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英諾森十世提著小巷子,坐著馬車,就往南城門跑去,出了南城門後不遠,看周圍沒有人,放下心來。

教皇︰諸位,拜拜了,我改天會回來看望諸位的,哈哈。

嘴角的笑容剛勾起來,就凝固住了。

「快!快跑!」教皇發出一聲痛苦的叫聲。

馬車立刻調轉方向,朝城內狂奔而去。

卻已經來不及。

一千騎兵風馳電掣般圍堵了過來,將教皇團團圍住。

而此時,城門口的明軍已經用火炮將羅馬城的城門轟掉了一大塊,最後連半邊牆都給轟塌了。

以瑞士雇佣軍組成的教皇衛隊已經護送教皇離開,不過在南城門被圍堵住。

而此時在城樓上的,是教皇國的軍隊。

這些軍隊可就沒有瑞士雇佣軍夠爺們了,畢竟出生意大利嘛,早點投降好吃點意大利面。

什麼?你們不願意俘虜我們?那不行!

如果你們不俘虜我們,我們就打到你們願意俘虜我們為止!

劉國軒眺望過去,尋思著這城牆都轟塌了一半了,也該投降了吧?

「劉大人!劉大人!」

「何事?」

「前面有一批人說要來投降。」

「投降?」

劉國軒倒也是不吃驚,畢竟法國佬投降得更快。

「是的。」

「他們人在何處?」

「就在前面。」

「多少人?」

「500人。」

「讓他們把武器都交出來。」

「我跟他們說了,但他們有一個條件。」

「他們投降還敢跟我們談條件?」

「是的。」

「什麼條件?」

「他們說必須保證充足他們的意大利面和披薩。」

劉國軒︰啥玩意兒?

見劉國軒滿臉問號,那個士兵也不知道該如何解釋這個神奇的要求了。

「沒別的要求了?」

「沒有。」

「哦,對了,他們說,如果能夠保證提供給他們充足的意大利面和披薩,他們的更多同伴也想投降。」

臥槽!

這敢情尼瑪是商量好的?

「我去匯報一下。」

很快,劉國軒將這件事匯報給了鄭成功。

鄭成功︰啥玩意兒?意大利面?

他放下手里的刀叉,擦了擦嘴,腦子轉了好一會兒,心里琢磨著,敵人會不會有詐?

可問題是,敵人好像也沒啥優勢,敵人早一點投降,對明軍肯定是有好處的。

畢竟鄭成功不想在羅馬大開殺戒。

他來羅馬主要還是有政治目的,不是來滅族的。

政治目的的達成,永遠比滅了羅馬價值更高。

滅了羅馬,沒有海量的漢人來補充這里,這里依然是歐洲人的地盤。

就算有海量的漢人補充過來,也會被歐洲人的勢力包圍,還要經常花巨額軍費維護,得不償失。

若是政治目的達到,就是穩賺不賠的買賣。

所以,這些人如果願意全部采取非暴力不抵抗政策,那真是太好了。

至于意大利面嘛……完全沒問題……

中午的時候,成群結隊的教皇國士兵出來了。

為首的說︰「你們真的會保證我們意大利面和披薩嗎?」

劉國軒說道︰「我們絕對保證。」

大家臉上都露出了滿意的微笑,就仿佛听到大人說我們保證你天天可以吃到零食的小孩一樣。

他們在明軍面前,扔到火槍、佩刀,包括所有武器。

但此時城內的民眾卻還沉迷在禱告之中,直到明軍入城後,民眾還一臉懵逼。

這一點也可以看出,羅馬城的行政管理稀爛。

民眾們立刻激動地開始反抗起來。

而當教皇被從南城門像泄了氣的皮球一樣被押進來的時候,民眾發出了驚呼。

崇禎二十五年,大明聖武皇帝陛下的畫像進入聖彼得堡大教堂,教廷經典被重新修訂。

但教皇問及明軍你們這是在褻瀆上帝的時候,明軍是這樣回答的︰能站在聖武皇帝陛下旁邊,已經給他面子了,畢竟他連一個師都沒有。

時間過得飛快。

轉眼已經崇禎二十六年,朱慈烺從莫斯科坐火車回到了北京。

一路上,他看到不同的風景,听到不同的語言,看到不同人的生活。

他的臉色並不算好,可能是傷痛後遺癥,人看起來也瘦了不少。

但他的目光很平靜,很柔和。

他似乎真的領悟到了自己的人生。

以前听那麼多老師說自己改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什麼是成功,什麼是失敗。

直到現在,他才知道,那些不過都是別人的標準罷了。

人生是很短暫的,人的生命是很脆弱的。

對于天地來說,人就如同浮游一般。

自己活得平靜一些,就是最好的。

朱慈烺再也沒有焦慮過,即便他身體有了暗疾,他也感覺比以前要更加輕松自在。

崇禎二十六年三月,在這個春天的季節,朱慈烺回到了北京,再次見到了他的父親。

崇禎正在御花園的角落里種花,他蹲在那里,就像一個普通的花農一樣,正在專心致志。

御花園里種了許多不同品類的花,還種了一些菜,都是崇禎自己動手種的。

種植,能讓人感覺踏實。

「爹!」

听到後面的聲音,崇禎轉身看去,看見站在亭子里那個消瘦的身影。

他記得小時候,朱慈烺喜歡站在那里讀書。

一轉眼,已經那麼多年了。

崇禎的手顫抖了一下,目光中仿佛有萬般的言語,不過最終都沉寂下來,只剩下一句淡淡的話︰「你回來了。」

「嗯,我回來了。」

「回來了就好。」崇禎站起來,走過去,看見朱慈烺消瘦的樣子,不由得也心疼了起來。

但是,他看見朱慈烺平靜而清澈的目光,他知道,朱慈烺這一趟是沒有白去的。

無論是誰的人生,都要找到自己想要的那種狀態,而不是活在別人的標準里。

這也是為什麼崇禎從來不給他的幾個孩子設立標準的原因。

年輕人的道路,需要他們自己去走,走一遍了,就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想要用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這個世界了。

這一點,比給他千萬黃金更有價值。

父子倆就站在那里,似乎好像沒有什麼要說的,但又似乎已經千言萬語。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