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九十一章 梟雄

縱觀李勣這一生,打仗有個特點。

就是前半生打仗風格十分飄忽,有時奇計百出,能拿下關鍵戰役。

可有時明明是順風局,也能翻車。

隋大業末年。

十七歲的徐世勣見天下已亂,就近參加了翟讓的瓦崗軍。

然後開始橫掃四方盜匪,聲威大震。

結果還沒得意幾天,大隋最後一位名將,張須陀率兩萬人來討伐。

翟讓驚慌之下,想要避讓。

但卻被李勣勸住,說可以采取誘敵深入、伏兵襲擊的戰術,將隋軍全部殲滅。

後來果然戰勝張須陀。

一時間天下側目,義軍隱以瓦崗為首。

這時李密加入瓦崗軍,很快用高明的手腕鳩佔雀巢,將瓦崗大權抓到手里。

大業十三年,李密自稱魏公,大封官爵,徐世勣被授為右武候大將軍。

同年隋朝令江都通守王世充率軍討伐李密。

徐世勣用奇計,在洛水兩岸幾次大敗王世充。

李密因此封他為東海郡公。

當時河南、山東大水,饑民遍地,隋朝賑災不力,每天都餓死饑民無數。

徐世勣向李密進言︰「天下大亂,皆因百姓饑餓,如果我們攻陷透陽國的糧倉,大事可成。」

李密听計,派徐世勣率領五千人,自原武渡黃河,掩襲黎陽倉的隋朝守軍。

一日即克。

開倉放糧。

十天之內,募兵卒二十余萬人。

但這也是瓦崗和徐世勣個人最高光的時刻。

此後,瓦崗寨發生嚴重的火並。

李密擺下鴻門宴,趁機將翟讓及其親信誅殺。

混亂中,徐世勣也被人砍了一刀,身受重傷。

王伯當急忙喝止,徐世勣才撿回一條命。

自此之後,瓦崗人心皆散,再不復從前。

武德元年十月,李密被王世充擊敗,不得已歸順新興的大唐。

李密原來所統領屬地,都由徐世勣接管。

再之後,徐世勣就開始了他一系列神操作。

武德二年,徐世勣對長史郭孝恪說︰「魏公已經歸附大唐,如今這里的人和土地,皆為魏公所有,我如果上表獻給大唐,就是借主人的失敗得利,為自己邀功,求取富貴。

我認為這樣是恥辱的。

現在應當一五一十的記錄州縣名錄和戶口,報予魏公,讓魏公獻給朝廷,這樣就是魏公的功勞。」

于是他派使者致信李密。

使者到了大唐,李淵听說徐世勣沒有給自己寫信,卻單獨寫信給了李密,心里犯了嘀咕。

待把使者招到面前詢問後,知道來龍去脈,不由大悅的說︰「徐世勣感懷主人的恩德,推辭功勞,確實是純臣。」

下詔封他為黎陽總管,上柱國,封萊國公,又加授右武候大將軍,改封國公,並被賜姓李氏。

附宗正屬籍。

再賜良田五十頃,上等宅第一所。

徐世勣自此改名李世勣。

從事後來看,徐世勣歸附大唐是真心,但若說他對李密有多少忠心,那就是笑談了。

很多年後,李勣早已身故。

武媚娘想起之前種種,突然反應過來,大罵李勣是「猾賊」。

剛好李勣的兒子徐敬業起兵反武周。

武媚娘于是下旨給李勣挖墳……

是真的挖。

老李一輩子智計無雙,但是能算生前之事,卻算不了身後事。

兒子太坑沒得救。

李勣之所以在武德二年用如此手段來獻戶口土地,並非是為了對李密的忠義。

若說忠義,他最早是跟翟讓的,怎麼不見去替翟讓報仇?

