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187章 唐軍攻打夏州城

經過一番籌劃,孟知祥接受了李昊與趙季良的建議,孟知祥自己兼任東川節度使,避免李仁罕看見趙廷隱高升而眼紅。恢復保寧鎮,並增補了果、蓬、渠、開四個州,以趙廷隱為保寧節度使,褒賞其功績。李仁罕仍任武信節度使,讓二將名位相當,矛盾不至于惡化。至此,蜀地基本上為孟知祥獨佔。

洛陽因為比遂州、利州離戰場更遠,反應也就更為延後。等李嗣源讓王思同秘密集結軍隊,相機南下的詔書送到興元,兩川已經合二為一,黃花菜涼透了。好在是沒有公開的密詔,後唐不用花太大的功夫給自己找新台階,重新啟動和解進程便可。

樞密使範延光一改之前乘火打劫的態度,提出了一個自我安慰的建議,說道︰「孟知祥雖然已經據有全蜀,但他的軍隊多是中原人,孟知祥擔心他們思鄉鬧事,一定需要借助朝廷之威來安定人心。陛下如果不能委屈一下自己,來安撫他,會讓他失去改過自新的機會。」

李嗣源也改變了自己之前對兩川開戰的看法,突然想起了友情,說道︰「孟知祥是我的老朋友!之前是受到安重誨、董璋這些奸人的挑撥離間,才產生了誤會。如今奸人已死,重新合好,正合我意,哪里來的委屈?」

于是,為了顯示誠意,後唐特別派遣供奉官李存攜帶詔書前往成都安撫孟知祥。這李存本是李存勖叔父李克寧的兒子,也是孟知祥的外甥。當初慫恿李克寧從佷子手中奪權,結果把丈夫送上不歸路的孟夫人,正是孟知祥的姐姐。

李存帶來的詔書中,李嗣源把以前巴蜀抗命的罪責全部推給了董璋,主動替孟知祥洗白道︰「董璋狐狸心性,狼子野心,自取族滅,死不足惜!而卿在中原的祖墳、家人一直平安無事,不用擔心。明白朕的心意,愛卿正當好好保全孟家世代忠良的美名,守護住君臣之大節。」

得了便宜的孟知祥自然比董璋好說話,在成都隆重接待了自己外甥,恭恭敬敬地跪接了詔書。于是戰爭結束,和解成功,巴蜀名義上重歸後唐,表面上皆大歡喜。

再說在安重誨喪命後,後唐朝廷的核心成員,是這樣的︰兩位樞密使由當年熬過酷刑的送信英雄範延光,以及李嗣源才貌雙全的女婿趙延壽擔任。兩位宰相由則伐蜀時立過功的李愚,以及馮道的兒女親家劉煦擔任。除了這四位朝堂大臣,因為這一時期李嗣源的後宮影響力大大加強,所以還有兩位不容忽視的後宮中人︰代替皇後主導後宮的淑妃花見羞,和相當于大內總管的宣徽北院使孟漢瓊。

不過比起他們,還有一個看起來前途無量,讓以上六人都有些心懷畏懼的未來之星,也就是李嗣源還活著的最年長親子李從榮。李從榮此時的職務是河南尹、判六軍諸衛事、守尚書令、兼侍中。這四個職務中,後兩個只是榮譽性質,前兩個職位份卻份量極重。

留在洛陽當府尹,意味著已經老邁的李嗣源一旦有什麼三長兩短,李從榮可以在第一時間即位。而等遠在魏州的三弟李從厚得知父皇已死的時候,也只能承認即成事實。雖然沒有太子之名,但李從榮已經被李嗣源放在了皇位繼承的最優位置上。掌管天子六軍,控制了洛陽半數的兵權,讓李從榮身懷利器,比沒有掌兵的樞密使、宰相們更有實力。

當然,只有能力,沒有意願的威脅還算不上真正的威脅。真正讓重臣們害怕的,並不是李從榮身懷利器,而是他自安重誨死後,越來越跋扈囂張,看誰都不順眼,很可能在不知不覺間把他得罪了。李從榮對于自己討厭的人,從不掩飾自己的殺意!

讓幾個重臣唯一感到安慰的,是李嗣源還活著,李從榮還不能無法無天。李嗣源因為年事已高,智力和精力都不比從前,對此沒有太深刻的認識。他主要關心的事,還在其他方面。

長興四年二月,李嗣源想削減政府開支。他問範延光道︰「現在國家記錄在冊的戰馬有多少?」範延光答道︰「共三萬五千匹。」李嗣源嘆道︰「我記得當年太祖在太原時,戰馬不過七千匹。先帝征戰四方,擁有的戰馬數也不過始終維持在一萬余匹。現在有這麼多戰馬,卻不能讓九州一統,都怪我們養士練將的工作沒做好。我現在也老了,沒那個精力了,要這麼多戰馬有什麼用?」

