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770章 政治風暴?(第一更)

捷報沿著河西快速朝內地送去。

勝利的聲音在各鎮傳開。

五月一日一大早,八百里加急的捷報進入北京,引起了無數人的注意。

早上八點的時候,這份捷報就放在了皇帝的桌案上。

老實說,崇禎從未擔心過敦煌的問題。

在一個國家綜合國力蒸蒸日上的時候,遇到階段性的挫折都太正常不過了。

即便敦煌暫時淪陷了,只要他強行摁住朝堂上的反對聲,西部戰區也能在冰雪消融後,將敦煌重新拿回來。

只要他能把控住大方向,控制住全局,以目前大明朝的赫赫武功,要拿回敦煌,不是像吃飯喝水一樣簡單嗎?

只是,這場風雪,的確造成了一次大規模的人員傷亡。

被孤立的敦煌城,死守數月之久,那里的守備軍一定經歷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難。

他立刻給洪承疇寫一封信,讓洪承疇親自走一趟敦煌,去慰問敦煌城。

與此同時,著軍委會派特使前往,安撫軍心。

再讓軍委會立刻籌備後續安撫之事。

還給禮部下了一道指令,《大明日報》通報歌頌敦煌之戰。

最後,讓工部協助西部戰區,在敦煌為戰死的士兵修建一座紀念碑。

崇禎將這份捷報放下,諸位御前大臣在下面。

他說道︰「蘇里唐發兵十萬侵犯我大明,此仇朕記下來了,你們也都要記著,等朕收拾完遼北,朝廷王師西出玉門關,朕定要滅了葉爾羌!」

諸位大臣不說話。

事實上,這一次是真的有驚無險,一大批人已經想著必須勸皇帝從敦煌撤回來了。

這些人會因為現在曹文詔解了敦煌之圍就閉嘴嗎?

當然不會。

人的一旦坐下,是很難輕易站起來的。

他們會先自我說服,讓自己繼續相信屯兵敦煌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

然後再開始用自己的觀點影響別人。

為什麼他們會這樣?

難道真的是吃飽了沒事干嗎?

當然不是。

政治的背後都是利益。

政治博弈說到底也是在賭博。

例如朝廷在敦煌屯兵,剛開始大家都沒說什麼,在節節勝利的時候,全部高呼皇帝聖明。

但遇到了一丟丟挫折,就有投機分子意識到機會來了。

等等,為啥這個時候投機分子們認為機會來了?

難道他們反對皇帝,還認為這是機會?

這個邏輯不通啊!

不不不,他們不是為了反對皇帝。

例如敦煌被圍,戰事吃緊,隨時有兵敗可能。

那這個時候就得找人出來背鍋吧,就得有人未敦煌屯兵一事負責吧?

總不能皇帝負責,那就得找背鍋俠。

他們認為這個時候皇帝心里其實也是想找背鍋俠的,所以站出來反對敦煌屯兵,不是在反對皇帝,是在幫皇帝找背鍋俠,給皇帝顏面下。

這些都是政治游戲里的潛規則。

而御前大臣們不會就此事表態,到了他們這個級別,不會輕易先說話。

要說話也是下面的人說,最後皇帝才問他們意見。

這是常規套路。

不信?

即便捷報送來了,此時許多官員也在奮筆疾書寫彈劾信。

彈劾誰?

還能有誰?

現在軍委會誰是元帥,就彈劾誰。

順便將洪承疇也彈劾一遍。

這特麼的其實還是利益之爭,一大幫子人都想著讓袁崇煥上位的,這就是個絕佳時機。

而且除了敦煌這件事,還有另一件事足以在這個時候搞事情了。

另外一件什麼事?

就是皇帝桌上還有另一份匯報。

這份匯報是李自成寫的。

軍隊貪污!

這絕對是天大的事。

從唐以後,文臣防武將,就和防賊一樣。

軍隊貪污,這放在歷朝歷代,放任下去,都是有亡國暴亂的風險的。

軍隊永遠是最敏感的存在。

好的時候,軍隊保家衛國,是太平盛世的基礎保障。

但一旦監管不力,軍隊就成了內亂的根源。

例如東漢末年,例如西晉八王之亂,例如五胡亂華,例如大唐繁鎮割據,例如五代十國。

這些都是軍閥們粉墨登場的年代。

他們不但不浪漫,反而民不聊生,簡直是人間地獄。

赤地千里,十室九空。

什麼叫赤地千里?

就是千里大地是荒涼一片,白骨暴露在路上,野狗們吃得一個個眼楮發紅。

這是末日般的慘象。

十室九空也絕不是夸張的說法。

例如安史之亂,後人就有人提出一共死亡人數高達3300萬人,直接導致關中和中原的衰弱。

當然,這些數據不可靠。

但死的人肯定不少。

軍隊如果私自做生意、貪污,這都是失控的征兆。

如果不嚴加管制,就會有第二個、第三個、第四個出現,他們最開始還會擔心,害怕被查到。

當熟練後,他們就會用錢拉攏其他人入伙,迅速壯大。

當許多人都參與進來後,他們就會形成一個強大的利益集團。

這個利益集團和曾經東南的利益集團不一樣。

東南的利益集團至少沒有強大的武裝,而這個利益集團他們有了錢,就可以培養私軍。

最後真的會銳變成軍閥頭子。

當然,賀守義貪污一事,還沒有證據確鑿。

為什麼這麼說?

目前還只是楊廣名的一面之詞。

李開文還在路上。

而且武威城的憲兵司也暫時沒有動靜。

僅憑這些,立刻將一個軍長級別的軍官拿下治罪,這是非常草率的。

萬一賀守義沒有貪污呢?

豈不是要寒了將士們的心?

所以,這件事,皇帝暫時壓著,等李開文和楊廣名被押送回京師後,再著手審查。

可這件事太具有政治武器屬性了。

到了傍晚的時候,崇禎正在和湯若望核對火車的事情,內閣就送來了一大批奏疏。

突然送這麼多奏疏過來,實在有點奇怪。

崇禎簡單翻閱了一下,好家伙,都是在談賀守義貪污一事。

這事的李自成寫密報過來的,就是擔心此事在京師被有心之人利用,以此掀起政治斗爭。

但沒想到,還是走漏風聲了。

很顯然,從政治層面來談,賀守義案和敦煌之戰被他們聯系在了一起。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