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751節 北伐之創造新歷史

下一瞬間,韃子們從天堂跌落地獄。

東南軍退後,重新結陣,露出了前面的拒馬槍!

粗壯結實的拒馬,鋒利的槍尖向上,足以抵住疾馬的動能。

東南軍更不慌不忙,大扔特扔,這回扔的不是炸彈,他們扔出了無數的……

鐵蒺藜!

小玩藝兒,呈四面尖狀,落在平面上,三面支撐,一面鋒利向上,人或者馬一踩上那面,就被刺到,尤其是奔馬,即使釘有馬蹄鐵,蹄鐵往往被刺穿。

韃子騎兵已是騎虎難下,明知前路凶險也得沖下去,他們怒氣沖沖地取弓在手,拈箭發射。

萬箭齊發,打在東南軍的盾陣上如雨打芭蕉般,東南軍再還以顏色,向著馬群中扔出了大炸彈,然後從盾陣的縫隙中開槍射擊。

韃子騎兵在東南軍的堅陣上踫了個頭破血流!

人仰馬翻,馬匹悲嘶,人員慘嚎,死傷難算。

東南軍的陣勢不長,但清軍進攻至其余明軍的時候,遇到的是一模一樣的架勢,使用拒馬槍、鐵蒺藜、火槍或者弓箭、大炸彈。

拒馬槍有效地不讓馬匹沖撞已陣,哪怕是精擅騎技的清軍策馬跨欄,但往往跳不過去,跳得過去的馬又遇到第二重的拒馬槍。

槍頭扎進馬月復,馬匹被釘在拒馬槍前,一時間一大堆馬匹在東南軍的陣前掙扎,鮮血如泉水而出,場面頗可一觀。

鐵蒺藜則被馬匹踩上,紛紛失去平衡,倒地痙攣。

至于炸彈,即使戰馬披有馬甲,也不會處處有,很難防備月復部炸起的彈丸鐵釘,至于空中爆的彈丸鐵釘,更是厲害,一打一大片,讓戰馬嘶叫,人員驚惶。

馬上的騎兵,紛紛掉落地上,然後吃上了火器和弓箭。

多羅貝勒勒克德心如刀絞,因為許多跟隨他南征北戰,安然地度過了數次進入明國北方干壞事,又跟隨他入關的老兵,都被打死在這處不知名的小山丘上,他們的鮮血染紅了山崗。

步兵和騎兵交戰孰優孰劣,難以說得清,但擁有遠程火力的步兵,只要敢戰,陣戰中騎兵難以討好,騎兵的長處在于機動性。

漢人能戰!

君不見漢匈戰爭時期,漢將李陵率步兵五千,遭遇八萬匈奴騎兵,敵軍十六倍于漢兵,漢兵半萬枝箭齊射,匈奴騎兵恥辱地止步。

要不是李陵箭盡,也不會兵敗。

現在的明軍,勇猛地作戰,切實地執行命令,越打越放開,越打越順手,齊心協力,齊志成城!

他們是前明軍的老底子,人還是以前的人,卻打出了不同的仗。

火槍轟鳴,萬槍齊發,韃子騎兵如秋天落葉,彈雨一來,漫天灑落,鮮血淋遍大地!

當韃子騎兵沖來的時候,他們結陣迎敵,即使是小隊,也敢于一戰,而不是後退。

此戰打得氣壯山河,韃子失魂,偽軍落魄,慘敗而歸!

地上倒下了大堆的戰馬和韃子,那些前明軍手腳敏捷地給他們補刀,一邊收拾戰利品,自心中迸發出狂喜︰我們勝利了!我們成為大戰中取勝的明軍,是多少年沒有過的事情!

主將劉良佐更是氣壯如牛,象喝醉了酒般地燻燻然。

他創造新歷史了!

陣戰中打退了窮凶極惡的韃子主力騎兵!

自老野豬皮以十三副甲起兵以來,明軍飽受韃子凌辱,打不過,死傷的兄弟不知道有多少,丟失的城市無數,還飽受千夫所指,尤其被文官狂噴,噴得都不成人形。

數不勝數的敗北讓明朝官兵們都麻木了,豈料在北伐路上,這個不知名的小山丘上,他們戰勝了韃子大軍,把他們打得遍地死尸,狼狽而逃。

原來,韃子也會死的、傷的,他們也不是無敵的,他們就在今天,被我們打敗了!

劉良佐高興得合不攏嘴,不住地向著兩位趕來的東南軍年輕的師長凌未風和張德仁表示謝意。

他很清楚,他的勝利,正源于這兩位師長的來援。

剛才大戰中,東南軍第一集團軍的116步兵師和108步兵師態度堅決,迅速向劉良佐部靠攏,致使圍攻劉良佐部的韃子部隊解圍而走。

從而劉良佐逃出生天,否則挨打下去,難言未來結局。

一直以來,明軍各部野戰遇到韃子時,往往「陣前月兌逃賣隊友」,大家競相比誰逃得快,逃慢者就倒霉,落入韃子的魔掌,叫天不應,喊地不靈。

指望隊友,指望援兵,想都不用想!

而現在的明軍與東南軍卻不一樣,一方有難,八方來援,不會有誰坐視不管,即使有私仇,也不敢這麼做!

勝利的來源——劉良佐誠心誠意地道︰「在領袖指揮下,我們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得到領袖教誨的軍隊,用領袖思想武裝的軍隊是不可戰勝的!」(以下省略千字,這話很熟悉啊)

北伐軍的行在——領袖顏常武的指揮中心接報後,通令全軍︰表彰劉良佐部,按軍律進行獎勵,同時向後方露布飛捷!

露布是一種寫有文字並用來通報四方的帛制旗子,用來傳播軍事捷報,如劉良佐這一次勝利,那座原本無名的小山丘被稱為勝利崗,是為勝利崗大捷,共打死韃子騎兵五千六百余人,偽軍八千四百余人,自己戰死不到一千五百人,傷三千余人,可謂大捷!

由于韃子兵是戰敗,所以明軍的傷兵都得到了很好的診療,逃出生天。

勝利後的北伐軍喜氣洋洋,連帶著沿途得到消息的明朝民眾也是歡天喜地,至于敗退的清軍則是灰心喪氣。

清軍大酋們震驚于明軍突然爆發的戰斗力,思忖著對策,而偽軍中的聰明人則在竊竊私語,隨軍從征的宣大總兵姜瓖對DD姜瑄私下抱怨道︰「若我明軍之前都是如此,豈有我等受韃子之辱!」

姜瓖,明末清初將領,姜瓖世代皆明將,長兄姜讓是陝西榆林總兵,姜瓖任鎮朔將軍印大同總兵官,其弟姜瑄為山西陽和副總兵。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克太原,姜瓖投降大順政權,後降清,歷經明朝、大順、清朝,都是大同總兵。

但是姜瓖對清朝統治者崇滿歧漢政策心懷不滿,而且清軍雖然委其為大同總兵,卻對他不放心,軍權在清將吳惟華手里,這次出征,上陣沖鋒陷陣是姜家兄弟的份,打完了僥幸不死,卻挨清軍大酋斥責,兄弟倆憋足了一口氣。

姜瑄悻悻地道︰「對面的是劉良佐,這家伙轉了性,居然是狼多狗少,所以我們就難打了!」(未完待續)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