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和李家軍的武將們不同,李中易手下的這些文官們,都有個議而不決的壞毛病。

之所以出現議而不決,主要是,文官們討論問題,很喜歡務虛,卻少有拿真實數據說話的習慣。

比如說,商量加快建設「常平倉」事宜,文官們吵得不可開交,目的是為了爭奪管轄權。到頭來,所有需要囤積的糧食數字都是天馬行空的估算,而沒有實實在在的依據。

俗話說的好,文無第一,武無第二,誰都不服誰。在李中易的印象中,只要是務虛會,必定會變成只問立場,不問是非的站隊大會。

宰相肚里能撐船!

李中易修煉出來的涵養,足夠支撐他拿出十二萬分的耐心,听文官們吵架說廢話,听他們隨便亂扣道德帽子。

務虛會上的站隊,說白了就是黨同伐異,大肆辱罵對手是奸臣,企圖從道德上扼殺對手。

然而,罵別人是奸臣的道德表們,自己卻沒有絲毫辦法,解決實際存在的民生問題,這就非常的吊詭了。

今天的爭吵,正如李中易事前所料,到最後,又變成了惡毒的人身攻擊。

「劉光清,你以歪理邪論蒙騙主上,似你這等唾面自干的奸之人,有何面目竊居于高位?」

李中易冷眼看過去,開罵的這個老家伙名叫楊崇聖,是出身于申州的所謂鴻儒。

申州,也就是今天的信陽市,李中易現在喝的綠茶,都是從此地的山間購得。當然了,李中易愛喝的直泡綠茶,和加鹽加姜的團茶有著很大的區別,一直被排斥在當今士大夫階層的主流茶文化之外。

這位楊崇聖歷任光山縣令、彭城縣令,一路混到了殿中侍御史,卻因為得罪了範質,早幾年前就被勒令罷官。

等到幼主登基,太後臨朝,範質牢牢的把持著政事堂的大權之後,楊崇聖絕望之余,憤而來投李中易。

怎麼說呢,和不被「內孔」所認同的孔昆迥然不同,楊崇聖卻是遠近聞名的博學鴻儒,在河南之地的儒門士林,享有很高的聲望。

楊崇聖來投後,李中易基于統一戰線的需要,也給了他很高的地位——平盧觀察使。

官場上,尤其是文官,終究還是講資歷的,也就是需要論資排輩。楊崇聖雖然聲名在外,畢竟投奔李中易的時間最晚,而且此前的官職和差遣,也都遠低于劉金山和孔昆。

客觀的說,李中易不可能讓楊崇聖一來平盧,其地位就高居于老部下劉金山和老同志孔昆之上吧?

然而,盡管已經是楊崇聖此前永遠無法望其項背的高位,他卻始終認為,李中易這個銅臭子瞧不起人,沒讓他做平盧的文臣之首,絕對是識人不明。

所以呢,每次商議正事的時候,楊崇聖自己沒啥有用的見地,卻偏要肆無忌憚的攻擊劉金山。

劉金山心里通透之極,楊崇聖不敢攻擊李中易,只能把他拖出來指桑罵槐,借此發泄待遇不高、地位不顯的不滿情緒而已。

成事不足,敗事有余!

李中易很無奈,只得暗暗嘆了口氣,類似楊崇聖這種有名望、有影響力的鴻儒,偏又喜歡賣弄高深學問的杠精,他還真沒太多的好辦法。

等更衣回來後,李中易又悶坐了一個多時辰,終于熬到了吃午膳的時候。

「稟主上,衙門里還有許多公文待處理,下臣告退。」劉金山被楊崇聖吵得頭暈目眩,不想再浪費工夫,索性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劉金山屬于干實事的事務官,耽誤一個上午的時間,案頭肯定積壓了許多待辦的公務。

楊崇聖這個平盧觀察使,本質工作是觀風察吏,並不涉及到具體的民政事務,空閑時間大把。

李中易對楊崇聖優遇有加,不僅高官厚祿的供著,還有每月一千貫的公使錢,也就是零花錢,供他吃酒宴客,或是接濟親戚朋友,一概不須報帳。

楊崇聖帶來的幾個學生,李中易也都格外的照顧,一個不落的特許進了軍政學堂。待這些人學成之後,先安置進村,從村正開始,再一步步的提拔上來。

起初,楊崇盛不太理解李中易的做法,認為他瞧不起人,大有拂袖而去之勢。

可是,李中易一直堅持己見,哪怕一拍兩散徹底不合作了,也硬性要求必須先進軍政學堂,再從村正開始整個仕途生涯。

李中易的邏輯講得很清楚,唐朝的規矩是,不歷州縣,不得就任宰相。他李某人的原則是,在唐朝的基礎之上,增加了不任村正三年以上者,不得就任縣官,也就無法出任未來的宰相。

小農經濟的社會,當官的不了解最基層土農民的生活狀態,根本不可能制定出正確的土地政策。

在後世,上邊派大學生村官長期駐村,效果很差。那是因為,村支部和村委會,俗稱的村兩委,依然是村里的實權機構。

大學生村官抱著鍍金的念頭下村,其社會經驗稀薄,又完全不掌握村里的人財物,被輕而易舉的架空了,再自然不過了。

李中易治下的村正,既是村支書兼村主任,又是村民兵連長,掌握著村里的所有實權,業績考核完全可以落實到人,沒有任何卸責的空間。

能者上,不能者下,說起來很簡單,其實在天朝的歷史上,從來沒有真正的落實過!