無非是識實務罷了。

李密強大,他便委身李密,大唐強大,他便委身大唐。

秦王強大,他便……

「純臣」二字,還真落不到李勣的頭上。

不過他這一招,人家李淵也不傻,心里跟明鏡似的。

都是高段位的高手,裝什麼大尾巴狼。

無非是千金買馬骨,李淵需要這麼一個人,來做招牌,用以招攬天下英雄。

而李勣也趁機,替自己撈到最大的政治資本。

一拍即合,雙方心知肚明,此為陽謀。

不過這件事以後,李淵倒是挺欣賞李勣,一直對他恩寵有加。

可惜接下來,李勣的操作就有些迷了。

李淵命李世勣統領河南、山東的軍隊抵抗王世充,可以說是方面大員,前途不可限量。

結果九月,河軍竇建德進攻相州,山東道安撫大使,淮陽王李神通兵敗逃至黎陽。

十一月,竇建德攻陷黎陽,李蓋與李神通、魏徵,同安公主等人一同被俘。

李蓋就是李世勣的父親,原名徐蓋,此時已被賜姓李。

李勣頂不住竇建德的兵鋒,撇下大軍,率領百騎渡河逃走。

但因李蓋被俘,最後又返回投降。

竇建德以李蓋做人質,仍讓李勣鎮守黎陽。

從事後看,李勣這次投降竇建德,其實是想玩一招身在曹營心在漢,想給竇建德送份大禮。

他私下與郭孝恪商議,決定先騙取竇建德的信任,再做圖謀。

順帶一提,郭孝恪也是名將,他有個兒子叫郭待封。

就是吐蕃大非川坑了薛仁貴和唐軍的大坑貨。

李勣勸說竇建德親征河南,企圖趁機將其殺死。

但剛好竇建德一如既往子產子,因此遲遲未能起程。

結果李勣事泄,只得與郭孝恪率幾十騎,再次狼狽逃躥,復歸唐。

之後的戰爭,李勣只要跟著李世民和李靖,作戰穩贏。

一但自己獨自領軍,就翻車。

但是不管他輸多少仗,有一點不得不佩服,就是此人每次戰敗,總能逃出來。

名將之所以為名將,運氣也很重要。

能活到最後的,才能拿到那張珍貴的入場券。

李勣至少保命這一條上,是當世一流水準。

時值亂世,保命功夫不夠的,早早殞落,也就沒有以後了。

此後大唐的開國之戰,李勣幾乎全沒落下。

大小百戰。

不過李世民用他,也很少讓他為帥,一般都是歸于麾下,或者以李靖為統帥,李勣為副。

李勣獨自指揮大戰役的水平比較飄忽。

但是以之為將,還是很靠譜的。

貞觀十五年十一月,李勣被太宗李世民征調入朝,任兵部尚書。

他尚未赴任,正遇上薛延陀真珠可汗派其子大度設,聯同同羅、僕骨、回紇、靺鞨等部族,領軍二十萬南侵突厥俟利苾可汗,阿史那思摩。

阿史那思摩是李世民的鐵桿小迷弟。

他做可汗,也是李世民安排的,為了不讓東突厥後,草原權力出現真空,所以安排自己的小弟做可汗。

這是天可汗定下的新秩序。

如今居然有人想要跟李世民搗亂,拆天可汗的台,大唐自然是不答應。

當時阿史那思摩被打得抱頭鼠躥。

率殘部退入長城,退守朔州。

並派人向大唐告急。

十一月,朝廷命營州都督張儉統率所部直逼薛延陀東境。

李勣被緊急任命為逆州道行軍總管,率步卒六萬,騎軍一千二百人屯駐羽方,與靈州道行軍總管李大亮,涼州道行軍總必定李襲譽分兵抵御。

大度設率三萬騎追擊突厥不得,卻遭逢李勣所率唐軍,一時大驚,急忙自赤柯濼北撤。

大唐的威名在這擺著。

一個比東突厥更強大的帝國。

薛延陀暫時還沒做好與大唐全面開戰的準備。

李勣此時卻沒有放過大度設的打算。

他挑選所部及突厥騎兵共六千人,穿越直道、白道川,在青山追上薛延陀軍。

大度設被迫在諾真水(後世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境內),勒兵備戰。

既然逃不了,那便決一死戰吧。

只有勝利者,才有權力決定何時停戰。

雙方戰陣橫亙十余里。

突厥騎與薛延陀交戰不利。

薛延陀雖然也擅騎兵,但卻是重裝步騎兵。

騎馬只為移動迅速。

逢戰,卻是下馬憑重甲步陣,如牆而進。

突厥輕騎遇到這種戰術,一時也是頭禿。

大度設乘勝追擊,射死唐軍人馬眾多。

普通的唐軍將領在這種不利的局面下,只能是選擇撤退,覓機再戰。

但李勣就是李勣。

危急關頭,他喝令唐軍騎兵下馬,持長槊直沖。

不就是下馬步戰嗎?

這玩意大唐也會。

狹路相逢勇者勝。

論武德之充沛,大唐乃當世最強,沒有之一。

一戰大破薛延陀,斬首三千余級,俘獲五萬余人,及馬一萬五千匹。

大度設僅以身免,單騎北逃。

這一戰,北邊安定十余年,再無大戰。

而李勣也是通過這一戰,真正躋身名將之列。

這些信息,皆從蘇大為的腦海一閃而過。

他現在手掌都察寺,能掌握到的信息,能看到的卷宗,非比尋常。

對李勣的發家史,熟悉如掌上觀紋。

實際上,自那年尉遲恭府上與李勣密談後,蘇大為便暗中了解過李勣。

看完所有能找到的資料,他對李勣的評價是兩個字︰人精。

李勣早年的戰場表現,可是一流名將之姿。

無論是張須陀還是王世充,都不是二把刀,都是當世之名將。

李勣在對這兩人的關鍵戰役能贏下來,之後在對竇建德,以及之後一稱列的大小戰,獨自領軍就輸,跟著李世民、李靖就能贏?

這未免太巧合了一點。

蘇大為,卻從不相信巧合。

李勣此人,該贏的仗從沒輸過。

能輸的仗,從沒贏過。

一些不是要害關鍵的戰役,他看似是輸了,但卻牢牢抱定大唐當時最強的李世民。

輸了小仗,贏了大勢。

這究竟算輸還是贏?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