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貞觀十八年,大唐征高句麗的兩路大軍配置如下︰

第一路,由刑部尚書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率領江、淮、嶺、峽四州兵馬四萬多人,戰艦五百艘,從萊州渡海直逼卑沙城。

卑沙城,即後世之大連。

第二路,由自己和左衛率大將軍李世績,率領步騎兵六萬人以及蘭、河二州投降的胡族兵馬進逼遼東。

貞觀十九年三月,李勣做為唐軍先鋒,從幽州順利到達柳城,即後世遼寧朝陽市,昔年曹操征烏桓時,烏桓人就在此處。

也是在此,開啟了大唐征高句麗的第一戰。

阿史那道真顯然在考據太宗對高句麗用兵上,頗下過一番功夫。

正好行軍途中無聊,他也就挨著蘇大為,邊走邊聊,邊吹噓自己的見識。

他這番話,倒把蘇慶節,還有黑齒常之從人流里吸引過來,漸漸聚在蘇大為身邊,成一個獨立的小圈子。

大家跟著大隊策馬緩行,听著阿史那道真繼續說下去。

「自古行軍打仗嘛,後勤輜重糧草,為第一緊要,孫子兵法里說,食敵一盅,當吾二十盅,從長安運十成糧食到遼東,轉運困難,剩不下一成。

昔年隋煬帝三征高句麗為啥把大隋給弄沒了,不就是龐大的後勤把百姓給拖跨了麼。

幾十萬大軍,後方得有數百萬百姓運糧,沿途不知要死多少。」

這番話說完,蘇慶節首先贊道︰「道真,沒想到你還有這番見識。」

蘇大為也頷首嘉許︰「不錯不錯,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

「那是自然!」

阿史那道真揚起下巴,一臉驕傲,那副模樣,鼻子快要翹到天上了。

滿臉都是︰快夸我啊,快多夸夸。

這種小得意勁。

蘇大為雖然現在用兵得到蘇定方等一批大唐宿將的夸獎,但對于大唐開國的諸多戰役,還有太宗征高句麗還真的不太清楚。

想到接下來的戰斗,不光要平息百濟國內的復國運動,還有滅高句麗一戰,還要教訓一下不听話的新羅。

對半島局勢了解的越多越好。

想到這里,他向阿史那道真道︰「那你說說,太宗是如何解決運糧問題的?」

「哦,那我繼續說了。」

阿史那真環視一圈,看到蘇慶節、黑齒常之,甚至隊伍後面的王孝杰也悄然騎馬靠上來。

他心里越發得意,有一種志得意滿之情。

輕咳了兩聲接著道︰「我先不說運糧,先說說那一仗是怎麼打的……李勣率領先鋒到達柳城後,遇到第一個難題是面前有一個寬二百里,長一千里的遼澤,遼澤後面還修了條一千多里的長城。

