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當李逵往滄州趕去時,那附近州府的官兵們也姍姍來遲了,只是听說了梁山全軍覆沒的消息之後,也都是各自灰溜溜的原路返回。
李逵回到滄州城時,已經是夜晚時分,這時候也得到了一條消息,童貫帶領十萬兵馬已經到達了滄州西邊,但卻沒有貿然進攻,只是原地扎營。
而就當李逵打算先睡一覺時,時遷又帶回了高俅的書信,信上書︰「李逵,你我皆是聰明人,老夫要的不多,且將林沖,王進,魯智深,史進,呼延灼這幾人捆縛至我太尉府上,否則十萬大軍必然即刻發起進攻。」
看完書信,李逵眉頭一皺,道︰「時遷兄弟,你先回去睡上一覺,明日去東京城,此行一路務必放緩腳步,待到了東京,且先告訴高俅,他說的我都答應了,只是呼延灼等人在邊塞,我還需幾日將他們捉回來。」
時遷臉上露出壞笑,道︰「既是如此,時遷領命…」
而自知招安在即的宋江在房中踱步,表情焦急,哀嘆不已。
那花榮見宋江如同熱鍋上的螞蟻一般,道︰「哥哥若是有事,何不找軍師商量。」
宋江雙眼一亮,哀嘆道︰「這兩日之事都快把我宋江給弄傻了,快去請我軍師來……不,我親自前去。」
話說吳用正在臥房之中修剪自己的腳指甲,忽听嘍吆喝說宋江來了,急忙正襟端坐,閉目靜候。
片刻後,面部忽然吹來一陣急促的呼吸,睜眼一看,不正是那慌張的宋江。
「哥哥,有何事直說便是。」
宋江痛苦道︰「軍師,如今我梁山僅得一萬人馬,這該如何是好啊!」
吳用臉上露出淡淡微笑,道︰「哥哥,其實吳用早已經有了全盤妙計,只是前兩日哥哥與朱武來往甚密,吳用怕攪擾了哥哥的雅興,便只好一直憋著…雖說損失五萬人馬不在吳用的預料之下,但吳用卻不是沒有過關之訣竅!」
宋江聞言老臉一紅,想起前兩日已經打算棄用吳用的打算,哀嘆道︰「我宋江有眼無珠,錯信那浪得虛名的朱武,如今梁山陷入困境,只有智多星才能解救!」
吳用嗤笑一聲道︰「朱武那廝不過插標賣首,實是沒有真才實干,作為三軍主帥,必然要臨機應變,那廝與我一比,那便是星火比皓月,如何比得?」
「軍師說的甚是,快快獻計!」
吳用又看了一眼宋江,見宋江一臉哀怨的看著自己,嗤笑一聲道︰「哥哥,既咱們人馬已經損失,那便將計就計,對那李逵倒打一耙!」
宋江兩眼一睜,道︰「可若是朝廷知道咱們損失了五萬人,怕是會興兵來討,屆時該如何是好!」
吳用笑道︰「如今朝廷意讓咱們去打那田虎等賊寇,咱們無需說損失五萬人,只說損失了一二萬人,但糧草吃緊,讓朝廷支援一番,屆時,憑借我吳用之才,必然讓哥哥東山再起!」
宋江此時已經哭的東倒西歪,嘆道︰「軍師高才啊!」
吳用嗤笑道︰「且看我修書一封……」
不多久,這封信便傳到了宿太尉手上,上書道︰「太尉,梁山本以為招安之後,與那滄州知州李逵便是一路人,誰知那廝起了反意,听說咱們要招安之後,便派大軍偷襲州府,肆意掠殺百姓!
我梁山身為朝廷人馬怎能坐視不理,在前去救百姓時,猝不及防之下中了埋伏,被大炮轟殺一二萬余人,如今元氣大傷,還望太尉請稟皇上,為我等撥些物資,日後必然有重謝,此一千兩黃金,請太尉笑納。」
那宿太尉看到這封信時,氣得是暴跳如雷,喝道︰「梁山竟在如此關鍵時刻損失兩萬人…不過如今李逵已反,高俅斷了一臂,我必然要將梁山這條臂膀培養起來……」
兩日後,金殿上,徽宗道︰「如今李逵狗賊造反一事已經落實,即刻命那童貫攻打滄州!」
高俅這兩日也沒能等來李逵送來的林沖等人,自知是中了李逵的緩兵之計,對李逵已然失去信心,便上前領命。
而那宿太尉則是上前道︰「皇上,那李逵狗賊得知朝廷要去剿他,昨日暴起攻城四下搶殺百姓!
宋江仁義,硬是憑借那手下血肉之軀阻止了牛頭山攻勢,那宋江有高才,又是忠義之人!若是不及時招安恐他心有變異,皇上還需即刻降下聖旨,讓那梁山去剿滅其余三賊,否則咱們月復背受敵,難以顧及。」
徽宗聞言不住點頭,嘆道︰「宋江當真還是個仁厚之人!你大臣中,誰可前去招撫梁山泊宋江等一班人眾?」
聖宣未了,那宿太尉奏道︰「臣雖不才,願往一遭!只是梁山報信說糧草輜重吃緊,還需要皇上支援一番。」
徽宗道︰「既然是為朕討賊,那便撥一萬鎧甲,一萬石糧草,讓梁山先去將那臨近的田虎拿下!」
宿太尉得令,領著聖旨往梁山去了。
來到山下,一路鑼鼓聲天,結彩懸花,那宋江等眾將皆身穿一身紅袍迎接。
那宿太尉看過去,卻見只得董平,宋江,吳用,戴宗,王英,秦明,花榮,李應,杜興九個頭領,詫異道︰「素聞梁山猛將如雲,怎得這幾人?」
宋江嘆道︰「此前讓那李逵狗賊捉了些去,獻給高太尉關在牢中,昨日又損失了一些許,便只剩了這些,還望太尉使些法子將此前給高太尉捉去的好漢皆打點出來。」
宿太尉眉頭一皺,也不搭理宋江,將那聖旨取出,吳用接過,開始朗誦起來︰
朕自即位以來,用仁義以治天下,公賞罰以定干戈,求賢未嘗少怠,愛民如恐不及,遐邇赤子,咸知朕心。
切念宋江、吳用等人素懷忠義,不施暴虐,歸順之心已久,報效之志凜然。雖犯罪惡,各有所由,察其衷情,深可憐憫。
朕今特差殿前太尉宿元景齎捧詔書,親到梁山水泊,將宋江等大小人員所犯罪惡盡行赦免,賞鎧甲萬件,糧草兩萬石,作為討賊補給,爾等先討田虎,再討王慶方臘,莫要負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