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434章 明教裂變,華山之期

柯崇雲終于同意上位,全金發自是沒有白費一番口舌。

見他若有所思,全金發也不再打擾,轉身離開御花園,去尋楊妙真去了。

柯崇雲也沒有多言,歇了一會兒,又翻開了無字書,細細推敲起來。

書中所言的百姓代表大會,自然是柯鎮惡的手筆。

不過柯鎮惡雖是從後世而來,但受限于眼界和格局,對這個制度卻也沒有多麼深入的研究,只不過在與馮蘅談論當不當皇帝的時候隨口提了一嘴。

倒是馮蘅對此頗感興趣,問了許多細節。

柯鎮惡自然把自己所知道的東西都說了出來。

後世華夏的那一套制度也是經過了幾十年的模索,才漸漸形成的體系,照搬到這個世界自然是不現實的。

要知道,這個時代的社會生產力、社會結構、意識形態與後世相差甚遠,後世從滿清到新華夏,中間也是飽經苦難,又經過多次文化洗禮,中途還走過不少彎路,才終于走出了獨屬于自己的道路。

而在一千年前的現在,想要搞民主那一套,顯然是沒可能的。

就拿皇帝來說,如果有個人跟你說,這天下不需要皇帝,便能運轉的更好,差不多大多數人都會說你是白日做夢,小部分人會直接報官把你當反賊抓起來,最後一小撮人會拍著肩膀跟你說「兄弟,你說的對,跟我上山當土皇帝去!」

這就是意識形態的差別。

馮蘅飽讀經史,自然知道柯鎮惡所說的那一套有多麼不切實際,但是有些東西卻對她很有啟發。

比如說這個百姓代表大會。

百姓就是人民,一個意思,但百姓代表大會卻不是一回事。

畢竟如今中原的百姓八成都是不識字的,你跟他說民主,他只想當地主,真正有見識、讀書識字的卻是地主豪強書香門第出身的士子。

而願意為底層百姓發聲的,天底下估計也就只有一個明教了,可惜明教的手段也足夠粗暴,直接造反。

于是馮蘅便想,反正明教門徒都是出身于底層百姓,不如就讓他們成為底層百姓的代表。

你們的教規不是說不準當官麼,那麼就不設官職,每隔一段時間來召開這麼一次大會,把百姓見到的不公,不滿全都說出來。

你明教弟子就老老實實的在底層給朝廷當個眼線,我給你發聲的途徑,你就乖乖的,別一天到晚想著造反。

當然事情自然並沒有這麼簡單。

馮蘅只是提出了一個大的方向,楊妙真也意識到明教靠著造反是沒有前途的,那個教規,只要稍微有點閱歷的人都能看得出來有多麼不現實。

好不容易打下了天下,之後卻拱手送人,自己退居幕後,天底下這樣的聖人能有幾個?

後世一千年,也才出現一個孫逸仙,打下了江山拱手送人,然後接著又打。

但楊妙真是明教教主,教令是她立身的根本,她不可能輕易拋棄,但有了馮蘅給出的方案,加上眼前的局勢,才讓她有了一絲破局的可能。

其實楊妙真心里未嘗沒有想過當女帝,她本來就是一個事業型的女強人,但她是個聰明人,知道自己根本做不穩那個位置,既然如此,那麼她就退而求其次,當明教歷史上第一個將明教帶入光明的教主。

這才有了之前的事情。

江南七俠是江湖俠士,這自然是沒有疑問的。

但他們創建的七俠派卻不是單純的江湖門派,他們雖然教授弟子武功,但卻不僅僅如此。

七俠書院本著有教無類的原則,對入學弟子只有年紀的要求,並無身份和資質的限制,甚至很多人根本就不適合練武,照樣可以入學,因為七俠書院不但習武還學文,學的還是經世致用的學問。

這在其他門派來說卻是完全不可能的。

但是七俠派可以,因為七俠派之前有整個青唐道絲綢之路的資金支持。

這也使得七俠派月兌離了一般江湖門派的藩籬。

真德秀跟宋寧宗說七俠派所圖甚大,也不是無的放矢。

柯崇雲從小在七俠派練武讀書,本就養出了一身書卷氣,因為武功高強,行走江湖也未見識到江湖的險惡,反倒是加入明教,看遍了百姓疾苦。

飽讀詩書的他自然不會像尋常江湖大俠一般,覺得殺幾個貪官便算是為民除害了。

事實上在這一方面,明教行事做派反而比那些所謂大俠更加對百姓有利。

柯崇雲深入底層百姓,深知他們的疾苦,自然也對明教的很多教義十分認可,但有些教條在先賢的智慧面前卻又顯得十分幼稚可笑。

馮蘅提供的百姓代表大會的制度,在柯崇雲的眼中無疑是一種巨大的創新,而他對這種制度也有不同于馮蘅理解。

角度不一樣,認知自然也有不同。

馮蘅只把這個制度當作勸說楊妙真放棄明教的台階,楊妙真卻把它當作明教走向光明的契機,而柯崇雲既然有了當皇帝的意向,自然會從皇帝的角度審視這項制度的利弊,和適用的範圍。