李中易是個極其重視細節的家伙,他從來不信廣告,只信療效,是騾子是馬,拉出去溜一溜,不就知道了麼?

李中易當時的話說得很重,令楊崇聖至今記憶猶新︰連村正都當不好的人,怎麼敢任用為知縣?

劉金山走了,李中易也打算起身走人,卻被楊崇聖攔住了去路。

「主上,老夫有話要說。」楊崇聖擺出一本正經的樣子,好象是要談正事。

李中易卻心里有數,自從上次楊崇聖吃過老李家的飯菜之後,連舌頭都差點吞下肚里去。

從那以後,只要是在帥府開會,哪怕散會時不到飯點,楊崇聖也要磨到飯點,目的就是為了蹭吃蹭喝。

這就是楊崇聖的精明過人之處了!

開會的時候,楊崇聖處處和劉金山抬杠,口唾橫飛,張狂無比。

私下里,楊崇聖又刻意制造和李中易一起吃用膳的機會,讓李中易逐步了解他的心思。說白了,楊崇聖想告訴李中易,他其實不是為了抬杠而抬杠,而是以國事為重的異論相攪。

要不怎麼說,就怕流氓有文化呢?

食無語,是肯定的,李中易陪著楊崇聖吃了一頓沒滋沒味的午膳,淨過手,漱過口後,李中易正醞釀著月兌身之計,卻不料楊崇聖說了一番令人震驚的話。

「老臣舍棄家族名望,甘願依附于主上,圖的並不是虛名,也是有所求的。」楊崇聖忽然嘆了口氣,「臣听聞,主上的諸位公子,至今尚未進學。如蒙主上不棄,老臣願為公子師。」

什麼叫作圖窮匕現?楊崇聖的這番話,便是了!

在天朝的歷史上,開國之君都不會受儒門學說的影響。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儲君和皇子們的老師,都是博學的鴻儒,怎麼可能不受其影響和擺布呢?

楊崇聖顯然是看明白了,李中易是個厲害的狠角色,恐怕難以說服。但是,儒門弟子都有一個鮮明的特點是︰勢弱之下,不爭朝夕,爭長遠。

通俗的說,也就是暫時斗不過你,先忍著,找機會影響你的接班人。假以時日,天下大權,遲早還是要和儒門士大夫一起共享的!

遠的不說了,歷史上距離現在最近的趙宋政權,趙老二以武力篡奪周室的柴家天下,反手借助于文臣集團的協助,將武將集團徹底的打翻在了地上。

從此開啟了,馬上打天下,下馬撫萬民的固有依賴文臣的治理模式!

歷史上的文臣集團,為了權勢的內斗,是沒有任何底線可言的!

例如,明英宗登基後,極端寵信宦官集團和武臣勛貴集團,大大的疏遠文臣集團。結果,土木堡之變的背後,隱藏著文臣集團暗中捅黑刀,下毒手的各種蛛絲馬跡。

李中易端起茶盞,小飲了一口,微笑著說︰「有勞楊公對犬子們的關愛。不過嘛,某家打算親自教導犬子們識文斷字,研讀聖賢書。」

「這個……這個……」李中易給出的答案,楊崇聖做夢都沒有料到,竟然會是這種詭異的結果。

「主上日理萬機,軍務國務纏身,哪,哪有精力教導公子們?」

好在楊崇聖辯才上佳,腦子急轉彎快如閃電,隨即就抓住了李中易的破綻。

「楊公,李某雖然不才,卻也編撰了《三字經》,正好適合幼童學而時習之!」李中易微微翹起嘴角,他事業若想持續性的傳承下去,必須依靠優秀的繼承人。

優秀的繼承人,絕無從天而降的可能性,必須從小培養。所以,最佳的教育方式是︰哪怕再忙再累,他李某人也必須親自當兒子們的老師!

言傳不如身教!

與其把老李家的接班人交到腐儒們的手上,到頭來,只學會了滿腦子的陰謀詭計,和權謀傾軋。不如從零開始,由李中易本人親自授課,教導他的兒子們,各種現代化的知識。

至于學習權謀手段,尼瑪,至高無上的家族,寶座又只有一個,權謀算計少得了麼?

「此吾之家事,豈容外臣多嘴?」李中易忽然拉下臉,冷冷的說,「吾意已決,再有妄言者,嗯哼……」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