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二十三、二十四章(二合一)

雖然朝廷任命新羅王金春秋為總管,但這個總管只是虛餃,是一種安撫新羅的榮譽身份。

也是給新羅一個念想,給滅掉百濟和高句麗後,分享扶余之地,留下一個想像空間。

真正的唐軍行動,還是听命于副總管劉仁願。

新羅人若想得到好處,自然就得多多用命了。

半島局勢復雜,百濟與新羅,皆是古代朝鮮半島南部三個小部族,馬韓、辰韓、弁韓,演化而來。

而其中百濟的馬韓後來又被扶余吞並,才成立了百濟國。

新羅是三韓中的辰韓和弁韓融合而來。

高句麗又是由濊貊、扶余人和漢人為主體,後又吸收一部分靺鞨人、古朝鮮遺民及三韓人。

半島這三國呈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復雜局面。

「陛下的意思很明確,百濟這里的叛亂,開春後必須平息,給予征伐高句麗,一個穩定的後方。

第二,可以多多借助新羅人的力量。」

劉伯英在「借助」二字上,略微加重了一點語氣。

蘇大為與劉仁願都是心思機敏之人,一听就懂。

新羅雖然是大唐的小帝,大唐雖然是天可汗,是中央之國,是眾屬國的朝拜的對象。

但大唐絕不是開善堂的,對小國的態度像是馭馬。

既用,也防。

維護治下力量平衡,保證大唐的利益是首要的。

所以能借用新羅之力,便多用用。

既讓唐軍能輕松點,也可以多消耗新羅的國力,防止戰後新羅過度膨脹。

所以這句話里面至少有兩三層的意思。

需要執掌百濟諸事的代都督蘇大為,及嵎山道行軍副總管劉仁願去揣摩。

「只要做到以上這兩點,便是大功一件。」

劉伯英看了看劉仁願︰「至于具體的方略,陛下許以專斷之權。」

專斷之權,便是臨機決斷,全悉自決。

大唐皇帝對大總管等在外作戰的將領,一般都是放權,听憑自由發揮。

這種放權,為唐朝早期的軍事活動,無數次軍事史上的奇跡般的戰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只要能勝利,怎樣天馬行空的腦洞,在大唐這里都是可以的。

但就是有一點,別吃敗仗,吃了敗績,那是要追責的。

而現在對劉仁願和蘇大為加上這一句,是進一步解開二將的思想顧忌,命其放手施為。

沒辦法,現在百濟就兩萬人,其中一萬還是準備開春後跟高句麗動手開片的劉伯英軍。

這一萬人說是援軍,但等大唐與高句麗動手後,肯定就是向著高句麗使力去了。

百濟這邊,這一萬人能做的有限。

這就意味著,蘇大為和劉仁願,就算開春後,也要繼續面對缺兵少將的局面。

不用新羅人,只怕憑一萬多唐軍,連泗沘城都出不去。

意識到這一點,劉仁願和蘇大為的臉色都是一黑。

而劉仁願想得更多一點。

「大總管,這次過來,除了一萬兵馬,不知糧草輜重幾何?」

既然人手不足,陛下不惜許以放權的承諾。

那咱也不能跟陛下談什麼待遇要求,就問問劉伯英大總管,糧草和後勤補給這些帶夠了嗎?

劉伯英的表情變得有些古怪,他手撫胸前白須,幽幽的道︰「前年,薛仁貴和梁建方、契必何力等,與高句麗大將溫沙門戰于橫山。

十二月,薛仁貴又與辛文陵在黑山擊敗契丹,擒契丹王阿卜固以下將士。」

蘇大為一時迷惑不已,不知劉伯英提起薛仁貴是什麼意思。

不過他看到劉仁願的臉色明顯更黑了,用力揪著自己的大胡子,顯得有些焦躁。

「去歲,西北的契丹部族反叛,陛下派遣突厥降將阿史德樞賓率軍討伐。

年初的時候,上移駕洛陽。

詔迎岐州法門寺佛骨至東都,入內供養。

武後舍所寢衣帳為舍利造金棺銀槨,雕鏤窮奇。

國中崇佛之風大盛。」

蘇大為漸漸品出一些味道來,忍不住發問︰「將軍這次帶的糧草輜重不多嗎?」

劉伯英眯起兩眼,掃了他一眼︰「兵甲器械管夠,至于糧草麼,管夠一月之數,其余的,就要靠代都督幫我軍就地籌集了。」

這話說出來,劉仁願直接咳嗽起來。

蘇大為忍不住道︰「大總管這次來,就運了一個月的糧草?這……這未免太兒戲了吧。」

「代都督,不是兩萬人一個月的糧草,而是我手下兒郎,一個月的糧草。」

劉伯英慢吞吞的道︰「遼東路遠,天寒地凍,道路難行,運糧十斗,到地方後只剩一斗,若是走海路,也會漂沒許多。

因此,陛下的意思是讓我們就食于敵。

一來可以減少我國的損耗。

二來可以降低百濟叛軍的作戰潛力。」

賊你媽!

