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穿過沸沸揚揚的雪花,進了寢宮。
周遭的宮女急忙過來幫她撲打身上的雪花,擦拭臉頰上的水漬。
收拾干淨了,李清在躺椅上坐下,把手塞進蘇路身上取暖。
「剛才我听見你說要下餃子了,大丫不是來了麼,怎麼不讓人吃點兒山珍海味,就給人吃餃子。」
棉袍很暖,雖然在下著大雪,蘇路身上卻是暖洋洋的,看著沸沸揚揚的大雪,蘇路笑著說了︰
「我說的下餃子,可不是這個餃子。」
「東面大海上,英特人的大艦已經連續一月前來挑釁了,咱們沒有艨艟斗艦,只有些訓練水軍用的小舢板,根本不夠英特人大艦撞的。」
「咱們的艦船差英特人太多了,想要打敗英特人的海上霸權,咱們就要如同下餃子一樣,讓大海上的艨艟斗艦跟鍋里的餃子一樣多。」
李清聞言白了蘇路一眼︰「那你直接說多造大船就是了,下餃子,虧你想的出這樣的比喻來。」
「哎,商量個事兒唄。」
李清靠在蘇路身上,臉頰上滿是媚笑,「這幾日我上朝膩了,你去替我主持幾天朝政唄。」
「沒門」
蘇路毫不猶豫的拒絕了,「上朝是皇帝的事兒,我就是個王爺,打仗還湊合,上朝是堅決不成的。」
「再說了,那些個朝臣被我收拾的都服服帖帖的,連個刺頭都沒有,听他們嗡嗡嗡嗡的,我實在是受不了。」
李清聞言有些失望,上朝確實是件煩躁的事兒,以前倒不怎麼覺得,自從蘇路替自己主持了幾個月朝政,肩上無擔一身輕之後,李清愈發不喜歡上朝了。
醒掌天下權,也沒什麼意思。
兩人又商討了一會子朝政,李清從蘇路這里得了不少建議,這才起身,去了殿內看女兒去了。
第二天上朝,李清剛剛在御座上坐穩,兵部侍郎趙普就出班奏事了。
「陛下,望江水軍都督府加急奏報,英特人一艘艨艟斗艦沖撞我漢國一艘自內河駛入望江港口的大船,致使大船船體多處破損,差點兒沉沒在望江海外。」
「若是放任泰西人不加管束,長此以往,必生事端啊。」
李清聞言想到了蘇路的話,還是自家缺少艨艟斗艦啊,若是有同樣的大艦,直接開出去,看他英特人還敢不敢撞自家的大船。
「可有人員傷亡,傳信給蘇平,英特人若是再敢囂張,不要顧忌,把咱們新造的艨艟斗艦拉出去,打上一架。」
兵部尚書周平急忙出班︰「陛下,不可啊,新近造成的這艘艨艟斗艦是我漢國第一艘大艦,與英特人的大艦尚有差距,若是真在海上打了起來,吃虧的還是我等啊。」
幾個參謀府的將軍也紛紛開口,勸阻著。
李清有些煩躁,還是自家船少啊,若是有上十幾艘大艦,還用得著如此扣扣搜搜麼。
「王爺說的對,還是要下餃子啊。」
李清由衷的感嘆了一句。
御階之下,一眾朝臣有些懵逼,下餃子,王爺這話是什麼意思。
錢謙益出班,顫巍巍的說著︰
「陛下,如此大事,我建議問計于王爺。王爺統軍多年,于戰事頗有心得,此一戰,我等是要打,還是要和,這內中的分寸,正要王爺這樣的軍神才能把握。」
眾人聞言都點了點頭,幾個尚書跟侍郎們紛紛附議了。
周元出班,「陛下,各州縣秋種已經全部結束,各地糧食產量已經都匯總過來,沙州以三百萬斤連續三年位列糧食產量榜首,其余各州府糧食產量都在此。」
長寧下去把奏報呈了上來,李清看過之後,頓時眉開眼笑了,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不用擔心再有人餓死了。
「現在已經入冬,各地開始陸續有大雪壓境,傳令各地府縣,要嚴加巡查,不能讓我漢國有凍餓而死的子民。」
李清吩咐著說了,擺了擺手,示意周元退下吧。
蕭琮突然出列,問著說了︰
「陛下,老臣百思不得其解,王爺那一句下餃子,這鍋里的餃子跟望江水戰有什麼關系?但是王爺一代軍神,從來不會說無用之花,這餃子究竟是什麼意思,請陛下明示。」
李清笑了,看樣子不是自己太笨,而是王爺這比喻太過隱晦,不過若是知道了,倒是足夠形象。
「餃子漂在鍋里的時候,是不是跟大船在水面上一般?」
李清笑吟吟的看著蕭琮。
蕭琮一拍大腿,臉上滿是恍然大悟的表情。
「原來如此啊!」
「我漢國不臨海,歷來也不重視造船,若不是王爺招降了溫江的水師,咱們漢國連能在內河走的船都沒有。雖然望江水師成立的時候,王爺也下了軍令造船,可惜我漢國無這樣的能工巧匠。」
「到現在為止,也不過是造出了一艘艨艟斗艦,若是真能造出如同一鍋餃子一樣多的艨艟斗艦,倒是不用懼怕英特人的艨艟斗艦了。」
「王爺大才,這比喻形象,貼切啊。」
李清順勢開口說著了︰
「軍械府已經掌握了艨艟斗艦的建造,現在欠缺的只是熟練,我意令軍械司調派能工巧匠,同時開展多艘艨艟斗艦的建造,累積經驗的同時,也能加快望江水軍的成軍速度,眾卿以為如何?」
董成第一個跳了出來︰「陛下智計無雙,此計大妙,臣附議。」
周平毫不猶豫的站在董成旁邊︰「臣附議。」
這等給兵部增加話語權的行為,兵部諸人自然是舉雙手贊成。
周元出班,掃了一眼兵部諸位,語氣有些無奈︰
「增強水軍實力的事兒,臣本不當反對,但是陛下明鑒,艨艟斗艦任一艦都耗資甚巨,若是建造中發現什麼可以改進的地方,就可以在下一艘中進行改進,造出更好的艨艟斗艦。」
「臣以為,只造一艘為好,一來可以熟練工匠,二來可以為下一艘的改進留下機會,兩艘同造,第二艘跟第一艘只能是一模一樣,有什麼新奇的想法,也無法加以進行了。」
工部尚書余位出班說著︰「臣附議,周大人所言甚是,工匠之事,熟能生巧,若是同時開造兩艘,所得不如只造一艘的大。」
李清有些傻眼,董成的沒有問題,但周元的話,似乎也挺對。
那麼問題來了,造一艘好,還是造兩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