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六百九十六章 清算遷徙

李巨川的死,引起李曄的無限傷感。

政事堂定謚號為文敏,李曄廢朝三日,追封為河陽郡王,贈司空,配享太廟,全長安縞素。

下葬于細柳城之北。

李曄親領皇室、文武百官拜祭。

關中百姓自發拜祭。

哀榮之盛,全所未有。

也算對得起李巨川這些年為大唐出的力。

其子佷貪墨之罪,李曄一概赦免了,但也罷黜了他們的官職,貶為平民。

不過,李家人並非如李巨川所言的全是庸碌之輩,雖然仕途被封死了,卻在經商上頗有建樹。

此後兩百多年,都是關中首屈一指的大商賈。

忙完李巨川的喪事,李曄又在香積寺舉行了盛大的國喪,西征陣亡的將士近萬人,雖然永遠的葬在河中,但魂魄必須入忠魂寺。

李曄還在香積寺守靈七日,以示對忠魂的感激。

此番西征耗時四年,其中有一年半的時間在行軍。

大唐五年的積蓄全部揮霍一空。

不過獲得的利益同樣是驚人的。

滅喀喇汗、基馬克、薩曼,拓疆五千里,取河中、七河流域、呼羅珊、花剌子模等富庶之地,疆土直抵里海,東西商路完全掌握在大唐手中。

前後獲牛羊、健馬、駱駝近七十萬頭,得各族百姓兩百萬之眾。

喀喇汗與薩曼國的國庫盡歸大唐。

巴格達的國庫也被楊師厚所擄。

金銀財寶折合四千萬七百萬緡。

也正是這些錢財,彌補了這次遠征的虧空,也讓李曄能拿出大批的錢,補償流血流汗的將士。

最主要的奠定了大唐天下霸主的地位。

戰爭紅利會滾滾而來。

當然,國家大了,更考驗統治者的水平。

天下皆定,淮南卻躁動不安。

劉存打不下青州,只能後退,想縮回徐州。

但聖人還朝的消息傳遍天下後,淮南軍一哄而散,只剩下劉存與一千余親信遁入泰山為寇。

李曄當即罷免劉存所有官爵,發出懸賞,又令山東、中原二道廂軍圍剿泰山寇。

十余天的時間,劉存的人頭便在送往長安的路上。

其後,李曄以張承業為按察使明查依附太子叛亂之人。

以武元登為尋訪使,暗中調查。

一明一暗。

很快,參與太子叛亂之人紛紛落網。

李曄看著長長的名單,除了太子屬臣任圜、孟知祥、張格之輩,竟然還有皇城司統領趙義存,禮部員外郎趙贊圖……

戶部右侍郎宋齊丘,也或明或暗的參與其中。

尤其是趙義存和宋齊丘,李曄曾對他們寄以厚望。

但轉頭就投入李的懷抱。

這種事情,當然少不了世家大族,腳踩兩只船是他們的常規操作。

李、崔、盧、鄭、王、杜、韋、柳等大族一個沒跑。

只有裴氏,跟太子是宿敵,沒有投靠。

軍中也有不少將領投效。

從朝廷到地方,從禁軍到廂軍。

韓遜、景延廣、朱友謙等等。

明面上的戰爭是結束了,但人心中的戰爭並沒有。

長安仿佛又籠罩著一層陰雲。

所有人都望著天心閣,等待著最後的裁斷。

所有人都期待著李曄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點到為止。

如同往常一樣。

畢竟聖人素來以仁德之名著稱。

然而這次他們錯了。

如果不是這些人這些勢力的鼓動,李或許不會走到這一步。

換言之,他們才是李曄真正的敵人。

一直站在大唐將士百姓的對立面。

大唐復興,這些勢力也漸漸復蘇了。

黃巢重重砍了他們一刀,但只要大唐沒有倒下,他們的根就不會斷絕。

將士們在前面搏命,他們在後面掠奪利益。

對李曄這樣的開國之君都敢如此,更不用說對下一代的君主。

古往今來,一個王朝的崩潰,何嘗不是他們吸干了王朝的血肉?

正因為他們吃干抹淨,貪得無厭,才使得底層無立錐之地。

耕者無其田,織者無其衣,出征將士連肚子都填不飽,國家虛弱,民族虛弱。

中土或亡于異族,或重新洗牌。

今日之李曄,站在帝王視角,才知道漢武帝為何要興酷吏,遷郡國豪族居茂陵。

「朕三十年櫛風沐雨轉戰天下,斃外敵無數,然月復心之中,亦有內敵,二十萬將士浴血西征,此輩在內欲行竊國之事,若不重懲之,朕愧對為大唐犧牲之忠魂,愧對三十年浴血之將士,愧對含辛茹苦之百姓!然天有好生之德,地有載物之厚,朕有不殺之仁,凡牽涉謀逆者,首惡必誅,協從者流放昭明國,降為化民!」

一道詔令從長安傳遍天下每個角落。

孟知祥、房知溫等太子爪牙被斬首,任圜、張格等文人被流放。

宋齊丘、趙贊圖等人降職,送入昭明國。

趙義存無顏見李曄,自刎而死。

有人松了一口氣,有人不服氣。

對世家來說,只要不是斬草除根,他們就松了一口氣。

受到株連最多的便是淮南系。

淮南已經成了太子的基本盤。

淮南歷來就是大唐的錢糧重地,又是免賦,又是開海,十多年的發展,造就了無數豪強。

這些人不服氣,在有心人的串聯下,抱成一團,對抗朝廷。

阻礙是遲早的。

沒人願意跋涉萬里,去往異域的河中。

不過在大唐帝國面前,一個淮南顯然不足以抵抗李曄的意志。

玄武軍、青龍軍封鎖海面,周雲翼引五千輕騎南下,橫掃汴梁、徐州,進入淮南。

豪強勢力土崩瓦解。

一場浩大的遷徙由此展開。

世家大族、地方豪強、罪將罪官罪軍,連同家眷,一共二十七萬人,浩浩蕩蕩分批向西遷徙。

李曄拿出府庫中的錢糧,沿途為他們準備好驛站。

而這場遷徙,從天興四年一直持續到天興七年。

當然,有利益的地方,從來不缺乏追逐利益的人。

富饒的河中也吸引了不少中土商賈遷徙。

有些退役的將士嗅到了機會,也舉家舉族遷往河中。

不過,與李曄設想的一百萬人口基數仍有很大差距。

唐人若不能佔據人口優勢,未來必會成為隱患。

只有主體民族站到絕對優勢,才能避免各種紛爭。

李曄頒發了遷徙令,鼓勵百姓自發遷徙,朝廷分地分牧場。

關中百姓倒是響應李曄,不過關東應者寥寥。

李曄只能強制遷徙汴梁、江寧、揚州等地百姓西遷。

大唐人口最多的四個地區除了長安,便是這三座城市。

每城的人口都超過五十萬。

還不算周邊的小城。

這麼多年鼓勵生育,也算小有成就。

最主要還是佔城稻的推廣。

宋真宗版圖嚴重縮水,但人口卻達到一億,便是它的功勞。

大唐如此遼闊,從遼北到廣南,從東瀛到河中,縱橫三萬里,現有四千萬人口遠遠不足。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