化,乃是背後狼皮大氅。大氅上用來自蜀地的絲線,繡著劉備門前五丈桑的圖案。五丈桑的輪廓仿佛一座膨大的火炬。火焰則是‘赤鹿角’的形狀。

少君侯‘赤鹿入夢,化身五丈火桑’的夢境,已廣為流傳。

時人,極信天人感應與讖緯神學。

少君侯靈秀天成。故而上蒼托夢,必有深意。正如副伏羅氏的解讀,四位大儒亦說,乃是三興炎漢的吉兆。

于是,劉備以‘五丈火桑,赤鹿炎角’為幟。

《墨子》︰「長丈五尺、廣半幅曰幟」。

按先秦古制,一幅為二尺二寸。

換句話說,幟,其實是豎旗。有豎必有橫。有幟必有旗。

正當劉備為以何物為旗犯難時,蔡邕笑問︰何不用踆(c n)烏?

《淮南子》︰「日中有踆烏。」

所謂踆烏,便是三足烏。

三足烏又稱三足金烏。上古神話,日中有一只黑色三足烏鴉,黑烏蹲居紅日中央,周圍金光萬丈,故稱「金烏」。乃是傳說中駕馭日車的神鳥。金烏原是二足,西漢後期演變為三足。

有踆烏,必有榑桑(扶桑)。

《山海經•海外東經》︰「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

《楚辭•九歌•東君》︰「暾將出兮東方,照吾檻兮扶桑。」

《玄中記》︰「蓬萊之東,岱輿之山,上有扶桑之樹,樹高萬丈。樹顛有天雞,為巢于上。每夜至子時則天雞鳴,而日中陽鳥應之;陽鳥鳴則天下之雞皆鳴。」「傳說此鳥為日之精,居日中。時下畫像磚上,常有三足烏,居于西王母座旁,為其取食之鳥,或說即青鳥。

蔡邕顯然是把劉備夢中的五丈火桑,比作神木榑桑。

于是用三足金烏為旗,正與火桑炎角幟,相呼應。

劉備查了下,似乎不犯禁。(未完待續)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