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1161章 一萬年前

原路上山,從坑里爬出去,回到酒店,先好好洗了個澡。這邊提交任務,同時也開了筆記本電腦,調出一個三維設計軟件。

他也會這個,直接照著腦子里頭記下來的那個來畫出了洞體的結構。

五點多時,听到林昭在陽台活動,林雙也走上陽台,打了幾個手勢。

「昨天晚上去探險了?」

林昭一進門就直接開口。

「您怎麼知道?」

「你說呢?」

「不是昨天晚上,是今天。」

「哼!」

林雙給她看洞結構圖︰「我看這個洞沒有影響到酒店這邊。」

「現在最優的方案是這樣的。」林昭拿了紙筆,畫給他看。

「無論堵還是不堵,都有風險,最大風險就是路上的人和車。所以我們要在洞口做一個池,引流,用排管。管徑不要太大,這樣鋪在路面上,越過公路。」

「在排管上面,加蓋子,路面會有一個小坡度,但也不影響駕駛。這個成本最低。」

「引水往下,這里做一個湖,按著你這個構造,在山體表面我們做行道,沿路建一些亭子。」

「您想的?」

「嗯。」

「那個坑呢?」

「坑的前端,要打掉一些,邊上要做引水和防護,不能再讓泥土往里面崩了,然後里頭,下面用混凝土梁做底,這樣可以不讓過大的石塊落下去。」

「這個工程要抓緊,南海那邊可能又會有台風形成,如果到這里,後果不堪設想。」

「對了,我有一個想法。」

「又有想法了,說吧。」林昭笑盈盈看著他,像個寵弟的大姐姐。

「昨天我看你們在掃監控,盯著看挺辛苦的。」

「所以?」

「我想是不是可以編一個智能程序,把畫面文字化出來,畢竟多數情況一個機位對著的影像還是不變的。」

林昭點點頭︰「這想法很好。」

「您知道我說什麼?」

「知道啊,」

林昭看看外頭,「好比說現在這里有個窗機對著外面拍,如果鏡頭里突然出現另一個疊加影像,就轉成文字,什麼東邊來了個喇嘛,西邊來了個啞巴,喇嘛手里拎著五斤撻嘛,啞巴腰里別著個喇叭,別著喇叭的要用喇叭換手里拎著撻嘛的啞巴的撻嘛,拎著撻嘛的啞巴不願意用看著我作什麼?」

「您這麼皮的事,她們知道嗎?」林雙小心問道。

當然小腿又挨了下。

「這個東西,現在沒有的吧?」

「沒听說,我讓人去開發。」

林雙點點頭︰「我也想試下。」

「你不是在弄虛擬倉庫?」

「一起想。」

「行吧,那我讓她們也一起想,這個東西早點出來比較好。」林昭眨眨眼,「用途很廣。」

「是!」

確實用途很廣,現在國內有天網系統,大量的監控鋪在城市里,但隨之而來的就是海量的數據,這里頭又有很多是無用的。

可真到了有案子,又得人肉眼去找線索。

如果說可以用智能程序,把影像轉成文字,不但這個信息存儲量可以瞬間小無數倍,有事的時候效率也會千倍提升。

甚至有可能在案發時第一時間提供報警。

難度其實只在于,如何去設計文字與影像的匹配對應。

林昭沒覺得林雙不會設計,但這家伙到現在也沒真正拿出個好程序出來,這種事,不能靠個不差錢的大明星。

「關于他們說的良渚遺址的事,您覺得可能嗎?」

「我覺得可能啊,但你沒有發現對吧?」

「確實沒有。」

「其實你沒發現是正常的。」林昭笑道。

「為什麼?」

「良渚古城南面和北面都是天目山脈的支脈,南北與山的距離大致相等,東苕溪和良渚港分別由城的南北兩側向東流過,鳳山和雉山兩個自然的小山,分別被利用到城牆的西南角和東北角,這說明了什麼?」