如果不是劉伯英和劉仁願當面,蘇大為幾乎要破口大罵了。

什麼鬼,還就食于敵。

困在泗沘城的唐軍都快沒糧草了,新來一萬援兵,開春後是要去打高句麗的。

只帶了一個月的糧草,豈不是還得靠熊津都督府來供養?

這特麼簡直是坑死人的任務。

咱們的大唐陛下,擺明了又要馬兒跑,又想馬兒不吃草。

等等,剛才劉伯英提到那番話……

蘇大為醒悟過來。

劉伯英所說那些,一是大唐連連作戰,府庫消耗甚巨。

再則是上有所好,下必從焉。

現在從李治到武媚,越來越明顯表現出對佛教的興趣。

古代王朝,一但開始崇佛,便是奢靡之風的開始。

蘇大為忍不住去想,劉伯英,究竟是從什麼角度說這番話,他背後站的人是誰?

算了,這些政治斗爭,他既不敢興趣,也不去理會。

只想做好眼前之事,把百濟那些叛軍犁庭掃雪。

等抓到道琛和鬼室福信,才算是真正替李大勇報了仇。

三人又大概談了一下軍務,考慮到劉伯英遠道而來,需要休息,未及深談。

先讓劉伯英休整,之後再進一步商談。

待劉伯英下去,劉仁願看了一眼蘇大為,嘆息一聲︰「人與人,天生就有高下之分。」

他這句話說得沒頭沒腦的,蘇大為沒來得及問,就被劉仁願揮手往外趕。

「好了,本將還有許多軍務要處理,你先去忙你的,回頭再說。」

「不是啊副總管。」

「嗯?」

「陛下命我為代總管,以後,這邊的都督府臨時行轅應該是我……」

劉仁願愣了一下,臉上露出惱羞成怒之色︰「那也待明天再說,你就沒有東西要收拾整理嗎?回你營里去收拾去。」

「是。」

蘇大為習慣性的應了一聲,轉身走出幾步才反應過來。

按理來說,代都督和這副總管,權力應該差不多吧?

