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十九章 龍戰于野(二)李九成的第二次野戰(上)

李九成,年過四十,比孔有德大十歲,長得又高又瘦,不過雙臂的力氣卻大的驚人,在面目上,一雙細小的三角眼配上鷹鉤鼻子似乎有些不類漢人。

按說以李九成這樣的身材、氣力,應該是手持長槍、巨斧等重型武器沖鋒陷陣才是,再差也是一根鐵鞭,不過在孔有德的手下,他卻是以「善射」聞名。

他這個「善射」有兩個含義,以前他剛剛從礦徒轉到毛文龍的手下時加入了弓箭手,先是一石的強弓,接著是一石半,最後穩定在兩石,也就是說兩臂加起來有兩百余斤的氣力。

等毛文龍的部隊開始流行火器時,李九成也慢慢喜歡上了火銃,漸漸地又成了毛文龍麾下最有名的「神射手」,史載他能用鳥銃或佛朗機銃「百發百中」。

在這個時代,用明軍的沒有膛線的鳥銃或佛朗機銃百發百中,這份天分可不是蓋得。

再者,在明軍里能以「善射」之姿贏得「驍勇」的名聲更是難得,偏偏李九成做到了。

他手下原本有三百騎,都是善使鳥銃和三眼銃的家伙,三眼銃使完之後論起來當做重武器使用也是勇不可當的存在。

佔據登州後,叛軍俘獲了孫元化、張燾精心打造的三百炮兵、一千火銃兵,全部劃到了李九成的名下,旅順的毛承祿、廣鹿島的陳有時叛逃過來時,兩軍里面的火銃手也全部撥到了他的名下。

如今李九成手下有三百精騎、兩千鳥銃手、一千長槍兵,可以說是孔有德手下最為精悍的部隊。

鳥銃部隊成了最精銳的部隊,李九成除了悍不畏死之外,對火銃兵的操練也是頗有心得,自從擁有了一支多達兩千人的火銃兵後,什麼「三段擊、五段擊」之類的他自然玩兒的精熟。

更加難得的是,他竟然無師自通地開創了以火銃兵居中,四角輔以幾百長槍兵的野外「攻防一體」的陣型,這個陣型在歐洲有一個響亮的名字——西班牙大方陣。

這三千人與三百遼東精騎配合起來幾乎無往而不勝。

前一次他攻打東牆的牟文綬部時,眼看就要擊破敵方步軍大陣,不過此時後陣的祖寬一千精騎卻壞了他的好事。

最終,他功虧一簣,不過在李九成版的「西班牙大方陣」的防護下,除了三百騎死傷慘重外,步軍卻大多安然無恙地地撤到了城中。

孔有德手下原本有八百騎,禍亂山東一帶後又俘獲了大量的戰馬,不過李九成手下卻一直保持著三百騎,此次死傷慘重後孔有德並沒有給他將騎兵補充完畢。

孔有德自然有自己的算盤。

另一名驍將陳有時雖然是鎮守廣鹿島的的水師副將,不過卻是擅長騎射之人,他從廣鹿島帶來了三千多人,其中便有五百騎兵!

與李九成「與時俱進」不同,陳有時卻是一個妥妥的「人形高達」。

他身材中等,不過卻異常強壯,一桿十五斤重的馬槊、一石半的硬弓在東江鎮里也是少有的。

以往他在海戰時,由于火炮缺乏,雙方除了跳幫作戰,更多的則是在船上以火銃、弓箭對射,與李九成一樣,陳有時的重箭幾乎箭無虛發,一時被毛文龍稱為「行走的碗口銃」。

騎戰他更是喜歡,出站時他往往左臂掛著旁靠(小盾牌),拎著鐵鞭,右臂夾著馬槊,騎著高頭大馬橫沖直撞,手下幾乎沒有一合之將。

在此時能匹配「萬夫不當之勇」的人不多,首先得有一定的地位,讓別人知道你的名字,然後才是個人的武勇。

明軍里,吳三桂肯定算了一個,他以區區十八騎就敢沖入滿奴的大陣救回自己的父親,當得上這個稱號。

曹文詔也算一個。

東江鎮里,在孔有德之前,當得上這個稱號的人很多,否則他們不敢以區區幾千人、幾百人就能深入到遼陽、沈陽這麼遠的地方,隨時面臨幾千、幾萬建奴騎兵、步軍的打擊。

李九成、陳有時都稱得上,還是東江鎮里面排得上號的。

加入叛軍隊伍後,熟悉陳有時的孔有德干脆就讓他「主騎」,陳有時的手下有一支兩千人左右的騎兵隊伍,不過這次圍困登州,關寧軍出動了五千騎兵,東、西、南三面都有一千多騎。

陳有時當時攻打西牆,一開始也打得陳洪範、劉澤清潰不成軍,不過最後卻被後陣戴罪立功的吳襄騎兵,實際上是吳三桂統領的八百騎擋住了,最後兩千騎丟掉了近五百騎才安然退回城中。

孔有德這次決定將最為勇悍的李九成、陳有時全部派出去,已經補充完畢的李九成的三千步軍、陳有時的兩千騎兵全部出動。

五千步騎,猛攻敵方中軍、監軍高起潛、巡撫朱大典所在的南牆!

