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八百二十五章 洞悉前塵

又幾日,皇太後吳氏的寢宮,永樂宮。

永樂宮在北宮內的東北角,北宮西北角是武庫,西南角是糧庫,東南是雜物庫。

皇帝自與皇後、張姬吃了一頓飯後,就對齊王劉永的婚事有了詳細了解。

現在事情很好辦,劉永不想娶張家次女,似乎擔心遭受張飛牽連一樣,顯得有一些狼狽、缺乏擔當;而張姬也深明大義,不願在這個節骨眼繼續牽連帝室,代表妹妹解除這樁婚約。

這麼大的事情,皇太後自然要過問。

去永樂宮的路上,劉禪坐在天子車駕里,只覺得索然無味。

抬頭看著遠處城牆上空的蒼穹,那里有鷹群在翱翔,不由挺直脖子仰頭去看,看的很是專注。

隨駕左右的大長秋黃皓觀察細微,急忙暗示,行走的車駕漸漸降速,好讓皇帝能看個過癮。

越看,皇帝越是意興闌珊,垂眉深思不時皺眉,車駕也緩緩啟動。

入永樂宮,皇帝與黃皓走在空闊的階前小廣場上時,皇帝突然開口︰「自先帝出益州,東征北伐期間,攜齊王在左右,蓋因齊王英武果決。」

他駐步,扭頭看黃皓︰「當時太子家令來公深感惶恐,恐動搖國家根本。又因齊王與商侯自**好,而商侯與陳公親若手足。于是,來公欲抑制陳公,反而激怒陳公、先帝。」

當時先帝春秋鼎盛,爭儲才是朝中競爭最激烈,又最見不得光的事情。

當時的大局是東征、北伐,而不是內斗、爭儲。

這是個見光死的事情,誰爭儲,就是和所有人的大局作對。

所以來敏直接完蛋,一擼到底流放了事。

黃皓听到這些就面露驚慌,當年他是黃門丞,是先帝近侍之一。

皇帝此刻情緒平靜,略有感慨說︰「先帝喜齊王,不喜我。若非年長、先帝不幸,又怎會有我如今的境遇?」

他依舊盯著黃皓︰「齊王與陳公交好,尚且要自污……我又素與皇後不善,今後恐難善終。」

黃皓收斂神色,微微俯身︰「願為至尊分憂。」

皇帝微微頷首,抬頭要看那鷹群時,那里已被宮殿廊檐遮蔽,什麼都看不到了。

悵然若失,皇帝眨動眼楮,至今心驚不已。

從立他做太子,又偏偏帶著齊王東征北伐……已經在做鋪墊了。

太子東宮官員,是一個很龐大的體系,可以安置很多人,也能讓很多野心勃勃的人甘心雌伏,以等候未來大展拳腳的機會。

用東宮官職安撫了這批人,先帝就能全力以赴去打仗。

戰爭期間崛起的將領、軍吏,自然與英武、果決的齊王親善。

如果先帝大業成功,會不會反手一巴掌將東宮上下一系直接打死?

當年糜氏家族帶了那麼多的錢糧、人力資助先帝,先帝會感激;先帝舊臣難道就沒受過糜氏家族的恩惠?

看一看糜芳,因自己就封太子,于是糜芳氣糊涂了才做出那種事情。

就是做出那種事情,可先帝舊臣里又有幾個主張殺死糜芳?

沒有,先帝舊臣里沒人願意看著糜芳死,哪怕他犯了一個很大很大的錯。

就連先帝,都沒殺糜芳的心思。

糜芳舉火自殺,先帝也只是惱恨糜芳自己不爭氣,沒恨過糜芳企圖叛變。

先帝理解糜芳的委屈,先帝舊臣們也都理解糜芳的委屈,所以對糜芳的仇視並不深。

糜氏家族的影響力最終會轉移到齊王身上……當年這應是一盤很大的局,自己和東宮官吏似乎一開始就是一種棄子?

