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五十七章 海軍陸戰隊歸來(八)

海軍陸戰隊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份就是兩棲艦隊,也就運用登陸部隊的軍艦。

雖然這個時代各國都在海軍中組建了專門的登陸作戰部隊,當然名稱各有不同,英國叫海軍步兵團,美國叫海軍陸戰隊、法國叫海軍陸戰團,但本質都是隸屬于海軍中的陸戰部隊。不過各國都沒有為這些海軍的陸戰部隊設計專門的登陸艦只,而是用軍艦或普通的運輸艦,將登陸部隊運送到距離岸邊5000米左右的位置,然後放下艦船上的救生艇,或登陸艇,劃行登岸。這主要是由于在這個時代還沒有系統的兩棲登陸戰術,只是簡單的認同于登陸作戰就是把步兵從軍艦送到陸地上。

而在這方面,人民軍海軍無疑是遠遠的走在各國前面,因為元老軍官在舊時空里本就是海軍陸戰隊的戰士,對兩棲作戰、登陸作戰都有相當深刻的理解,當然知道專業的登陸艦只對海軍陸戰隊的重要性。

在遠東戰爭之前,華東**就建造了4艘專用的登陸軍艦,在戰爭期間又建造了4艘,這一型軍艦只的排水量為1000-1200噸,航速15節,可以裝載400-500名士兵,采用的是沖灘方式登陸,可以將1個營的軍隊直接運送上岸。在這一次遠東戰爭中,海軍陸戰隊取得了3場大規模登陸戰的勝利,這8艘登陸軍艦確實發揮了重大的作用。

不過這畢競是華東**設計的第一型登陸軍艦,而且多少也有些應急的用意,因此在使用的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首先是這些登陸艦的噸位太小,不利用于遠洋作戰,而且士兵在軍艦上只有座位,而沒有休息空間,當然,這次遠東戰的登陸作戰都是發生近海地區,就是最遠的海參崴,也是沿著海岸線行進,登陸艦噸位小的弱點到還並不明顯。

但噸位小的另一個弱點就是運力不足,在這次戰爭中就比較明顯了,雖然一艘登陸軍艦可以裝載400-500名士兵,將1個營的軍隊直接運送上岸,但這並不包括火力支援部隊,海軍陸戰隊雖然裝備的火炮不多,但迫擊炮、機槍等支援火力卻並不比陸軍少,而沒有這些支援力,僅僅只是靠攜帶步槍上岸的普通士兵,即使是在登陸之前,軍艦己經摧毀了岸頭的大部份火力,但也是相當危險低,如果要把火力支援部隊算進去,則共計需要4艘登陸艦,才能將一個團的兵力運送上岸,而如果要將一個團配置的75毫米野戰炮運送上岸,則還需要再增加一艘。但由于這次登陸作戰敵軍的岸防力量都不強,登陸艦運力不足的弱點也並不影響作戰。

另外以沖灘的方式登陸,對登陸地點的要求很高,必須是地勢平坦、暗礁少的海岸才行,而這樣的登陸地點並不多,這次戰爭是由于在戰前人民軍對登陸地進行了詳細的勘測,因此才選到合適的登陸地點。

總體來說,雖然海軍陸戰隊的第一型登陸軍艦有這麼多不足之處,但畢竟是一型專業的登陸軍艦,和這個時代其他各國的登陸方式相比,無疑算是領先的,因此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過在遠東戰爭之後,華東**的勢力己經擴大到東南亞地區,海軍陸戰隊也大有用武的空間,不過東南亞的海域更為廣闊,也更為復雜,因此現有的這一型登陸軍艦顯然已經不能適應這樣的作戰環境了,需要裝備新的登陸軍艦才行。

雖然羅岳並不是軍艦設計或制造專業,但多少也了解一點,並且有實戰經驗,知道在實際的登陸作戰中需要什麼樣的登陸軍艦,因此也提出了對新軍艦的一些要求和設計思路。

按照羅岳的要求,新的登陸軍艦的噸位應在5000噸左右,只有這樣才能適應遠洋作戰的要求,並且保證士兵在軍艦上有充份的休息空間。登陸方式也不再是用直接沖灘登陸,而是應采用類似于長白山那樣的塢艙方式,在距離海岸邊10-15海里的範圍,使用登陸艇進行沖灘登陸,並要求一次性可以向岸頭投送一個全裝備海軍陸戰隊營,其中還包括有一個炮兵連,裝備6門75毫米野戰炮。因此並不只是設計一型登陸軍艦,還包括1-2型沖鋒登陸艇。