「說明他們懂得利用地利?」

「對,顯然在那個時期的古人在建城時對地理位置是經過精心勘察和規劃。當然這可能是無數經驗的積累。」

林昭在電腦上點開地圖。

「良渚文化的分布主要在太湖流域和錢塘江流域,包括余杭良渚,還有嘉興南、臨海東、蘇州、常州、紹興、寧波一帶;再往外,還有擴張區,西到安徽、江西,往北一直到江蘇北部,接近山東,曾經良渚人為了佔領這里,還打了一仗;再往外,還有影響區,一直到山西南部地帶。這里顯然也是他們的勢力範圍。」

林雙盯著地圖︰「正常來說,應該是整片的,沒有說到就是暫時沒發現對吧?」

「對!」

林昭接著講︰「良渚人已經開始了稻作,會燒陶器,會制作玉器,也有大量使用竹器,當然,竹器保留下來不多的最大原因是竹子會腐爛。」

「作為錢塘江流域的文明,最要防範的是什麼?」

歪頭看林雙。

「洪水?」

「對,良渚古城外圍的北面和西面,存在著一個共計11條壩體共同構成的古代水利系統。由秋塢、石塢、蜜蜂弄等10條堤壩以及長約5km的塘山長堤構成,佔地很廣,控制範圍達100多公里,兼具防洪、防潮、航運、灌溉和灘涂圍墾等綜合功能。」

「所以?」

「天目山系作為浙江省的暴雨中心之一,雨水充沛,夏季極易形成山洪,對地處下游平原的良渚形成直接威脅。古人通過設計施工高低兩級水壩,將大量的來水蓄留在山谷和低地內,用以防洪。

此外,當時輪式交通及配套道路系統尚未形成,水運是最便捷合理的運輸方式。高壩所在的山谷陡峻,降水季節性明顯,夏季山洪暴發,冬季則可能枯水斷流,不具備行船條件,而通過築壩蓄水形成的庫容,則可以形成連接多個山谷的水上交通運輸網,方便運輸。」

林昭這邊解釋,林雙那邊點頭,仿佛能看到五千年前這片大地上,先民勞作的模樣。

「他們在流域的上中下游興建不同類型的水利設施,有效利用附近一帶斷斷續續的山包和山崗,節省了極大的工程量,這些都充分表明他們已經具備全流域的水資源規劃和改造能力。」

林昭看向林雙︰「竹山正是一個上游地,他們不會忽視。」

「所以您推斷,在竹山肯定他們也實施了大量的工程。」

「是的,不但是有工程,肯定有遺址,只是幾千年過去,這里都被竹子蓋住了。」

「難道真的會在洞里?如果當年他們利用這些洞,這早就會被水泡沒了吧?」

「所以不太可能是這些洞,當然,還得讓人進洞去好好地看一下,也許你沒看清楚。」林昭看眼林雙,「你這個圖不能給出去。」

林雙點點頭︰「我那個竹樓的建議呢?」

「那看他們要不要做,我是覺得無所謂。但從縣里來說,他們肯定是希望用這個工程來帶動產業發展,畢竟這也是個生意。」

生意啊林雙點點頭,看看林昭。

林昭這通分析給他打開了一個很大的思路,從文明發展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有話就說吧。」

「我想到了一個東西。」

林雙看看窗外,「對人來說,鹽是很重要的吧?我不知道古人什麼時候知道鹽是很重要的」

「那應該是非常早了,動物都知道鹽重要,人怎麼會不知道,只不過,他們早期應該是從岩土里頭,或是從動物體內得到補充。」

林昭露出微笑。

「你說得沒錯啊,鹽是很重要,中國古代人們食用的鹽種有海鹽、池鹽、井鹽、石鹽。這些鹽種分別產自不同的地方,自然條件各不相同。這也就是為什麼良渚是在近海口發展,因為那里靠海,不缺食物也不缺鹽。」

「那這里呢?如果這里有大型的聚居點,這里一定需要鹽的吧?」

「只是靠運鹽進來嗎?畢竟這里是上游,還是不太方便吧?」

林雙模著下巴,「別的東西都可以在這里生產,鹽呢?難道不是作為戰略武器來用?總不會是江浙滬包郵吧?」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