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光宏大,普照諸天。
隆隆道音回蕩在五行大洞天,那恐怖至極的元氣在世界外圍蓄力。作為洞天之主,昆昱能感受到另一個上品大洞天映射來的力量。
如果再不控制,兩個大洞天就要撞上了!
就在這時,一座神聖縹緲的宮殿出現在五行大洞天上空。宮殿門戶開啟,悅耳天音伴隨禮贊聲取代隆隆道音。同時,太微大洞天的力量溫順下來,自動凝聚在彭禹周遭。
「聖王殿?」
彭禹微微一愣,他能感受到一股力量從聖王殿投下,自己凝聚的儒門道果一下子拔高到和幾位儒聖平起平坐的地步。
「聖……聖王?」
昆昱眼神古怪。
他證道後,聖人精神觸及冥冥中的聖王殿。但他晉升倉促,還沒來得及去里面瞧瞧。
但……但現在看,昆昊凝聚的儒聖道果怎麼跟昆吾氏的聖王殿牽扯不清?
倪神月喃喃道︰「應天治民,聖王神道?」
孟平章盯著彭禹,似乎從他身上看出一朵花來。
作為前朝的大儒,他見多了昆吾氏的神王。明白昆吾神王的水分。在眾多神王中,唯有具備聖心的神王,才擁有神皇繼承權。
如今彭禹證了儒門聖人,引動聖王殿。這豈非說明,儒門的道果配合昆吾氏的王氣,便是昆吾氏專屬的聖王果位。
白師傅面色猶豫,暗暗思忖一番後,決定幫學生撐場子。他開口道︰「六殿下證道,似乎借了昆吾神王的力量。這種道果並非正經的儒門聖人,恐怕不好作為常例。」
剛說完,又有一位大儒開始突破。
王伯正閉著眼,感受彌漫在彭禹身邊的聖王光輝。隱隱然,他有所觸動,太微大洞天再度投射力量。
他跟隨彭禹多年,太微大洞天內的最高領袖雖然是昭王。可關于文化教育,統統是他親自打理。
若論昭王「平天下」的功績,自然少不了他一份。
此外,他作為皇子講師,也可說聖王之師。恰好符合儒門傳承的「帝師」之道。
感悟冥冥氣機,王伯正也跨出最後一步。
「今天是怎麼了?儒聖不要錢了麼!」張子昌等人心中吶喊。一日之內,這是第六位儒門聖人了。
璀璨白光後,王伯正終于跨入夢寐以求的第五境。
但他身上的聖道光輝很弱,境界不穩,隨時都有跌落的可能,勉強可以說是「亞聖」。
白師傅閉嘴。
如果說昭王證道是特例,那麼王伯正的證道,無疑說明昭王展示的道路可行。
而且在王伯正身上,這些大儒們看到另一些東西。
從龍之功!
輔佐聖王得道,可以讓他們一步登天!
王伯正的儒道修為在眾大儒中只能排在中上。可憑皇子講師的身份,這些年追隨昭王教化一界,將儒門治國、平天下的功業完成,直接成了亞聖。
那要是換成他們,豈非也有這個機緣?
這實打實的干事,可比追求虛無縹緲的「五德感應」靠譜多了。
幾位儒聖站在中間,彼此交流起來。
「倪先生,你怎麼看?」
「修自身品德,感悟天地大道。實干教化,成就平天下之偉業,都有路徑可尋,是我儒門兩條證道。」
「此外,儒門道果也不僅僅是聖人果位,王道、帝師皆可成道。」
倪神月思索後,又道︰「一個論跡不論心,一個修心不修德。可看似沖突,卻又殊途同歸,可二道並行。」
以功德論,彭禹指出的道路就是積累外功,自然成聖。昆昱的道路是修行內德,由內而外,感天成聖。
證道之後,二者並無區別。
但這背後,關乎兩位皇子的暗里較量。
當然,更多是彭禹在針對昆昱。
因為——清談誤國。
有了地球上的教訓,彭禹自然不樂意讓儒門往那個方向發展。
展現自己的聖道理念後,彭禹沖昆昱伸手一指,大道日月珠落在他手中。
「皇兄,你既晉升洞天,此物當歸還天宮,弟弟這就回去向父皇交差。」
說罷,彭禹身形閃爍,直接瞬移到金吾城,一路直奔天宮。
倪神月等人還在研究兩條聖道的優劣。
突然孟平章停下來,望著彭禹離開方向露出恍然之色。
「老師,為何不繼續……「白師傅一怔,也反應過來。
六皇子回宮去了。
他搶先一步在神皇跟前稟報,把儒門的事敲定。什麼兩條聖道,都不是他們可以左右的。
儒門發展,能離開神皇支持嗎?
神皇認定哪條是正統,哪條就是正道。
……
神皇早就在等兒子回來交差。
所以在彭禹進入飛鳳門時,神皇便在乾元殿等著。
「兒臣叩見父皇,恭祝父皇萬壽。」
風塵僕僕進來行禮,彭禹雙手捧著匣子,將大道日月珠歸還。
收起寶珠,神皇淡淡道︰「詳細說說,你三哥那邊的情況。」
彭禹將自己進入五行洞天後的事一一講述,就連自己召集一群大儒請教「五德」都全盤托出。
「你找人?」昆烈一聲嗤笑,明白他的小心思︰「你擔心你三哥把持儒門?」
「不,兒臣擔心三哥被儒門挾持,成了傀儡。」彭禹跪在殿中,面沉如水,從袖中取出那些大儒的論文,
「兒臣听了一些大儒的話,覺得他們講述的謬論妄言著實可笑。」
彭禹不介意在這時上上眼藥,抹黑一下自己瞧不上眼的大儒。順帶,將張子昌的文章放在最上面。
僅僅看到文章上的「忠」字,神皇便露出意動,馬上拿起文章
看完之後,他臉上多出幾分笑容。
「看來,你這場茶會挺有用。」
「五德以忠為首,好,很好。」
作為神皇,自然希望下頭的臣子各個忠心。
繼續往下看,他隨口問︰「你三哥那頭,還是研究什麼仁義禮智信?」
「是。三哥立五德之道,已然證聖。」
「沒有勇武,單憑文儒之法如何守護社稷?」昆烈低聲說了一句,又開始翻看其他文章。
儒門固然好,可別忘了大昆神朝奉行天武神道。儒門興盛,會不會壓制戰神殿?