歷史上,由于沒有海上尼堪這股大軍的「壓迫」,孔有德並沒有像這樣孤注一擲,而是每日與明軍進行車輪戰,最後在軍卒銳減、糧草殆盡的情形下才從水門突出去。

不過,他對面的高起潛還不是幾年後監軍關寧軍的那個智商、膽氣均不在線的「死太監」,而是忠勇俱佳,深得皇上信任之人,而新任山東巡撫朱大典一直以來都是以貪酷、忠勇並稱的人物。

在李九成、陳有時先後攻打東、西兩牆後,他們倆也意識到了接下來叛軍可能會攻打南牆。

作為中軍所在,南牆這邊幾乎有一萬五千精銳,中軍大營里有五千人,牢牢地護著高、朱兩人,大營前面,也就是靠近南牆的地方,鄧、劉良佐各五千人一前一後布置著。

此時劉良佐的名聲還不像他在十幾年後那麼大,而在圍困登州的所有步軍里面,鄧的五千白桿兵至少在賬面上是首屈一指的,故此,朱大典用他來護衛中軍的前哨。

就算鄧不支,他後面還有副將劉良佐的五千人,就算劉良佐也不支,後面還有新任山海關總兵金國奇的兩千騎!

何況,中軍大營里還有總兵楊國柱的五千人。

「砰!」

登州南門的長兩丈、寬一丈、重達千斤、用硬木包鐵制成的吊橋放下來了,吊橋重重地砸在由于多日沒有下雨、積累了大量灰塵的地面上,激起了大團的煙塵。

李九成全副披掛帶著他最不怕死的三百人一馬當先越過了吊橋。

這三百人中,有兩百火銃手、一百長槍手,他的計劃是,讓兩百火銃手掩護,一百長槍手猛攻土牆,佔領這一段土牆後再與明軍在野外展開大戰!

與他想象的差不多,守護這一段土牆的明軍也是悍不畏死,寧死不退,不過在李九成火銃「三段擊」的打擊之下,他那一百長槍手在還是越過了牆頭。

佔領這一段土牆後,李九成便讓五百火銃手依托土牆進行掩護,剩余的火銃手以及長槍手很快便來到了牆外!

最終,他的三千人馬只是在突破土牆時略有損傷,等後面的陳有時兩千騎越過了土牆,李九成版的「西班牙」大方陣已經在牆外成型了。

不過明軍也不是吃素的,鄧的五千白桿兵幾乎傾巢而出,他讓副將王洪率領三千人處在最前面,自己帶著兩千人在後面壓陣。

其實剛才如果金國奇的騎兵拼死突擊的話,李九成是沒有機會從容布陣的,而鄧的長槍兵在火銃的壓制下也不敢近身,最終便宜了李九成。

不過,李九成今日卻隱隱有些不安。

前幾日他攻打東牆時,花了半日才突破土牆,又在野外與明軍大戰半日才退回城中,今日這段土牆的明軍抵抗雖然激烈,不過放置的人數卻不多。

難道他們打的注意就是將自己這五千人馬放進來一網打盡?

「哼!」

想到這里,李九成的嘴角不禁浮現出一絲冷笑,作為久在明軍隊伍里歷練的他來說,對于各支明軍的戰力還是了解的。

對于他來說,經歷過鎮壓奢安之亂的牟文綬東牆人馬最為精壯,鄧的白桿兵次之,余者皆不足慮。

而在前幾日,有著前營牟朝陽、中營鄧九韶、右營牟世孝、後營田宗周、左營杜先春五個小營,涵蓋了長槍、刀盾、長刀、弓箭、火銃不同小陣、配合有序、陣型森嚴的牟文綬七千人在自己三千人的沖擊下不到半日便擊破了。

而鄧的白桿兵雖然精壯,不過沒有遠程武器的配合,單純以長槍兵就想將自己這三千人擊破?

何況自己後面還有陳有時的兩千精騎!

他此時最擔心的便是東西兩牆附近的祖寬、吳三桂騎兵過來夾擊自己,不過此時登州東西兩門也打開了,毛承祿、耿忠明也各自帶著三千人殺出去了。

但那都是幌子,為的就是掩護自己這一支精銳!

隨著東西兩牆那邊喊殺聲傳來,李九成終于長舒了一口氣。

他此時帶著一百騎處在大陣最後面,大陣是由他的獨子李應元在指揮,騎在馬上,李九成拿起了一個單筒望遠鏡——那是從孫元化手下的葡萄牙雇佣兵那里得來的。

嗯,鄧的後面還有約莫三千步軍,兩千騎兵,步軍打的是劉良佐的旗號,騎兵打的是金國奇的旗號。

劉良佐?李九成的眼里閃過一絲輕蔑,此人雖也是邊軍出身,不過卻名不見經傳,估計也是尋常明軍。

五千對大約一萬,還是自己這邊人數處于劣勢,不過李九成卻很有信心。

成敗在此一舉!

隨著李九成身邊衛士吹響了進攻的號角聲,中間是一個大火銃方陣、四角布置著長槍手的可攻可守的「怪陣」的李應元大陣開動了!

大戰一觸即發!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