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三十四章 江淮風雲(三)

會議很快結束了,不過耐人尋味的是,江北四鎮事實上的統領,當今的兵部尚書、江北總督史可法的去向似乎被人遺忘了。

最後還是尼堪說了一句,「史可法兵微將寡,多半會與高杰一起行動,找到了高杰就會找到他,咳咳,明國向來是以文官統御武將,我倒是想讓史可法繼續統領大軍」

眾人都是會心一笑。

……

新蔡以東。

蕭阿林帶著三千騎正徜徉在江淮平原上。

「將軍,我等如今正在淮水以北約莫百里的地方,此地正東約莫一百五十里便是潁州,是劉良佐麾下副將胡守金的地盤,潁州下轄潁上和太和兩縣……」

趙應元正在給他介紹情況。

「兩縣?」

此時的蕭阿林已經四十歲了,早就不是以前那個沖動強悍的死神了,坐到他這個位置,對于民生政務也有些了解了,何況他也在考慮等待年紀進一步增大後像李延庚那樣轉到文官,或者去異域當一任總督。

後者,才是他心中最想要的,眼看著大夏國的疆土越來越大,設置的總督轄區越來越多,擔任總督可比純粹的武官好多了,不過想要當好總督,光會打仗是不行的,必須得對大夏國的政務體系十分了解才行。

最近,蕭阿林帶了一本《大夏通典》,閑暇時讀一讀,雖然讀不到幾頁便昏昏欲睡,不過他還是強迫自己讀了下去。

遇到不懂的問題,他會隨時請教旅里的監軍(類似于後世的政委),那些監軍雖都出身于軍校,不過卻是專門按照監軍的模子培養的,除了軍事方面的東西,律法、政務也會教授一些。

當然了,在尼堪的軍隊里,是不可能讓這類人的地位就像後世政委那樣高,不過是隨軍考功、究紀、參謀的人才,做得好的也有可能升到指揮使、副指揮使的位置,當然了,若是這樣的人,尼堪這麼辛苦的培養就不必要了。

這些人,都是由孫傳宇親自揀拔的誓死效忠尼堪的一個叫做「應龍會」組織的人選,這些人沒有漢人,無一例外都來自索倫各部,加入應龍會後,必須以長生天的名義下毒誓。

當然了,這一切,下面的軍官都不知曉,不過也是暫時不知曉,若是時間長了肯定會知曉的。

他們在每個旅里有一個稱號。

錄事參軍。

職位等同團指揮使,每個團里也有相應的人,一直到營,軍團這個級別自然沒有,不過也保不準以後會有,從營到旅都稱錄事參軍,無非是前面加一個「營/團/旅」字而已。

博敦,現年三十歲,正是蕭阿林兼任的這個騎兵旅的錄事參軍,他可是從排長、連長直接升到營錄事參軍的,然後從團錄事參軍一直升到旅錄事參軍。

一開始,蕭阿林認為博敦的軍事素養極高,做錄事參軍浪費了,還準備讓他擔任一個旅的指揮使,不過卻被孫傳宇否決了。

這也是蕭阿林覺得等自己年紀大了,去謀一個總督的職位抑或一個省的布政使職位的重要原因——自己在軍隊里的威望雖高,不過終究不是自己的啊。

博敦,在索倫語里是謀略的意思,他是原果達河索倫十一部大汗根特木耳的佷子,雖然烏扎部的尼堪取代了以前的根特木耳,不過對于博敦來說,雄才大略的尼堪可比窩在赤塔動彈不得的根特木耳強多了,故此,他對尼堪那是忠心耿耿。

加入應龍會也是他心中所願。

博敦也是最早一批加入到赤塔步軍學校的人物,後來又轉到五原騎兵學校「深造」,也是不可多得的人物。

到了旅錄事參軍這個級別,實際上在關鍵時刻可以隨時取代旅指揮使甚至軍團指揮使,當然了,這里面又有一番秘密的操作,一般情況下還是由軍團下面按照排序來的旅指揮使接任。

就像以前孫德茂在瀛洲時突然拿出來的令牌,對于像錄事參軍這樣的人,恐怕擁有的信物要比令牌更加寶貴。

此乃後話。

當趙應元在介紹情況時,蕭阿林突然反問了一句,「區區潁州要養活胡守金三萬大軍、十余萬家屬應該不夠吧」

潁州,也就是後世的阜陽市。

趙應元回道︰「潁州,乃四戰之地,李自成、張獻忠、革左五營先後好幾次從此地突入江淮,地上的丁口不是被他們裹挾走了,便是跑到其它地方去了,故此剩下來大量的土地,正好便宜了胡守金,這廝以前有個名號叫砸爛天,是掃地王手下的大頭目,對于此地自然再熟悉不過,眼下他在潁上、太和各布置了五千戶,在潁州布置兩萬戶,耕戰兩宜,倒是活的十分安逸」