作為天武神道的代表人物,神皇自然要考慮武道的發展。
昆昱如果一心投入儒門,在神皇心中反而討不了好。
神皇閱讀速度很快,看到不合意的學派五德理念,直接舍掉扔一邊,繼續閱讀下一篇。
最後,他篩選好幾篇文章。這幾篇文章的共同點,就是提出「忠義」的概念。
「這件事你干得很好。儒門作為天外學派,他們要教什麼,能教什麼,我們總要篩選一下。免得某些不合宜的東西混進來,污了咱們國民的耳。」
在這一點,昆烈態度和彭禹相似。
儒門必須把控在昆吾氏手中。是神朝借助儒門傳道,而不是儒門踩在神朝之上。
神皇繼續詢問昆昱的情況。
彭禹這時才拋出自己和昆昱的兩條聖道之路。
听到五德證道之術,神皇面色一沉。
「听你之意,只要大儒完成君子五德,精神升華至天地,就能證聖?」
「是。」
「那要是有人彈琴作畫陶冶情操,也能觸及聖道奧妙?」
「應該可以。所以兒臣以為,此類聖人俱是清談。貴則貴矣,不可交付國事。」
神皇挑眉道︰「以儒門那些人的性子,定是學派為先,道德為本。要是讓大儒們入朝,朝野又要弄出幾個黨派。舉試時,他們定會偏向同鄉、門徒,打壓其他學派。然後彼此攻擊敵黨的道德品行。」
神皇嗤笑道︰「這種事,他們玩得太多了。」
彭禹沒說話。
華夏歷史上,那些大儒空談治國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彭禹對此十分警惕。
而在大昆神朝,雖然儒門興盛時間不久,加之神皇們打壓,不曾真正佔據高位。但八百諸天有不少小國被大儒們玩死。那些人教導皇帝以仁治國,整天指手畫腳,空談國策,卻無實質治國手段。而敵對黨派哪怕弄出一條利國之策,也會被他們強行打壓。
到頭來,佔據國家高位的大儒皆是「自身品德高尚」的君子,卻無半點治國經驗。
「放心吧,朕省得。這些儒門聖人給幾個虛名頭餃高高供起,不可讓他們插手國事。」
「就怕他們在朝中的人脈舉賢引薦,請他們入朝為官。」
旁的不說,就看倪神月和白師傅二人。
倪神月擅長教書育人,在諸天建設女學。可要論治國,她有實際經驗嗎?
還有白師傅,教導一位儒聖出來,听起來很偉大。但他干過多少朝事,他懂怎麼治理地方,處理政務嗎?
而如果他們入朝為官,憑借儒聖身份,肯定不能從基層做起。一開始就要贈予高位。
真要是讓他們治國,這大昆天下還能看嗎?
彭禹滿臉擔憂,說出自己的顧慮。然後道︰「正因為看出這等聖人只會空談高論,所以兒臣搬出‘平天下’的教化之道。」
「但不知為何,這教化之道的功果,竟然和咱們家的聖王精神很像。」
「三千大道殊途同歸,儒門雖然是天外文明,但本宇宙未必沒有接近的理念。」神皇不以為意︰「咱們家的聖王之道月兌胎于上古巫教。論來歷,比上古仙道都早。」
巫,教化于人,是連接人與天地的一環。巫師們掌管教育、醫療,負責部落的方方面面。而部落們的首領「巫王」,自然便是上古的聖王、聖皇了。
「按照你高祖爺的筆記。天外儒門的演變,也是通過他們世界的巫教一步步演變過來。儒門的傳承,本就吸收許多巫教系統知識。」
「聖王,儒門有,巫教也有。」
昆烈雖然惱火兒子欺瞞,但談論起正事,倒也忘了兩人之間的那些不愉快。
給彭禹賜座,昆烈講述昆吾氏的聖王理念︰
「你多次進入聖王殿,應該體悟聖道精神的奧妙吧?」
彭禹點頭︰「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我輩聖王,便是上律天時,下襲水土,居中庇護萬民。」
「不錯,這就是聖王之德。但聖王不僅要有德,更要有功。」
昆烈認真道︰「如你所言,空談誤國。德行昭彰的君子品行再高潔,沒有治天下,護萬民的偉業,也只是‘賢達’,而不是聖王。」
「五德論也罷,平天下也罷,其道路同歸。既然做實事,也要學做人。」
「不過你的‘平天下’之論比五德論稍微好一點。因為治國平天下之前,還有修身一步。能治理天下的人,品行想來也差不到哪里。」
更重要的一點,神皇沒有說。
推崇「平天下」這種證道模式。可以鼓勵引導大儒們積極在諸天世界進行教化,從而讓大儒們參與天宮朝政體系。配合劉學的「忠仁」五德論,極大鞏固昆吾氏的基本盤。
「這些事,回頭朕要跟其他人商量一下。皇兒,除了你三哥這邊的事,你自己有沒有什麼事要說?」
感受神皇冷厲的目光,彭禹心下一嘆︰到底躲不過去啊。
于是,他緩緩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