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珍來糧食局上班後的日子,很是單純,每天上班時間,便是坐在辦公室看涉及糧食的文件、雜志,還有那些無休止的講話、總結,映入眼簾最多的內容莫過于「認清形勢,更新觀念」之類的字詞,穆珍從字里行間,清楚地看到,改革時期必須做到統一思想,務必轉變觀念,這是不容置疑的首要問題。
就這樣,穆珍來糧食局半個月的時間里,將小鹿抱給他的那堆材料全部閱讀了一遍,腦海中對于當前的糧食工作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糧食局下屬企業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糧食商業,包括鄉鎮糧所、糧店、糧食購銷公司等從事糧食商業運營的企業,另一部分是糧食工業,主要包括食品加工廠、油廠、面粉廠、飼料廠等加工型企業。
穆珍將所看到的企業進了羅列,總計大大小小的企來三十五家,從業員工高達三千二百余人,一個小小的糧所,最多在竟然有百余人。
穆珍對糧所並不陌生,自己上高中的那些日子里,每年到糧所交公糧的場景歷歷在目。
全家勞力齊上陣,將打下的新鮮小麥裝在編織袋里,在地排車上堆得如同一座可移動的小山一樣時,一家人費力地將其拉上十幾里路,來到糧所門口排隊。
糧所門口的長龍有時竟然排上二里路,並且同時排上三四排擠在糧所大門口處,卸完糧食的車被送糧的地排車擋住,竟然無法出糧所的大門。
那些等得有些不耐煩的人們好不容易排上驗自己的糧食,化驗員拿 子猛地向糧袋子上插上一下,然後快帶抽出來,將帶出的糧食倒在帶有書夾子的木板上,捏起幾個麥粒放在嘴里咬上一下,很輕松地便斷定小麥的干濕,拿捏不準時,才倒進那台盒裝的儀器,測量出小麥具體的干濕度,根據干濕度判斷干濕的程度,不合格的便揮揮 子道︰「去曬完再來驗!」幾乎沒有一點商量的余地,盡管來時專門晾曬了一天,卻依然如得了聖旨一樣不敢有絲毫違抗地拉到大馬路上,或是在糧所的那成方的水泥地上曬上半天,然後湊熱灌入袋中,再重新排隊,等待化驗。
排的隊再長,等的人再多,那化驗員依然不急不忙,糧倉過磅的幾個人依然不急不躁,按部就班地仔細叫喊著磅上的斤數,由旁邊的開單員記錄下來。穆珍曾不止一次想過,這麼多人排隊,難道就不能多開幾個倉嗎?穆珍又曾解釋為糧所人少,無法同時安排那麼多磅秤,現在看來,一個糧所百余人,照這個數字,就是同時開十個倉,也不缺人手啊!這麼多人,都忙什麼去了呢?
穆珍听天成叔提到飼料廠的事,特別關注了一下,這飼料廠雖有百十人,效益還是不錯的,僅僅為了響應國家的政策就租賃經營嗎?
食品廠的一個調查報告顯示,食品廠正在進行開拓創新,準備新上生產線,卻為何短短三個月後,又因資不抵債,達到破產的程度呢?
還有一個小小糧店,六個人的單位,並且還都是女同志,一個月的招待支出竟然高達兩萬元,按照現在飯店十個人二百元的標準,這標準在鄉鎮上已經是不錯的標準計算,每天都要接待上三桌,這又是怎麼得來的呢?
穆珍越看越糊涂,越看越鬧不明白,這糧食企業是怎麼了?簡直是個怪胎,竟然鬧出這等糊涂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