不,在這泗沘城,熊津都督府的行在,我的權力應該比老劉還大一些。

算了算了,看來老劉心情不太好,暫時不刺激他了。

過了許久之後,到了自己的軍營中,蘇大為才從安文生和蘇慶節口里听到不一樣的解釋。

「我們經過開國後的一系列軍事調整,目前有折沖府六百余所,這些折沖府,就由左右府左右領,共十六衛掌管。

十六衛分別是左右衛、左右驍衛、左右武衛、左右威衛、左右金吾衛、左右領軍衛、左右監門衛、左右千牛衛。

除左右監門衛、左右千牛衛督京師兵馬外其他各衛還兼領關中三百多府府兵。

最高上將軍基本不設、以大將軍總領諸衛、十六衛每衛長官為賜號將軍、下設中郎、中郎將、左右郎將、以及錄事參軍、倉曹、兵曹、騎曹、冑曹參軍。

每衛維持衛軍二萬五千至四萬人,所領為常備軍。」

安文生如數家珍的道︰「衛軍基層營編制略高于府兵,習慣統稱為鷹揚衛,營官上多一級旅帥,長官為鷹揚郎將,品級高于府兵果毅都尉。」

「這些我都知道,你說這些是何意?」

蘇大為坐于營帳中。

今天因為大唐的援兵和劉伯英來了,劉仁願難得的為大家放開一些禁令。

許大家今天喝酒。

連菜色都比平時好上許多,至少見到肉了。

至于蘇大為這里,平時可以借巡邏之機,偷著打些獵物,肉食倒是不缺。

可惜平時不許喝酒。

今天得了劉仁願之令,大家算是可以放開一些。

酒在桌上擺著,篝火在中間燒著。

蘇大為、安文生、蘇慶節、周良、婁師德、王孝杰、崔器以及黑齒常平、黑齒常之、聶蘇都圍坐在營帳里,一邊飲酒,一邊談論這次的事。

因為劉仁願說了明天再搬出都督府行轅,所以蘇大為此時代都督之事,還沒傳開。

明天等都收拾妥當,應該會有一個簡單的任命,說不定還要向泗沘城所有唐軍訓話。

再之後,蘇大為手里的力量,將會歸入熊津都督府,與劉仁願的兵馬分割開。

安文生舉起酒杯,兩眼微眯,輕輕抿了一口酒,臉上露出久違的享受之色。

第二十四章風雪出擊

「總算喝上酒了。」

蘇大為掃了他一眼,安文生微微一笑︰「劉仁願此前才是左驍衛郎將,級別在驍衛中只算郎將一級,不算高啊。

以前立功許多,但也犯過不少錯處,蹉跎至今,他心中立功之心應該是挺急迫的。」

停了一停,安文生放下手里的酒杯,一邊慢條斯理的撕扯著烤肉,一邊繼續道︰「劉伯英官階大于他,在他面前又提起薛仁貴之事。

薛仁貴雖然此前在高句麗時作戰不力,但後來與辛文陵在黑山擊敗契丹,擒契丹王阿卜固以下將士,戰後他因功拜左武衛將軍,封河東縣男。

而劉仁願只是郎將,再上才是將軍,呵呵,其意不言自明。」

蘇大為慢慢咀嚼著他話里的意思︰「劉伯英究竟是誰的人?」

「自然是陛下的人。」

蘇慶節在一旁插話道︰「雖然在軍中名聲不如我阿耶顯赫,但每次征高句麗,劉伯英基本都由陛下欽點出戰。」

「獅子別鬧,全大唐有幾個人能有你阿耶的威名。」

蘇大為擺了擺手,心中想的卻是,若不是問一下,還真的被劉伯英的話給繞暈了。

看上去是說陛下好戰崇佛,其中必然還有其他的深意。

若是當時跟著發發牢騷,豈不是前途堪憂?

劉仁願那麼精明的人,不會以前在這方面吃過虧吧?

算了,這些政治站隊的事,蘇大為既不感興趣,也沒心思去深入。

他只想利用好手中的權力,將自己的目標完成。

「劉仁願這個副總管也是憋屈,本來應該可以統兵一兩萬人。

待完全分兵後,豈不是只有數千兵馬。

開春後即將平定百濟之亂。

就算我們不動手,那些百濟叛軍,還有偽王扶余豐那邊,也會坐不住,向我們出手。

大戰在即,劉仁願才幾千人,如何夠用?」

「別說他了,我們不也是一樣。」

「要維持住熊津都督府的治所,還有實行有效管理,光靠手下那幾千人可不夠。」

眾將你一言我一語的說著,蘇大為在一旁端著酒,緩緩的喝著,心里想到了許多。

開春後的戰爭,會是什麼樣子?

對了,自己比所有人應該都看得更遠。

大皇以為只是對高句麗一場戰爭。

還有對百濟的鎮撫。

但,實則有三場,不,甚至是四場。

對百濟叛軍的剿滅戰。

對從對馬島傾巢而來的倭軍,在白江口的決戰。

滅高句麗之戰。

還有,最麻煩的是,與新羅在之後許多年里,對三韓之地的爭奪戰。

歷史上,大唐的一番心血,耗費無數錢糧與將士熱血才征服的百濟,最終便宜了新羅。

甚至原本高句麗的一些城,也被新羅強佔去。

這個看似恭順的大唐小弟,其實才是遼東戰役中,最後的隱藏BOSS。

萬萬不能疏忽。

蘇大為此前其實為此已經做過一些布置。

不過那時他只是做為都察寺在半島重組情報網,替蘇定方的用兵,提供輔助性的幫助。

但現在,這一切的責任都壓在他的肩膀上了。

那麼對新羅和百濟的手段,似乎可以更強勢一些。

「阿彌,陛下給你的信里究竟寫了些什麼?」

席間,蘇慶酒乘著酒興,問了一句。

蘇大為斜睨了他一眼︰「你真想知道?」

「呃,不了。」

蘇慶節被他眼神一踫,心頭那點酒意,隨著一個激靈,醒了大半。

陛下的密信豈能打听,那可是掉腦袋的事。

還好席中都是自己人。

蘇慶節忙借著喝酒掩飾過去。

蘇大為心中則是想起李治信里對自己提到的那句話「許卿便宜行事,望卿察之,莫負朕望。」

李治,這次給的權力還真是超乎想像啊。

居然說出這麼熱乎肉麻的話。

是媚娘姐吹的枕頭風嗎?

「便宜行事」。

這四個字,令蘇大為的心里,忽然變得火熱起來。

他的目光透過升騰的橙色篝火,遠望東邊。

在那個方向,跨過遼闊大海,越過對馬海峽,便是倭國的九州島。

如果這次倭人足夠作死,憑著李治給的這四個字,是否去倭國掃蕩一番?

