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210章、唐通也不是傻子

半信半疑的唐通,于是再次在吳三桂那只無形的大手指使下開拔,一路向更遠處的燕山余脈挺進。

不過,在繞過山海關那巨大的城郭時,唐通帳中的幕僚,終于發出了質疑聲︰

「唐將軍,此事怕是其中有詐呀。」

其實,唐通也早在折返豐潤和永平之間時,就已經覺察出一絲不同尋常的味道。

他之所以硬著頭皮被人這樣牽著鼻子遛來遛去,一則,是這件事情根本不受他控制,降與不降主動權在吳三桂手中,他只能逆來順受吳三桂說什麼就得是什麼。

二則,出行前,李自成帳下大軍師牛金星竟然已經將現在唐通的境遇,給算出了一個七七八八,說同為梟雄的吳三桂,肯定不會這麼輕易就乖乖地引著他的數萬關寧鐵騎來歸順的。

關寧鐵騎啊,那可是近些年以來唯一可以與關外建奴鐵騎對陣的九邊之兵中的魁首,誰得到它誰都將如虎添翼。

所以,牛金星當著李自成面,像訓誡自己屬下一樣一再告誡唐通︰

「此番你去代闖王洽談收降事宜,吳三桂極有可能為了試探我方誠意、耐心和實力,找出各種理由拖延與你會面的承諾。甚至,還會讓你跑來跑去,從中窺探闖王的決心和你作為信使的決斷。」

「故此,吳三桂只要不突然翻臉派兵吃掉你,他無論要你做什麼你都要照他的話去做,直到他再也找不出任何理由來!」

也正是因為這個緣故,原本也算是一員智將的唐通才會任由吳三桂擺布,一而再、再而三地被他遛來遛去。

直到現在。

無須帳中幕僚的質疑,他就已經敏銳地抓到了吳三桂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的馬腳——

燕山余脈?

哼,若真是多爾袞集十萬大軍圍剿他一人,就算關寧鐵騎勇冠整個大明,他也不可能如此鎮定自若地且戰且走與之周旋。

要麼他迅速向京城方向全線撤退,與已經有了延攬盟約的大順軍合兵一處。

要麼就只能引軍回城,死守山海關。

除此之外,他吳三桂再無任何可以選擇的余地。

若說他領著帶出來的兩萬大軍,一路推向燕山余脈,打死他他也不會相信,吳三桂會放著堅固的山海關城防而去選擇根本就是一片絕地的燕山余脈。

他這麼做的唯一目的,就是已經圖窮匕見,將自己引向荒無人煙的燕山余脈萬千大山之中,達到一石三鳥的目的。

吳三桂啊,吳三桂,你這是將我唐通當做真正的傻子啊!

你、你他娘的可真歹毒啊!

只可惜你機關算盡,自以為神機妙算到最後,卻還是弄巧成拙搞出燕山余脈這樣一個敗筆來,自己露出了馬腳。

哼,我唐通這一次若最後還像以前那樣任你擺布,可就真的徹底萬劫不復,讓你一石三鳥了︰

其一,調虎離山,將我遠遠地放入萬千大山中,在鳥都不拉屎的地方兜兜轉轉,三轉兩不轉地最後徹底迷失在里面,餓死,困死。

其二,借刀殺人,倘若多爾袞的十萬大軍真的已經大舉入關,趁著如今的大明「國不可一日無君」的絕境,來與闖王爭奪天下。那麼,山海關及其關寧一線,必是他第一個要奪取的要地。

我唐通僅僅八千人,在這一片險地中招搖過市晃來晃去,明顯就是一塊送到虎狼嘴里的肥肉啊!

其三,暗度陳倉,將我唐通調得遠遠的,他吳三桂好以靜制動靜觀其變,既達到了與闖王口頭上的歸降約定,又能在多爾袞十萬大軍入關之際,見風使舵,與之暗通曲款眉來眼去,吊著雙方坐山觀虎斗,誰坐了天下投向誰。

甚至,還不能排除他渾水模魚,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更大野心和陰險謀劃!

感覺揪住了吳三桂露出馬腳的唐通,終于露出了他猙獰的一面,當即號令全軍原地駐扎下來,然後很快也祭出了他的三板斧︰

一板斧,第一時間派出了一支三百人的輕騎,星夜兼程趕往山海關另一邊大順軍早就預先埋下的一顆暗子——

由有著「軍中孔明」之稱的澤侯田見秀,率領的一支一萬二千人的精銳之兵「左幅營」,一方面向他通報他奉命前來的使命和八千大軍目前的動向和處境。

另一方面,是提前與田見秀達成某種默契,以便在局勢突變的情況之下,進,可以合兵一處脅迫吳三桂。退,則可在萬不得已時將田見秀藏兵之處作為最後的退路。

二板斧,則是同樣迅速派出三百偵騎,在距離山海關城郭十里地的原地駐扎處,尋找可以臨時扎營下來的攻守相宜之地,以免真的遇見韃子突擊遭遇不測。

三板斧,打出信使旗號,向山海關城內要錢要糧,試探真假,迷惑對方。

卻說唐通八千大軍,沿著山海關一路向燕山余脈挺進之時,全城守軍就已獲悉了這支大順軍的底細,一個個在城頭之上嘻嘻哈哈笑著,一面對他們指指戳戳極盡嘲弄之色,一面人人贊頌著自家伯爺的神機妙算,連闖賊的人馬都能玩弄于股掌之間。

然而奇怪的是,唐通軍離開山海關,走出去剛剛十里地,便遠遠地停了下來。

最後,竟然全軍開始安營扎寨,一下子擺出了要長期駐扎的樣子。

這一幕,頓時讓城頭守軍懵了。

緊接著,唐通軍便飛快地分出了好幾支輕騎和哨騎,一支沿著原路踢踢踏踏地飛馳而回,一支則繞著圈子在方圓三十里內外到處走走停停,也不知要干什麼。

隨後,干脆還有一支打著信使旗號的兵馬,直奔城郭而來。

首當其沖的,自然是頂在北門這道直面關外的守將劉校堅。

不過,身為山海關原住民和名門望族子弟,且又深其家族劉氏一門器重的劉校堅,因為素來與吳三桂胞弟吳三輔不和,而且一直對吳三桂離開後將大權交予吳三輔這個草包,完全無視山海關如此重鎮交于非人之手。

而且,他已經從不少人嘴里私下獲悉,吳三桂這個曾經被他敬重和效仿的天下名將,現在不僅正在偷偷與流賊眉來眼去,更是快要數典忘祖地像他的舅舅祖大壽那樣與建奴勾勾搭搭。

在確認這個消息之後,劉校堅曾經一度不知所措,不僅人變得十分沮喪和頹廢,就連手底下的兄弟也都刻意不願再親近下去。

直到後來他的父親,同時也是山海關十大富紳之一,且有清流之稱的劉台山,在覺察到他的異樣後,多方開解,方才有所舒緩。

所以,眼見敵情有變,劉校堅也沒有在第一時間上報到總兵衙門里的吳三輔那里。

因為在他看來,報與吳三輔那樣的草包,說與不說都沒有什麼差別,還不如自己判明後自作決斷再定。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