範延光明白了李嗣源的意思,便附和著道︰「臣也常常在考慮這件事,國家養的戰馬太多了。臣算了一下,一名騎兵所需的費用,可以供養五名步兵。那麼三萬五千騎兵的費用,就相當于十五萬步軍!既然一時用不著,白白浪費國家的財力,恐怕不是長久之計。」李嗣源說道︰「你說得很對,為了養肥這些騎兵,卻傷害到來我們的百姓,有什麼益處?」

皇帝與樞密使的看法一致,都認為後唐的騎兵編制超出了應有的數量,似乎要裁減軍備。但是李嗣源感嘆完之後,並沒有進行裁軍,只是下令沿的藩鎮向胡人買馬時,減少購買數量。

之所以沒有立刻裁減騎兵,是因為當時的軍士不好惹。在沒有做好萬全準備前,後唐朝廷不敢輕言裁撤。就在李嗣源和範延光商量削弱預算的時候,西北邊境發生了一件引誘後唐朝廷用兵的事件。

經過唐末以來多年的征戰殺伐,關中諸藩鎮絕大部份已重新納入朝廷的控制。到李嗣源登基時,僅剩下兩個例外,即韓氏家族控制的朔方鎮,以及李氏家族控制的定難鎮。李嗣源當然不希望韓、李兩家的割據長期維持,一直在等待著能將它們重新納入控制的機會。

天成四年,李嗣源利用朔方節度使韓洙逝世,內部分裂的機會,派康福出征,擊破韓氏的反抗,收回了朔方。之後,就只剩下黨項人李氏家族的定難鎮。二月十二日,李氏家族的第四任定難節度使李仁福病逝,軍隊擁護其子李彝超炎任留後,接李仁福的

班。

緊挨著定難鎮的彰武節度使安從進,向朝廷奏報了定難鎮的變化,認為這是收回定難,徹底統一關中的好機會。李嗣源接到報告之後,頓時大喜,看來四年前的歷史又可以重演。統一天下的進程,可以向前進一步了。

三月,李嗣源下詔任命自封的定難留後李彝超為彰義節度使,原彰義節度使安從進改任定難留後。並派大將藥彥稠統領軍隊,護送安從進到定難強行上任!為了減少定難軍反抗的可能性,李嗣源同時下了一詔書,向定難的軍民人等解釋朝廷進行此次調動的善意,以及如果不接受朝廷的安排,將會帶來的的嚴重後果。

詔書這樣寫道︰「夏州地處偏遠,又靠近邊界,臨近契丹。李彝超太年少,朕擔心他擔當不了如此重任,出于愛護才調他去安全一些的延州。你們如果順從听命,可享受與李從曮、高允韜一樣的榮華富貴;你們如果抗命不遵,就會像王都、李匡賓一樣慘遭滅門!」

盡管李嗣源說了這樣的狠話,李彝超還是沒有接受朝廷的善意。畢竟在夏州,他是一方的土皇帝。如果離開世代經營的定難,到毫無根基的彰義鎮,就只能受人擺布!四月,李彝上疏拒絕道︰由于受到定難軍民的熱情挽留,他無法離開夏州去延州上任!

談不攏,是意料之中事。因此雙方都沒耽擱,集結軍隊,開始戰斗。和李嗣源的期待不一樣,李彝超在面對巨大挑戰時,理性冷靜,完全有能力擔當重任。他深知定難軍實力有限,要在野外與強大的後唐大軍硬踫硬的較量,那多半是找死!但李氏家族也有自己的兩項優勢,如果用好了,擊退唐軍不是沒有可能。

首先李氏的老巢夏州,是天下聞名的堅固要塞。十六國時,夏主赫連勃勃傾盡國力,用當時最優良築城的技術,和最嚴苛的質量控制,建成了這座名城。到了五代,雖已歷盡五百余年風雨,仍異常堅固,易守難攻。

其次,早在拓跋思恭成為定難節度使之前,他們這個家族就是西北黨項人諸部落中的大盟主。他們與細封、費听、往利、頗超、野利、房當等黨項各部有聯盟關系,在當地胡人里面頗得人心,其經營之久,根基之深厚,遠非朔方韓氏可比。

于是李彝超采用揚長避短的原則,做出了部署︰他將定難軍主力收縮到夏州城內,憑城固守,並燒掉城外的牧草、藏好糧食。如此一來,後唐軍隊到達之後,無法就地補給,只能依賴後方輸送。同時又派他的哥哥阿王前往夏州西面的青門嶺,號召境內的黨項和其他胡人諸部落團結一心,合力抗擊唐軍。各部落聯軍發揮游在機動性上的天然優勢,組成多支輕騎兵分隊,騷擾襲擊唐軍的糧道,讓唐軍無法順順當當吃到後方送來的糧食。他這兩招,果然收效顯著。四月,藥彥稠率領唐軍前鋒先進至夏州南面的蘆關。一到這里便因為糧道被阻,無法維持,被迫南撤回延州北面的金明。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