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三十三章 木.野狐.禪之十一︰蓋州前線

蓋州衛城。

得知耿仲明投降後,身在海州的恭順王孔有德立即請命南下鎮守蓋州,並將自己以及親信大將孫龍、李養性、線國安的家屬全部留在海州,並讓皇太極安排給他的副手、在老汗時代就投降了的祝世昌留守海州,自己帶著孫龍、李養性、線國安以及自他投降後才安排在他麾下的馬光輝、劉良臣帶著大軍來到蓋州鎮守。

馬光輝是馬光遠的弟弟,馬光遠在白城附近的大戰中為大清捐軀後,留在遼陽的馬光輝立即受到皇太極格外重視,不僅升任兵部漢侍郎,還高升為漢軍旗正藍旗的固山額真。

像他這樣的人自然是「完全可以信任的人」,將他從正藍旗改到孔有德的正紅旗的麾下,明面上是為了加強孔有德的實力,實際上也隱隱有監視的意思。

劉良臣是以前在大凌河城跟著祖大壽降清的高級將領,當時,在祖大壽的麾下一共有副將、參將、游擊將軍超過三十名,號稱祖家軍,風頭一時無兩,加上祖大壽歷年從喀喇沁部落挑選的精銳士兵,祖家軍的戰力還是相當可觀的。

對于這麼多將領和實際上是蒙古人的士兵,皇太極自然不能全部拒絕,最後經過考驗後,有幾人很快月兌穎而出,他們是︰張存仁、夏承德、劉良臣、劉武元——跟隨祖大壽降清的副將就有十一名。

這四人自然不都是其中的佼佼者,不過或勝在「對大清忠心耿耿」,比如劉武元;或勝在確實「文武雙全,是可造之材」,比如張存仁;或為大清拿下祖家軍立下汗馬功勞,比如夏承德;再就是劉良臣這樣有一位直系親屬在大明擔任要職,將來可能會發揮作用的。

劉良臣,乃如今大明鳳陽總兵劉良佐之弟。

如果說像李永芳、孫得功這樣的人奠定了明軍毫無心理負擔投降滿清的先河後,祖大壽手下這三十多人投降滿清則是大大增強了他們的實力。

而東江鎮諸人的投降,則將明清兩國的均勢完全扭轉了。

孔有德麾下有一萬五千人,其中他親領的部隊有九千人,分屬孫龍、李養性、線國安三人,而另外六千人則掌握在馬光輝、劉良臣手里。

「馬光輝,年四十,馬光遠之弟,明武舉出身,與馬光遠相比,更兼文武雙全,現任滿清兵部漢侍郎,正藍旗固山額真,為人圓滑,精于計算」

這是大夏帝國按察司得來的馬光輝的情報,記得當時尼堪見到這個情報時也沒怎麼在意。

「在朕看來,明國腐朽,能主動投降的明軍一部分確實是棄暗投明,一部分則是貪生怕死,大部分則是被清國的八旗制度所迷惑,為了做人上人的旗人,他們也就豁出去了」

這時尼堪在一次與按察司大小官員閑聊時所說的。

「對于那些確實是奔著‘棄暗投明’以及‘貪生怕死’才投降之人,不予理會,你等的重點放在另外那些人身上」

按照尼堪的標準,這馬光輝正在此列,在他看來,認為自己是棄暗投明的,肯定會為「我大清」忠心耿耿,而貪生怕死之輩沒有膽魄只會壞事,只有最後那些人,既貪婪膽子又大,才是最好的人選。

當然了,這也需要「大勢」的配合,歷史上,由于清國的強勢,叛變的人幾乎沒有,但現在就不同了,大清岌岌可危,這些人的心思便活泛起來了。

馬光輝就是其中之一。

而有像劉良佐這樣的直系親屬在異國的劉良臣也極有可能成為按察司關注的對象。

孔有德在東江鎮時以「勇悍聞」,攻打城池時,「時為先登」,他手下的這幾員大將也差不多,都是打定主意要為大清鞠躬盡瘁的人物。

眼下,在恭順王府,孔有德正在與這三人說話。

「王爺,蠻賊的軍力不足,想要沖破劉大人的封鎖就力有未逮,想要打到蓋州來無異于痴人說夢」

三人中,李養性、孫龍的「勇悍」性質更加濃烈一些,身材相對瘦小的線國安相對狡黠一些,在得知耿仲明投降後,他在明里暗里也在向孔有德建議,倒不是建議孔有德直接投降瀚海軍,意思是讓他保存實力。

可孔有德卻駁斥道︰「我等一叛東江鎮,再叛登州,若是再叛大清,豈不是那三姓家奴呂布?」

此時的遼東,不光是愛新覺羅家族喜歡研究三國演義,毛文龍麾下的軍將也將這本書視為至寶。

當孔有德將家屬(實際上是他們從山東搶過來的所謂‘家屬’)留在海州,自己單單帶著軍卒南下時,一時還受到了皇太極的贊譽,不過線國安卻撇撇嘴,「咱在東江鎮時便成過一次家,那都是在遼東難民里挑的,在山東又成過一次,那都是搶的,我等都還不到四十歲,大丈夫何患無妻,孔大也是邀買人心罷了」

當然了,這話他是不可能當著孔有德的面說出來。

剛才說話的是李養性,與孫龍、線國安這兩人相比,他才是妥妥的一位人形高達,妥妥的「悍將」,他擅長騎戰,擅使馬槊,歷史上他死在李定國手里,一直是孔有德親兵隊伍掌管者。

