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69章 君子不立于危牆之下

鄭軒拿出了一張堪輿圖,準確標出了大屯山的位置。

大屯山可是台灣北部一個突出山脈,周圍則是盆地平原,其右下角,在後世可是有一個非常出名的城市——台北市。

如今只是好幾條上萬人口的大莊子,在這次起義的災難中,不知能夠幸存多少。

右邊山腳是赫赫有名的基隆港,如今只是清軍的一個城防點——大雞籠汛。

不過早已經被起義軍順天的北路軍擊潰,並被屠殺殆盡,成為一座空水塘汛。

而大屯山的左側山腳下,可是有清軍的一個堡壘——大雞籠城,這也是清軍在台為數不多的軍事城堡,作用其實跟塘汛差不多,屬于海防城。

里面只有綠營士兵,或者少量家眷,並無其他村民百姓。

主要負責的是瞭望海域,防御海盜,屯兵,屯武器的作用。

但現在,能夠估計里面的情況非常糟糕,基本被北路軍的王作、李同殺得一干二淨。早已人去樓空,里面的東西也都被搶光,估計荒廢許久。

「你確定要去?」唐藏好奇問道。

「在這里,除了我最有空,王中正要去主持花蓮建設開墾事宜,潑猴負責東沙島對于大清水師的偵查,測繪…

而你的擔子也不輕,要負責對大清內部的滲透,都是能夠跟大清的朝廷搭上線,實時了解內部動向,這對我們很有幫助。」鄭軒看著他說道。

似乎每個人都安排上了,基本沒有一個空閑的,可就在這時,旁邊傳來了聲音。

王中正坐在一旁,敲敲桌子,搖頭晃腦道︰「君子不立于危牆之下。這十分不妥,你可是我們主帥,你這顆腦袋可比千軍萬馬還值錢,沒什麼危險的我們才敢你去打…

上次前往揚州,都已經是你身邊護衛的失職了,現在還敢自己帶人去,就不怕別人把你生吞活剝了嗎?」

王中正眼神堅定,生怕自己老大出點意外,「你應該相信自己的部下,他們可是老大你幾年培養下來的,要是沒有一點能耐,還不如找一塊石頭沉了。」

唐藏也點點頭,義正言辭,像是在教訓他人,「中正兄說的有理,國不可無君,將不可無帥,家不可無主…

唐某看來,彭韜那小子是不錯的,頗有一些歷練,上次應付和蘭特使團可以做到游刃有余,這次重擔就交給他。」

最後唐藏拍了拍鄭軒的肩膀道︰「若是以後成就一番事業,不可能都由自己親力親為,要相信自己的下屬。」

鄭軒頗有一些無奈,好笑的說道,「唉…我被你們架空了。」總覺得多少有些不自在。

「嘿嘿,這不是你所謂的軍中民主嗎?」孫無良沒心沒肺起來,接著又說道︰「如此這般,若以後要是我不喜歡,也可以不執行?」

「你這個潑猴,這可是違抗軍令,想上軍事法庭嗎?」鄭軒沒好氣的說道。

「其實,我一直有一個疑問,為何不聯合天地會一通抗清,天地會當初也是你老祖部下所建,若與此聯合,應有更多共同言語,且能壯大幾分。」唐藏疑惑的問道。

「無法聯合,因為我們路子不同。」

鄭軒深深嘆了一口氣,如果能與之聯合將會是一股巨大的助力,可惜現實是不能,真的不能。

「我們與他們的體制不一樣,他們都想當人上人,剛開始大家都打著反清的名義,之後略有小成,必定會陷入到無休止的權力斗爭中…

這種聯合非常有限,弄不好也會把自己搭上去…

而且你們有沒有考慮過?若是與他們聯合,前期或許會互幫互助,可將整個台灣佔領呢?

到時候土地該怎麼分?萬一他們要我們俯首稱臣,按照他的皇權制度,換作你們,願意被他們統治嗎?

若是看宜蘭土地肥沃,物產豐盈,想要瓜分呢?到時候還是得干一仗,有可能把我們全部搭進去,風險太大了。」

最後鄭軒也是非常無奈的嘆了一口氣道︰「如果是顧炎武,黃宗羲以及王夫之,或是其學徒,我們還能接納他們,畢竟他們開始接觸西學。但對于天地會,只能吸收並且消化,若是同行,傷害的也只是咱們自己。」

鄭軒對于這一時期的農民起義,其實感觀都很一般。

即便是天地會,擁有各種各樣的階層,但也免不了被定義為農民起義的性質。

雖然提出「反清復明」,理想目標過于模糊,根本沒有提出綱領。而且里面的人,剛開始確實為了推翻大清。可越往後,就開始爭權逐力,最後免不了被所遮掩,最後失敗。

歷史確是如此,雖然有發動過幾次大規模的起義,但都被大清用計謀逐一瓦解,最後被殺的潰不成軍。

農民起義想要成功,必須要有指導思想,正確的行動路線,並且開始軍事化,思維明確化,才能在猛烈的戰火中屹立不倒。

唐藏淡淡的點頭,頗有一些感慨道︰

「若是當年李自成攻佔北京,不逼死崇禎皇帝,不抄吳三桂的家,收監他的家眷老爹…

也不會把吳三桂逼到大清那一邊,最後讓滿人入了關。說不定這天下還是漢人的天下。」

鄭軒是回答道︰「這天下就是如此…

如果我要是李自成,可能也會選擇這種做法,不抄家哪來的錢繼續打仗,都是一些饑民流民,褲袋里能有什麼錢?最多也就不抄吳三桂的家,但逼死崇禎皇帝確實有些過分。」

大明原本可以不用滅亡,可就壞在體制出了問題。

大清,從開國以來的賦稅越收越多。

而大明,出了明太祖朱元璋,一年能有三千萬兩稅收,其他皇帝的稅收越來越少。特別到了崇禎皇帝,一年的稅收只有一百萬兩,根本打不起任何一場仗。

其最大的根源在于官員,秀才,地主。

因為他們是免稅集團,朝廷無法征得他們的稅收。曾經朱元璋征稅,可是大軍下鄉,可到了明末,大軍連縣城都下不了。

各地都有官僚地主秀才把持,農民只要將自己的地掛在他們身上,受到他們的庇佑。就能免掉不斷增加的稅收,借此方法避稅。

連丁稅也都被地方勢力,利用各種手段糊弄。把農戶的名字從黃冊上去掉,寫進白冊,成為地方勢力的私有農奴。

朝庭也無法抽的,最終導致所有的稅收只能轉嫁到剩余的自耕農身上,壓垮最後一根稻草。

最讓人哭笑不得的是。整個大明王朝擁有的人口一億五千萬以上。可黃冊登記的人口數量不到一億人,與朱元璋開國時的人口幾乎相同,甚至還少了幾百萬人口。

清朝建立後,接收了明代的黃冊,發現明末的數據完全沒有參考價值。

甚至于崇禎年間黃冊上的人戶姓名居然和洪武年間的一模一樣。

最神奇的是,崇禎十七年明朝滅亡,清朝人居然找到了崇禎二十四年的黃冊。不知道是哪位積極過頭的官吏,竟然提前把下一次要造的黃冊都給編好了。

大清之所以稅收越來越高,就是借鑒大明的反面教材,推行攤丁入畝,地丁合一。讓所有被地主豪強隱藏的土地,顯現出來。也解開了千百年以來「丁稅」對于生育的枷鎖。

只能說大明的滅亡成就了大清。每一個的朝代,都是吃著上一個朝代的血肉成長的,這或許就是所謂的「傳承」。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