如果從正面打懷遠,距離是近了,但等唐軍攻到高句麗的長城邊時,高句麗人只用從上往下放箭,唐軍就會損失慘重。

如果想繞過遼澤,得往北再去四百里,打通定。

但通定也有大批高句麗軍,萬一攻不下來,我軍必然斷糧。」

蘇大為听得入神,腦中大概腦補了一下地形。

為將行軍打仗,必須要有優良的空間感和距離感,包括對地形環境的感知。

如果沒有這一點,再聰明,也無法成為名將。

一邊想著,一邊接著問︰「李勣面對這種情況,是如何用兵的?」

「英國公還是有辦法,他在遼澤西測大張聲勢,到處宣傳要渡過遼澤打懷遠鎮,高句麗軍信以為真,忙將南北兩側的兵馬通過長城調往懷遠。

接下來,李勣兵分兩路,一路自己率領,急行軍四百里,出其不意攻打通定城。

一路由張儉帶領胡族士兵,向南狂奔四百里,渡過遼澤,直攻建安城。

于是兩路皆取得了勝利。

四月一日,拿下通定,強渡遼東,直接殺到了玄菟。」

蘇大為听了連連點頭,眾將也是紛紛贊嘆。

聲東擊西這招大家都懂,但真正能用到出神入化的沒幾個。

首先就是怎樣能讓敵人相信,你是真的。

甚至連自己人都要相信,是要攻打那個地方。

其次,就是要在敵人反應過來以前,迅速擊破敵人暴露的破綻。

還要防備萬一是敵人高明,反埋伏自己一手。

這里面,涉及到極高的情報和心理運動。

非名將不能為之。

蘇大為默默將地名與自己腦海中的地點對上。

建安城,即後世遼寧營口。

至于玄菟,就是後世沈陽。

打下這兩個關鍵節點,唐軍方有了一個前進據點,有了實施後續的戰略依托。

沈陽在唐時玄菟,也是大城。

城中必然有糧。

如此便解決了唐軍的糧食危機。

還可以利用大城做糧食的轉運點。

李勣不愧是李勣。

光憑此戰,他就無愧名將之名。

而且這一招,直接突破了高句麗花費巨資所建的長城,令這道雄渾的人工天險,原本要做為令唐軍絕望的要塞,成為像馬奇諾防線那樣的雞肋。

「贏下這一仗,我軍後面皆勢如破竹,連續攻下高句麗多座城池,四月,李勣與李道宗順利攻下蓋牟城,俘虜二萬多人,糧食十多萬石。

五月,張亮領水軍從萊州渡海,夜襲卑沙城,俘獲八千人。

太宗在五月率後續大軍到達遼澤,令將作大匠閻立德日夜不停的大興土木,遇澤墊土,遇水搭橋,短短五日,數萬大軍便渡過了二百里的沼澤地。」

「等等,閻立德是?」

「就是閻立本的兄長。」

「哦,我說這麼耳熟,原來是他管工程兵。」

「工……什麼工程兵?」

「咳,不要在意這些,繼續說下去,接下來太宗又是如何用兵的?」

蘇大為輕咳一聲,目光環掃一圈,車馬還在隨著人流隊伍轆轆向前。

身邊圍的人越發多了,有黑齒常之、安文生、王孝杰、婁師德。

甚至連都尉薛紹義都不知什麼時候悄然策馬過來。

見蘇大為看向自己,薛紹義向他露齒一笑,微微點頭,指了指阿史那道真,又指了指自己的耳朵。

蘇大為點點頭。

軍中男兒,都是好學之人啊。

提起用兵打仗,一個個都听得入了迷。

任由馬隨著隊伍繼續向前,听著阿史那道真繼續道︰「渡過遼澤之後,太宗決定背水一戰,以示必勝之心。

所以下令拆除了渡河的橋梁,率領大軍和李勣的先鋒一北一西,向遼東城進兵。

要知道,昔年隋煬帝三征高句麗,百萬大軍都沒有拿下遼東城。」

「後面呢?後面如何?高句麗如何反應?」

王孝杰忍不住插話。

「大唐六萬大軍,兵分兩路殺向遼東城,高句麗也派出了大約四萬步騎,緊急馳援遼東。

接下來,便是李勣與李道宗的先鋒在遼東城外與這群敵軍相遇。

當時先鋒不滿萬人,而且已經行軍三千余里,連續作戰超過一個多月了。

不少將士建議堅守,待太宗的主力來了再做打算。」

蘇大為听到這里,終于忍不住搖頭道︰「若是此時不敢戰,軍中銳氣必失。」

阿史那道真奇怪的看了他一眼︰「阿彌說中了,當時任城王李道宗斷然拒絕堅守,在他看來敵人雖多,但也是遠道而來,狹路相逢勇者勝,尤其做為先鋒,更不能退守避戰,弱了大唐的膽氣。」

「好,好一個李道宗!」

蘇大為騎著龍子,忍不住贊了一聲。

他依稀記得,永徽四年,李道宗被卷入房遺愛謀反案,坐罪流放象州,病死于途中。

心中不由替這位出身李唐宗親的名將暗道一聲可惜。

正如薛萬徹臨死前喊的那句︰萬徹大好健兒,恨不能死在戰場上。

軍人,馬革裹尸才是最好的歸途。

「道真,接著說,這段事我也不太清楚,說下去。」

蘇慶節在一旁催促。

阿史那道真清了清嗓子,接著道︰「李勣听了李道宗的話,贊賞了他的勇氣,並給了李道宗四千騎,讓他去擋住這四萬多高句麗軍。」

四千,對四萬。

也就是說,唐軍此戰,必須以一擋十。

「遇敵之後,李道宗手下果毅都尉馬文舉主動請戰,厲聲說,不遇敵,何以顯壯士,率著一彪人馬,向十倍于己之敵發動突擊。

馬文舉之勇,令唐軍士氣大增,一個個奮勇向前。

舞舞陌刀,見人就砍,所向披靡。」

黑齒常之道︰「應該不會這麼輕松取勝吧?高句麗人的戰力沒那麼弱。」

「被你說中了,高句麗軍經歷了最初的慌亂後,很快組織起反撲,激戰之後,終究兵力相差太過懸殊,唐軍漸漸不支,更危險的是行軍總管張君義居然被打得一退再退,毫無還手之力。」

阿史那道真這番話,把在場所有年輕將領的心都提了起來。

盡管,他們知道那是十多年前的戰役,而且大唐不會輸的。

但心里,都莫名的有一絲焦急。

蘇慶節催促道︰「別賣關子,後來如何了?」

「唐軍陣營開始散亂,不少兵士也開始四散而逃。」

這話一說,所有人都急了。

蘇慶節臉色一黑。

王孝杰則是臉色一紅。

蘇大為心中想︰兵卒逃散,這是已呈敗象了,這樣還能贏嗎?若我是李道宗,當時應該如何力挽狂瀾?

唐軍先鋒這萬人若是輸了,不但會大大折損唐軍的實力,對士氣,也將形成致命打擊,甚至會影響後續戰役的成敗。

大唐對高句麗的戰局,牽一發而動全身。

一步都不能退。

只听阿史那道真道︰「當時在後方壓陣的李道宗大怒,他叫住後退的幾十騎,帶著他們跑到附近一處山丘高地察看,終于發現高句麗軍中破綻。

原來高句麗軍只顧追擊,自己的陣型也開始散亂了。

于是李道宗帶著這幾十騎,就向著敵軍最敵的地方沖了過去。

他們一邊沖,一邊砍,如入無人之境。

在戰場後方的李勣看到唐軍後撤,也是急紅了眼。

他顧不得做為三軍主帥的安危,帶著剩下的最後預備役,大約兩千人一齊沖了上去,拚命砍殺。

仗打到這個份上,主帥,副帥全都沖上一線鏖戰……」

阿史那道真說到這里,停下來稍稍喘氣。

結果被所有人怒目而視。

「說下去,別在這里停下!」

「能不能說完了你再喘氣!」

蘇大為更是罵道︰「斷章狗!」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