而孫龍依舊掌管著孔有德的水師,此時的蓋州附近,連雲島還是一處與大陸有不少距離的島嶼,並不像後世那樣與大陸挨得很近,孫龍的水師基地便設在連雲島上。

蓋州西邊靠海,東邊、北邊緊鄰青石嶺,南邊是大清河,扼控北上遼東平原的狹窄通道,地理位置異常重要,這也是孔有德向皇太極拍著胸脯、信誓旦旦「誓要遮蔽遼東萬全」的信心所在。

當然了,還與他本身就是蓋州人有關系,在老汗時代,雖然由于殺戮過甚造成蓋州、海州之地哀鴻遍野,終究是留下來一些人丁,鄉里鄉親,做起事來也方便一些。

一時,孔有德四人開始討論起蓋州的防守事宜起來。

眼下蓋州城的防御形勢是︰方圓六里的蓋州城駐扎重兵九千,李養性三千、線國安三千,加上馬光輝的三千,而孫龍則駐扎在連雲島,在青石嶺上還有兩座城堡,由劉良臣手下的三千人分兵把守。

現在的問題是,孔有德手下這九千人,拋去孫龍的水師,李養性、線國安所部都是步軍,而同在城里的馬光輝部卻是騎兵,也是少有的讓漢人掌管的騎兵部隊。

三千騎兵,便與城里的六千步軍形成了均勢。

討論著討論著,線國安明顯感覺到孔有德有些漫不經心,不過眼下可不像以往,在山東起兵時孔有德也只自稱「都元帥」,耿仲明等人都自稱總兵,孫龍、等人與他有些差距,不過差距還不是太大。

而眼下孔有德卻是貨真價實的「王爺」,孫龍等人雖然頭上都有一個「梅勒額真」、「甲喇章京」的頭餃,不過卻與孔有德差的太遠。

于是,線國安就算嗅出了一絲不同尋常的味道,不過並不敢像以前那樣直接開口詢問。

「將馬大人叫過來一起商議吧」

線國安想來想去,突然想到了這一招,听了這話,孫龍、李養性都看著孔有德。

「也罷」

剛才在討論時,都是孫龍三人在說話,孔有德卻在閉目養神,如今卻睜開了眼楮,線國安一听不由得有些失望,他知道,就在剛才的一剎那,孔有德已經打定主意繼續效忠皇太極了。

沒多久,馬光輝便到了,為了以示尊重,孔有德還親自到大門口迎接,弄得馬光輝倒是莫名其妙——在大清國的管制序列里,就算是「恭順王」這樣隱含貶義的稱號(這樣的稱號一般是中原王朝賞賜給異族首領的)也是了不得的存在。

听了孔有德的話,馬光輝便拱手說道︰「一切以王爺馬首是瞻,末將听命就是了」

孔有德也笑了笑,「馬大人多慮了,蓋州雖小,不過擔負的干系卻不小,蠻賊若是突破了此地,剩下來的地方就是一馬平川,本王深受皇上大恩,不可不查,自然要集思廣益」

馬光輝點點頭,「王爺高義,末將佩服,不過末將所轄都是騎兵,騎兵適于野戰、追逐,可不適合守城,王爺若是大敗來敵,自然用得上末將,若單論守城,末將著實……」

「也罷」,孔有德微笑著點點頭,「馬大人的麾下全是騎兵,將來若是將蠻賊大敗,自有大人大顯神威的時候」

……

等馬光輝走了,李養性試探地問道︰「王爺,咱真要死守此地?」

「自然」,孔有德振振衣袖抿了一口茶水。

不過在線國安看來,孔有德的右眼皮一直跳個不停,神色也不是很佳,顯見得仍有心思。

……

馬光輝抵達自己的府邸後,也是一臉愁容。

「大人,曹榮光求見」

馬光輝正在自己書房里愁眉不展,親信在門外叫喚了一聲。

一听是此人,馬光輝的臉色不禁變了幾變,半晌才說道︰「讓他進來」

不多時,一位身材瘦長的中年漢子進來了,此人雖然一副武將打扮,實際上卻是在馬光輝營里負責文書事務的。

曹榮光,是在大凌河跟著祖大壽一起投降的副將曹恭誠的弟弟,而曹恭誠則是那位偉大作家的叔祖(寧國公,另一支則是早已經投靠努爾哈赤的沈陽中衛指揮使曹錫遠,應該是榮國公的原型)。

曹榮光本來沒在大凌河,一直在老家永平讀書,對四書五經的造詣遠沒有百工強,屬于明末讀書人中少有的對「奇婬巧技」感興趣的人,像他這樣的人自然屢試不第,原本會以為就這樣蹉跎一生,沒想到曹恭誠投降後他倒是巴巴地跑過來投奔。

對于這樣主動投靠的讀書人,皇太極還是很歡迎的,這讓他想起來大遼時代的名臣韓延徽,不過此時的清國對于單純的讀書人並不十分看重,像範文程這樣書生還需要上馬殺敵獲得功勛,何況一個來歷不明的曹榮光?于是便將曹榮光撥入馬光輝軍中。

「汝之意,本官已知,還是再等等再說吧」

曹榮光先是一愣,接著便明白了。

……

曹榮光也是在私下里旁敲側擊同馬光輝說過,他今日過來倒是為了公事,沒想到馬光輝一開口就說了這個。

他點點頭,知道馬光輝在等,在等梨樹城大戰的結局,便與馬光輝匯報了營里糧草諸事後便離開了。

等曹榮光走了,馬光輝盯著他的背影看了許久。

「還有多少像他這樣身在曹營心在漢的?」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