蕭阿林點點頭,他看了看博敦,又看了看趙應元,「你等也想想,皇上讓我等找出黃得功那廝,這麼大的平原,何處去找,有什麼好法子沒有?」

趙應元說道︰「黃得功北上,能夠利用的地形不多,他若是從廬州北上,在東邊倒是有連綿不斷的山地,可以利用晚上輾轉來到鳳陽一帶,不過以他的實力,根本就不需要這麼做,因為那些山地之間的距離都很寬闊,就算是晚上也很難保守秘密」

「然後就是英霍山區了,山里面也有道路,若是埋伏在山里,等到戰事膠著之事突然闖入倒是能收到奇效,不過山區離亳州還有不少距離,按說黃得功不會這麼做,他若是要藏在山里,必定是對河南或者湖北有想法才是」

蕭阿林問道︰「灰衣衛也有失手的時候吧?」

趙應元點點頭,「我等人手有限,偌大的江淮平原,有一二疏漏之處也是有的」

蕭阿林說道︰「那就是了,以黃得功在這里盤桓多年的情形,他若是能瞞過你等,悄然來到鳳陽府,有沒有這種可能?」

趙應元心中一凜,「也不是沒有可能」

蕭阿林繼續說道︰「不過若是彼等潛入到鳳陽府,那藏在何地才不會隱藏行蹤?」

趙應元想了想,「實在想不出,鳳陽府一帶全部是大平原,除非藏在某處城池」

「若是彼等化整為零,扮成百姓藏起來呢?」

「不可能,他們都是騎兵,如何掩藏?對了!」

趙應元突然提高了聲調,讓此時正在四處眺望的博敦也轉過頭來看著他。

與根特木耳家族其他人一樣,博敦他們雖然出身索倫,不過普遍長相不錯,若是不注意的話,博敦與長得好看的漢人也沒什麼兩樣,他的皮膚也較為白皙,故此,有人在私底下稱呼他為「白參軍」。

只見趙應元拍了一下額頭,「我差點兒忘了,在潁州與鳳陽之間,壽州附近,有一處上好的地方,名叫八公山,面積約莫十余萬畝,正是以前淝水之戰發生的地方,還是草木皆兵典故之出處,黃得功北山之後若是藏在那里還真有可能」

「淮河到了八公山之後便轉向北邊,再流向東邊,接著又轉向南邊,將八公山緊緊包在里面,八公山南面又是肥水,利于掩藏……」

半晌,蕭阿林再問道︰「你再想想,除了八公山,還有何處可以藏身?」

「沒有了,俗話說的話,守江必守淮,對于江南朝廷來說,淮水就是一道屏障,除此之外便沒有更好的屏障了」

博敦此時說話了,他心里清楚,若是大致推測了黃得功的藏身之處,以蕭阿林的性子,那肯定是要長驅直入,直搗黃龍的。

「咳咳」,他說道,「按照趙應元的說法,那八公山夾在潁州與鳳陽之間,潁州有胡守金的三萬人馬,哦,現在可能沒有了,多半被劉良佐抽調了一部分,而鳳陽是其麾下大將秦大鵬的駐地,一直是劉良佐的主要助手,劉良佐北上了,在鳳陽府統領大局的肯定就是這秦大鵬,他的手下原本有一萬五千人,劉良佐最多抽調了五千人,還有一萬人,倒是沒有騎兵,不過那八公山還在淮水以南」

「壽州,本是劉良佐的侯府所在,豈能無備,多半還有精銳駐守,而八公山在壽州以北,想要抵達八公山必須經過壽州,否則就必須渡過淮河,而大的渡口都在縣城或大的市鎮附近,想要隱藏行蹤完全不可能……」

「誰說我要隱藏行蹤?」,蕭阿林笑道,「這麼大的平原,老子實在不知道如何隱藏行蹤,皇上說要我去敵後將彼等攪個天翻地覆,干脆大大方方直接沿著主干道殺進去,目標,八公山!」

「啊?!」

博敦與趙應元兩人都是大驚,蕭阿林卻笑道︰「無妨,左近,除了黃得功的那一萬五千騎兵,便沒有更多的騎兵了,步軍的話,來的再多也無事」

「走!」

只見蕭阿林一甩鞭子,當先向前沖去,趙應元、博敦見狀只得趕緊跟上。

……

蕭阿林確定了行軍方略,東邊的博木博果爾、陳啟新卻開向了北邊。

他們制訂的策略是,先模到徐州北邊,與阿克墩的大軍匯合,然後在嶧縣附近等待灰衣衛的消息,嶧縣在大運河邊上,離徐州境內不到百里,一旦得知高杰部的位置,他們既可以以一個旅的軍力南下,還可以加強一個旅南下,或襲擾,或擊破高杰部,均可。

而此時的大運河雖然處于戰時,但河面上的船只如織,這樣的地方,這樣的行業,自然少不了灰衣衛的滲透,他們靜等消息就是了。

其實,按照陳啟新的想法,他們模到徐州北面還有一個效果。

「徐州是阿克墩的兩個軍團,這個情況估計徐州、淮安府的明軍早就知曉了,如果神武軍單獨南下後,彼等一定會認為是阿克墩的軍隊,必定會傾巢出動追剿,那時,無論是阿克墩還是神武軍都有機會了」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