倭國的金銀礦藏,似乎頗豐。

自從大唐的援軍到達,已經過去半個月時間。

這半個月里,泗沘城的唐軍經過了一系列動蕩與調整。

終于重新穩定下來。

蘇大為為熊津都督府代都督,所部從劉仁願手下獨立出去,等于開府建衙,所有的班底和人手,由蘇大為一手抽調和搭建。

而劉仁願,雖然百般不爽,但最終也只得認了。

他和蘇大為沒仇,之前相處還頗為融洽。

可惜,以後大家各自負責一方面,皆為百濟戰區的方面大將。

各有各的任務在身。

再聚時,應該不會像以前那般自在了。

另外劉伯英則是回到海船上,偶爾也會派兵沿熊津江入泗沘城,讓船上的衛兵在城中輪休。

還有就是幫助城中唐軍傳遞消息,或者運送一批物質。

困難還是有的。

泗沘城中唐軍糧倉里的糧食,已經日益見底了。

時間是龍朔元年正月底。

夜色深沉。

凌厲的海風吹過半島,大雪紛飛。

這應該是立春後百濟最後一場雪了。

氣溫一下子降到冰點。

俗稱的倒春寒。

故百濟國王都泗沘城,在深沉的夜色中,在風雪之中,位于北邊的城門,悄然打開一條縫隙。

一支全身黑衣的唐軍,悄然出城。

從第一騎出城,到最後一騎,足足用去了大半個時辰。

看他們的馬與兵器,衣甲形制,與普通的唐軍不同。

如果有泗沘城內的唐軍自然會認得。

這些裝束,是新成立的熊津都督府,代都督蘇大為的下屬。

這是蘇大為擔任代都督以來,第一次行動。

很可能,也是唐軍戰略收縮後,最重要的一次行動。

騎兵出城,向著北境而動。

同一時間,沉寂靠在海港的大唐水師,大船悄悄起錨,向著北方仁川港的方向,悄然駛出。

騎兵一路向北,冒著風雪酷寒,前行了大約兩個時辰,然後鑽入道旁的山林。

林中生起若有若無的火光。

在這樣的風雪夜里,不會有任何人發現有人的蹤跡。

林間,被人劈開雜草,騰出一片空地,唐軍將戰馬牽于避風之處,細心的喂以豆料,給馬休息。

除了有人料理戰馬,還有人升起篝火,給衛兵輪流暖身。

最中間的一堆篝火,以蘇大為為首。

身邊站著安文生、婁師德、王孝杰、黑齒常之、南九郎等將領。

如今蘇大為麾下,一共有四千八百衛士,將原本的折沖府一分為六。

蘇大為代熊津都督,下面設四折沖府。

每折沖府按下府制,八百人。

婁師德、王孝杰、崔器、蘇慶節、阿史那道真、黑齒常之六人統領。

此次蘇大為出城,共帶了三個折沖府的兵力,共計兩千四百人。

剩下的三人,留守熊津都督府。

蘇大為出城,留守者,以蘇慶節為首。

另外聶蘇也被他留在泗沘城,幫蘇慶節守住局面。

百濟不太平。

開春以來,周留城那邊已經陸續派出幾波人馬試探。

雖然都被唐軍擊破。

但情況依舊不容樂觀。

叛軍不缺人,一些小的損傷,對他們不傷筋骨。

而唐軍缺糧。

寒風凜冽,吹動著樹林里的枝葉呼嘯動搖。

篝火的火焰,隨著從樹枝透進來的寒風不停的閃爍。

蘇大為站在火前,借著火光,在攤開的地圖上仔細搜索著。

看了片刻後,他在地圖上用食指虛畫了條線︰「從這里,到北境,還需多久?」

「快的話,明晚。」

黑齒常之道。

此次行動,蘇大為特意點了黑齒常之。

一來因為黑齒常之是本地人,熟悉地理環境。

二來,也是讓黑齒常之盡快融入唐軍。

數月來的心血,終于看到了成效。

黑齒常之現在對唐軍及蘇大為,已經不再排斥,在蘇大為出任熊津府代都督後,黑齒常之終于表示願意歸順。

此事,令蘇大為十分欣喜。

當時就定下黑齒常之領一折沖府的兵馬。

有了黑齒常之的投效,他對解決百濟之事,信心又多了幾分。

目前在百濟舊土上,除了在周留城的扶余豐。

鬧得最凶的便是前百濟郡將,沙吒相如。

在黃山附近,打著替階伯報仇的名號,擁兵號稱十萬。

也幸虧蘇大為此前俘獲了黑齒常之,不然此時的百濟叛軍會更加凶悍。

「再次重申一下此次行動的目地,沿著延平道向北,一百五十里處是寂北城,我們到達這里可以詐開城門,然後取得補給。

接下來,再前進五十里,到高句麗買召忽。」

蘇大為收起地圖,環視左右道︰「據情報,那里有大量糧草聚集。

我們此行,一為搜集糧草,二為探听高句麗虛實。

若事有不諧,寧可將糧草全部燒光,絕不給高句麗人留下一粒糧食。」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