而對于護航和火力支援軍艦,羅岳認為沒有必要單獨建造,使用海軍的水面作戰艦只就足夠了,但對于火力支援軍艦,羅岳認為裝甲巡洋艦的200毫米口徑火炮就足夠了,沒有必要使用戰列艦的305毫米口徑火炮,畢競這兩種口徑的火炮在射程上的差距並不大,但在射速上200毫米火炮卻是305毫米火炮的近2倍,而威力也足夠了,只是需要單獨設計一種200毫米口徑的***,用來對付岸邊的堅固目標。

收到了羅岳提交的報告之後,軍委很快就批準了羅岳對海軍陸戰隊的整編方案,並且正式成立海軍陸戰隊司令部,由羅岳出任司令,而在此之前,羅岳的正式職務是海軍陸戰隊指揮官。

而正式成立海軍陸戰隊司令部,也意味著海軍陸戰隊的層級和水面作戰艦隊相等了,同時也說明海軍陸戰隊在人民軍秩序中的重要性。

但羅岳提出的新型登陸軍艦,則需要由海軍的技術部門以及造船廠來確定可行性了。

其實海軍技術部早己經有類似的預案,因為在最初設計登陸軍艦的同時,當時還是少校的技術部總監黃哲也認為這型登陸軍艦的缺陷很大,只是當時華東**的造艦能力還有限,而且為了應對即將開始的遠東戰艦,首先需要解決有無,因此才采取了最穩妥的設計方案。但在登陸軍艦開工之後,黃哲又主持設計了幾種登陸軍艦的艦型,做為方案技術儲存。

在收到了羅岳的提出的新型登陸艦的要求之後,黃哲立刻從儲存的方案中選擇出最接近的一種,並進行了一定的修改,將初步的設計方案交給羅岳。

技術部的初步設計為,艦長110米,寬16米,吃水6米,滿載排水量為5400-5700噸,動力為8000馬力,航速18節,繼航力為12節5000海里。

登陸方式是采用羅岳要求的,塢艙裝載登陸艇沖鋒登陸,但和長白山艦不同,塢艙是采用干塢艙式,也就是塢艙並不進水,只是塢艙的開口基本貼近水面,而登陸艇從塢艙內滑行入海。這是因為采用長白山艦式的進水塢艙的技術過于復雜,因此對出塢技術進行了改進,這樣簡化了出塢技術,並且也達到了和塢艙基本相同的目地。

除了登陸方式之外,這型登陸軍艦的武備也十分可觀,主炮為4門雙聯155毫米火炮,前三後一布置,前甲板的三門主炮炮塔按「品」字形排列;其他火力為4門雙聯105毫米火炮,6門雙聯75毫米火炮,分別布置在軍艦兩側;這樣無論是艦首還是側舷,都可以集中6門主炮的打擊火力,給登陸部隊提供火力支援,另外在海上也有一定的自保能力,遇到中小型的防護巡洋艦,也有一戰之力。

同時技術部也設計了一型與登陸軍艦配套的登陸艇,長14.5米,寬2.6米,吃水0.7米,采用的是柴油機驅動,航速18節,航程為50海里,駕駛員3人,載重約10噸,可以最多一次性搭載55名士兵,或是2門75毫米野戰炮及配套士兵。

這樣一來,這一型登陸軍艦可以一次性向岸上投送一個整編營的兵力,或者運送100噸以上的物資,因為這一型登陸軍艦還可以裝載600噸左右的物資,可以確保部隊的持續作戰能力。

看了這個初步設計之後,羅岳也十分滿意,因為自己所提出的要求都達到了,因此也很快就認同了這個方案,並要求技術部進行深化設計,同時要求一共建造12艘這型軍艦,分兩個批次建造,每批6艘,這樣一個批次可以投送一個整編合成旅的兵力,無論是登陸的人數還是火力,都是相當可觀的。一但這型軍艦服役,可以大大加強海軍陸戰隊的登陸能力。

海軍部提交的五年造艦計劃中,給海軍陸戰隊預留了10艘5000噸左右的軍艦份額,雖然超出了2艘,但影響並不大,因此也可以確保在這個五年周期內,完成12艘新式登陸軍艦的計劃。

另外原來海軍陸戰隊的4艘鎮遠級火力支援艦全部退役,除了鎮遠號將被改造成博物館之外,其余三艘均將被拆除當廢鋼鐵出售。而還兩艘戰列艦遠洋號、瞭洋號退出水面艦隊的現役,海軍部將這兩艘軍艦拔給海軍陸戰隊,作為火力支援艦,這兩艘戰列艦雖然性能落後,而且艦齡也超過了20年,但火力還是相當可觀的,作為兩棲艦隊的火力支援艦,也完全可以勝任。(未完待續)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