後來自己能繼位,除了齊王年幼外,更大因素是三恪強盛,不需要武力清洗東宮官吏。

或許,當時就有清洗、誅殺的計劃,只是還沒等到那一天,東宮官吏發展來的新天子近臣們就觸怒田信,遭到關羽清洗。

在觸怒田信的這個過程里,關羽是默許態度。

所謂東宮官吏,就是先帝東征、北伐期間,為了安撫、收買各種不滿士人而給出的官職,給了他們一個未來的希望。

未來有先帝舊臣,有舊臣子弟充當頂梁柱,怎可能輪到這些人?

董允、費只是幫他、幫先帝盯著東宮官吏的管家,僅此而已。

當年是關羽默許天子近臣挑戰北府的底線;也是關羽用最大的刀,砍死了幾乎所有的天子近臣。

現在也是關羽要匡扶漢室遏制北府,結果也是關羽遇刺後,先向北府表達和睦的態度。

這……就很有問題了。

自己再親,仲父卻只有一個女兒,未來的皇帝由仲父的外孫來當……豈不是很好?

可惜自己醒悟的太晚,終究不如齊王聰慧。

他或許已經洞悉、察覺了仲父的真面目,這才急著要自污,不惜得罪叔父一家。

皇帝思維散發,有的只是後知後覺帶來的慶幸和惶恐。

或許三恪與先帝有默契,這個默契就是借故誅殺東宮舊臣,廢除自己,立齊王為帝。

只是最關鍵的關中一戰時,北府壓上了所有,也贏下了所有。

因此董允費犯錯後,只是選擇誅殺東宮舊臣,放過了自己?

失去臂膀、羽翼、心月復的皇帝,就如沒有羽毛御寒、翅膀翱翔的鷹。

自己都這樣了,黃皓還能有什麼好下場?

想明白前因後果,皇帝反倒想開了,忍不住輕聲呵呵做笑,笑聲悲愴。

同意與東吳聯姻的是你們,憎恨大虎、小虎也是你們。

越是思索,越是無語,深感悲憤。

咬著下唇,垮著臉色,皇帝踏上台階,入永樂宮拜謁皇太後吳氏。

殿中暖閣里,吳氏見他模樣失常,急問︰「我兒何故如此?」

皇帝卻雙膝跪倒在暖榻前,直接頓首︰「母後,今群臣心變,有廢立興替之意,孩兒惶恐。懇求母後,救救孩兒。」

吳氏起身將陪伴左右的吳班兩個女兒揮退,給了暖閣門口侍立的黃皓一個眼神,黃皓會意躬身後退,去給兩個小姑娘做警告,免得亂說引來禍端。

暖閣中只剩下一對苦命母子,吳氏攙起皇帝︰「我兒何出此言?不是在問齊王婚事,怎麼就扯到了群臣心變?此言不可妄說,切記切記。」

跟著吳氏到了暖榻,皇帝盤坐在地,垂著頭,眼楮紅腫,淚水從下巴滴落在竹席,泣聲︰「孩兒駑鈍不及齊王聰慧,今齊王自污,孩兒恐有大禍,欲效仿齊王,還請母後助我。」

「這……」

吳氏心亂如麻,反問︰「若有昏聵之名,豈不是正遂其願?」

「母後,其人最愛惜羽翼,豈會殺我自污?」

皇帝仰頭去看吳氏,咬著下唇猶豫說︰「孩兒又不做天怒人怨之事。」

「那……我兒欲?」

吳氏低聲詢問,能幫自然要幫。

皇帝腦海里閃過一個面目敦厚的人,猶豫片刻,低聲講述,听的吳氏心驚不已。

吳氏握著手絹為皇帝擦拭臉頰,思索事情的危險程度。

思來想去,地位高,又好欺負的,還能招惹舊臣不滿的的確就這個人最合適。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