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親愛的》首映禮結束,現場的人幾乎都是紅著眼眶的。

以其說《親愛的》是一部打拐影片,倒不如說,《親愛的》是一部側重于親情的影片。

不管是田文軍和魯曉娟,亦或者是李紅琴,他們展現出來的,都是對孩子的那種愛。

現場的很多觀眾看完之後,可以說遭受了一種洗禮。

親情從來都是最容易感動到人的。

吳天雄其實也背負著很大的壓力。

一方面是來自輿論的壓力,《親愛的》這種敏感題材,其實是很難拍出什麼新意的。

吳天雄之所以接這部電影,其實有一方面也是因為《親愛的》跳出了單純的打拐這個敏感話題,將影片的主題延伸到了另外一個層次。

好在首映禮上,觀眾的反應還是相當不錯的。

《親愛的》排片並不是非常高,事實上,對這部電影的期待,也從來都不是票房

網友書案︰「尋子故事只是個大背景,故事中每個人物心理轉變才是最大的戲眼,母愛不分血緣,法理難斷人情。劇本的扎實加上陳導以小見大的功力,讓本片遠不止感動那麼簡單,一眾內地實力青年演員的表演也堪稱叫絕。最後的真實故事原型才是催淚!」

網友徐許如生︰「從頭哭到尾。謝謝親愛的爸媽沒有將我弄丟,我也一定一定不會將自己弄丟。」

網友桃桃林林︰「催淚程度相當高,全片滿布淚點,尤其前半部分。導演很懂如何抓人心的軟處,並在關鍵時刻給你一擊。這是部很催淚的電影,卻也只是部很催淚的電影。就像那個缺席的人販子,影片隱去所有關鍵元素,並補以溫情。尤其前後的割裂,以及過度的人文關懷。」

網友三米︰「看這部電影被數不清的鏡頭打動,沒有刻意煽情也哭得不行,導演給李紅琴的結局太殘忍了,根本不忍心再聯想下去,她是叫著「不要給孩子吃桃,他會過敏」的善良偉大的媽媽啊,離家的路有千萬條,回家的路只有一條。希望我們都在那唯一一條路上。超好看的一部電影!」

視听網上《親愛的》的評分並不算高,比起《我不是藥神》的一邊倒的好評,《親愛的》卻是毀譽參半。

評分8.1分!

這樣的評分,在首日,其實真的不算高。

不過,有意思的是,《親愛的》的評論卻相當多,不管是給好評還是給差評。

評分人數和評論數的比例居然低于10︰1!

這說明了《親愛的》的評分的可靠性!

很多電影,其實打分的人很多都是用腳投票的,很多人甚至沒有看過電影。

但是《親愛的》顯然並不是如此,評分的人數和評論的人數比例那麼並不高,這也說明了,這部電影,很多人都是看過了才過來給評的。

而很多觀眾對影片當中的角色,都有著非常投入的情感。

比如︰「拍的挺好的,演技都很拼,也讓我更深地了解這個人群。對我而言最感動的地方在于互助會的人的「鼓勵!鼓勵!鼓勵鼓勵鼓勵!」那一段,用自我麻醉將執念深深灌進自己脆弱的意志。也祝電影上映後,韓總的原型能夠找到自己的孩子。」

比如︰「真的看完覺得很壓抑,以往那麼親近的兒子,最後找到相處卻像陌生人,真的很無奈!」

比如︰「人販子的老婆李紅琴的結局很殘忍!導演並沒有給出李紅琴到底是不是真的不知道丈夫是人販子,讓這個角色,變得更加的復雜起來。」

再比如︰「韓德忠唱秦腔的時候,我淚如雨下。他把那個作為深愛孩子的親生父親,在丟失孩子後的那種無能為力,很深沉很深沉的表現出來。但自己是個大男人,不能整天哭哭啼啼,況且還有老婆需要扶持安慰,所以他只能寄情于秦腔。那種幽怨,那種自責隨著歌聲傳遍每一個人。但作為老婆,卻已經听了無數遍,該感動的已經感動過,該哭的也已經哭過。孩子自然沒著落,所以她煩躁的離開,更加打擊了韓德忠。韓總才是整部影片最悲的那個!」

有一些電影,很多人可能會夸劇情好,或者特效好。

可是《親愛的》,很多人卻聚焦于電影當中的那些個角色。

李紅琴,田文軍,魯曉娟,韓德忠等等,甚至代入他們的身份。

《親愛的》觀眾的參與度很高,或者說代入感很強。

這一點的確是好事,而影評人方面,媒體方面給予這部影片的評價同樣的是兩極分化!

盡管好評多過于差評,但是同樣的也說明了,敏感題材的電影真的不好拍!

影評人張宏,給了《親愛的》一顆星!

「看了這電影後有幾點疑問,因為存在這幾個疑問,只能給一分,有負分就給負分,因為這關系到人性的底線。

第一,影片中田鵬能清晰地和大人對話,孩子不認識拐子,知道自己父母的情況,綁回這樣的孩子,拐子的妻子不知道是拐來的嗎?另外這孩子可能在那麼短的時間里就完全忘掉親生父母嗎?在後面真實照片中男孩和他生父笑的很燦爛,明顯沒有任何隔閡。所以,僅從電影的設定來看,說李紅琴不知情,很生硬。

第二,很難證明吉芳不是被拐的。一個和誘拐犯關系很好的工友看見了?問題是這個工友看見的到底是什麼,沒給真實鏡頭,誘拐吉芳後放在工地造成棄嬰的假象也很可能。李紅琴所有的道德支撐都在于吉芳是被遺棄的,但這條底線電影給出的非常模糊,她男人已死,沒有任何堅強的邏輯支撐,也沒有直白的表述。如果吉芳有被誘拐的可能,那麼這部電影就沒有守住基本的道德底線。

正如電影中所言︰拐孩子是最沒有人性的犯罪之一。請不要設定漏洞百出的洗白情節,華國的電影人就是喜歡打模糊的官腔,在大是非上也如此,反正我不說清楚,我就沒有責任,怕擔責任拍什麼有社會責任的電影?電影這樣干等于把所有的道德包袱推給了觀眾,讓觀眾在條件不清的情況下自我辨識,當然這種辨識是經過電影強力誘導的。

關于田鵬也是一樣,只要電影給幾分鐘鏡頭,不論在那一時間段,交代一下田鵬初到李紅琴家的情況,交代清楚拐子是如何欺騙的,交代清楚為什麼李紅琴竟然能相信這麼大的孩子、根本不認識她以及他丈夫的孩子、對自己家庭有記憶的孩子,是他丈夫和別的女人生的。自然就能排除道德問題。為什麼不加,我想劇組也無法認定真實情況,對嗎?

至于孩子在拐子家兩年就忘了親生父母的橋段,反正就是欺負孩子不懂事唄?3,4歲的孩子,兩年就把親生父母忘的一干二淨,只能說是劇情需要。」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