其中很多細節也需要他結合現實情況去完善。

馮蘅只是提出了一個設想。

柯崇雲卻要將之落實,這自然又難了不止一籌。

于是接下來的幾日,除了統籌接下來的軍事部署,剩下的時間里,柯崇雲都在思考完善這個制度,且頗有所得。

而這段時間,中原的戰事也漸漸陷入尾聲。

金兵主力在汴京城外大敗之後,河南之地的各處駐守的金兵皆士氣大跌。

無論是南方的孟珙部,還是西方的韓寶駒郭靖部,又或是哲別所部,所過之處,各地城池就算不是傳檄而定,也都是輕松拿下。

剛剛進入十二月,三路大軍便順利在鄭州會師。

而這期間的七八天里,明教一眾高層,也大多做出了自己的選擇。

光明右使張三槍選擇留在明教,被楊妙真重新立為聖子。

神雷王李文淑選擇放棄神雷王的身份,退出明教,也不求做官,只希望新朝建立之後,能夠給後代掙些家產。

這一點,決定當皇帝的柯崇雲自然答允。

寶光王金辰決定留在明教,但是希望自己的兒子可以退出明教,在新朝當個將軍。

楊妙真與柯崇雲自然不無不可。

功德王柯豪、平等王陸冠英本就是為了抗金而入教,自然選擇退出。二人都是意氣風發的年紀,能力出眾,自是新朝骨干,不用擔心未來前途。

四位散人除了追風散人沈七之外,都是淡泊名利之人,都選擇了留在教中,也未提什麼條件。

只有沈七,這些日子有些深思恍惚,還未做出決定。

七位分舵的舵主目前都是明教內部手握軍隊的實權人物,自然不想放棄到手的權力。

楊妙真便告訴他們,將來明教將取消舵主之職,也不在擁有軍隊,只會在各州縣建立分壇,負責宣傳教義,幫助百姓度過危機。而且明教之人將來也要遵照新朝律法行事,不會再行聚眾造反的事情。

這便是明擺著要讓七人退教了。

于是七人便私下找到柯崇雲,詢問退教後能擔任什麼官職。

德州分舵舵主蔡坤甚至還問可不可以封王,或者像金國先前封建九公那樣,讓他獨攬一地軍政大權。

柯崇雲笑道︰「封王也不是不行,但獨攬一地軍陣大權是不可能的,就算封王也只是爵位,領取對應爵位的俸祿,且不可世襲,不是我不願賜予封地,只是歷朝歷代,凡是割據稱王的,都沒什麼好果子吃,我自然不想後代削藩,到時候與諸位兵戎相見。不過您也不必擔心後代落魄,未來我會建立太學,將來朝廷官員也會從太學選拔,勛貴子弟入學自然會有優待。當然現在談論封王還太早,蔡舵主正當盛年,新朝建立之後還要仰仗你與諸位舵主繼續領兵開疆拓土,將來能獲得什麼樣的爵位,都未可知。」

蔡坤的文化不高,什麼削藩之類的話也不太明白,但听說後代做官能有優待,且自己還能繼續領兵,也就放下了心來。

亂世殺出來的人,其他並不關心,最關心的就是手上有沒有兵,有兵就安穩,沒兵就不踏實。

所以蔡坤當即表示,要退出明教,替新朝開疆拓土。

柯崇雲自然勉勵幾句,將他送走。

其余舵主從蔡坤那里得到消息,也紛紛過來向柯崇雲表達忠心。

柯崇雲本來就是明教聖子,地位比他們高,未來也將是皇帝,向他表達忠心,大家心中也並不覺得不妥。

如此一來楊妙真徹底改革明教的第一步便算完成。接下來便是要將軍中的願意繼續留在明教的人挑選出來;將各個分舵麾下沒有軍職的壇主、香主、教徒篩選一遍,願意繼續留在明教的便留下,不願留下的,是選擇加入新朝還是做其他營生,都可隨意。

不過這些事情大多還停留在計劃階段,一來有些事情是要等新朝建立之後,做起來才合適;二來,楊妙真卻是將精力放在了另外一件大事上面。

因為臘八將近。

而今年的臘八,正是二十五年前,五絕相約的第二次華山論劍之期。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