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四百二十七章 不是巧合的巧合

若是說花想容,原本是一快肥肉,那如今就是一頭肥豬。

還是放在所有人眼前的肥豬,誰都想吃肉,誰也不好動手。

就在這個時候,花想容又有了動作。

陳武召集了很多工匠,采買了很多木料磚瓦,開始修繕京都所有濟安堂。

朝堂每年其實都有銀子撥下來,用于修繕,救濟孤寡。

但一層層拔毛下來,濟安堂連一文銅板都見不到。

孤寡乞兒們,白日里乞討求生,晚上回到濟安堂,有面牆能擋擋冷風就不錯了。

先前方玉還在京都時候,也不是沒能力,關照所有濟安堂。

但是,他一個小小的七品書記官,到底不好太張揚。

所以,只有兩座濟安堂受了改造,受益很多。

為此,也順利收容了那些被拐賣來京都的幾百孩子。

就是方玉外放出京,陳武也每日都要來往一趟,繼續照管。

如今,花想容成了高調的肥豬,索性就高調到底了。

于是,半個月功夫,所有濟安堂被修葺一新。

牆壁的裂縫堵好了,缺少的屋瓦換了新的,門窗重新刷漆,糊窗戶紙。

屋里大炕重新搭建,鋪了新炕席。

地上有長條桌,長條椅子,放置東西的木格櫃子。

所有在住的男女老少都要登記名字年紀。

若是接受方家的救濟,就保證要听從方家的安排。

偷盜者,不要。

逞凶斗狠者,不要。

賭博,不要。

以大欺小,以強欺弱者,不要。

總之,在這里能吃得飽,穿的暖,住的舒坦,但也要守規矩。

對于這一點兒,自然有人不滿,但大多數人都是盼望歡喜的。

因為有珠玉在前啊,那兩座被方玉早早經管起來的濟安堂。

如今老人孩子可都活的不錯。

有的孩子,甚至已經在外邊找差事,養活自己了。

很快,京都所有濟安堂都面貌一新,街面上,也極少能見到乞討的老弱病殘了。

取而代之的是穿戴一新的半大小子們,拎著掃帚,推著小車,仔細清掃街路。

各家做生意,誰不想門前干干淨淨,看著也舒坦啊。

但凡不是摳門兒到極致的掌櫃,都會讓小伙計送點兒東西出來。

饅頭餅子,簡單用物,甚至是幾文錢。

這般,用體力換活命,乞討者有了尊嚴。

京都也多了幾分平和富足之向。

最重要是,陳武花銀錢,雇了一些滯留京都,等著大考的學子。

每日下午給濟安堂的孩子們上課,教簡單的寫算。

學子們可以住在濟安堂,吃在濟安堂,少了一份嚼用。

每月還有二三兩銀子的束脩,簡直是一舉兩得的好事兒。

原本以為,學子們還會覺得這事掉身價,不想卻是爭搶一空。

眼見進了三月的時候,京都里愛美的女子已經換上了單薄的春衫。

男子們抽出扇子,邊搖晃邊穿行于街市。

街市上再沒有馬糞粘腳,沒有枯葉灰土,干淨的好像青石都被水洗過。

商家們笑臉相迎,坐在街邊歇息的孩子們,穿著干淨的粗布衣衫,懷里抱著大掃帚。

偶爾還有孩子拿出一個本子,手里抓著一截鉛筆,寫寫畫畫。

孩子們或者哄笑,或者齊聲背誦某一段蒙書,很是熱鬧。

有路邊停靠的馬車,馬車里有老者在打盹兒,听得讀書聲就開了車窗。

上了年紀的人,最喜歡的就是孩子,當然讀書的孩子就更好了。

老者听了幾句就笑著擼了胡子,正好去店鋪里取東西的管事出來了。

他就指了那些孩子問道,「這些孩子是哪里來的?倒是好學,把他們手里的本子拿來給我看看。」

那管事應聲,趕緊走了過去。

幾個孩子有些拘謹,他們年紀大小不一,下意識的,小孩子被大孩子護在了身後。

眼見本子和鉛筆被收走,他們就眼巴巴站在馬車旁邊等著。

那老者拿了本子翻看,見上邊密密麻麻寫了不少字,比毛筆字要小很多,但字跡完全談不上好看。

他微微皺眉,想了想就問車外的孩子們。

「你們是誰家的孩子?怎麼坐在街邊讀書?」

一個稍大的孩子,眼里帶了防備,上前兩步應道。

「我們是濟安堂的,平日在這條街上打掃。

這會兒人太多了,掃地會有灰塵,惹大伙兒不高興。

所以我們等著中午時候再打掃。

這是我們平日跟著先生學的字,下午先生要考教,我們拿出來看幾眼,記得牢。」

濟安堂?

老者眉頭一挑,上一次听到這個名字,還是逼迫皇帝下罪己詔那次。

幾百被拐孩子送到濟安堂安置,一個小小七品官,不顧前程,獨立安置照管…

他再看看眼前的孩子,年歲對不上。

「你們的先生叫方玉?」

那大孩子眼底有一抹驚喜,但卻搖頭。

「我們不是方大人的學生,方大人出去做官了,帶著很多人種西瓜呢。

我們原本是小乞丐,方大人讓人修了濟安堂,還給我們找了先生。」

有個小孩子,眼見那截墨筆被老者捏著,忍不住說了一句。

「方大人還給我們送墨筆,就是寫字的筆。」

老者低頭,試著用墨筆寫幾個字,再沒有說什麼話,就把本子和筆都遞給了孩子們。

然後吩咐管事,「給孩子們一些銅錢,咱們走吧。」

那管事趕緊從荷包里掏出一把銅錢,孩子們也沒拒絕,收下之後,齊齊行禮。

「感謝老先生厚賜!」

那老者點頭,關了車窗。

馬車一路踢踢踏踏,到了一處衙門門前,老者下了車。

有屬官小跑上前,迎了老者進屋。

老者吩咐道,「昨日那本橋安縣的折子呢?」

屬官楞了一下,趕緊去翻找,很快折子就放到了桌子上。

老者仔細認真看了一遍,就寫了幾個字,過了審批。

屬官很是驚奇,這折子是橋安縣縣令方玉寫的,請求批準橋安縣開采石墨礦。

開礦可不是小事兒,雖然石墨這種黑漆漆的東西,暫時也不知道有什麼大用,但總要謹慎一些。

所以,不出意料的,沒有批準。

但到底出了什麼事兒,大人只一晚就改了主意…

老者許是看出他的疑惑,淡淡說了一句。

「石墨可制作墨筆,幾文一根兒,足夠書寫幾月。

街邊乞兒,打掃間隙就可掏出書寫。

長此以往,大魏人人能寫會算,都是這墨筆之功。

本官攔下這本折子,也許斷的就是整個大魏的文運。」

那屬官趕緊應聲,端了折子麻利發了下去。

幾百里外的橋安縣,這會兒也是忙碌的時候。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