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二百一十章 兩年後

阿弩緹思考了許久,最終還是打算借鑒明朝行政體制,原因有二。

一是內閣票擬制度。

所謂票擬制度,就是指內閣大臣或進侍太監秉承皇命,批閱群臣奏折,並用貼紙表達處理意見,然後進呈皇帝審閱裁定的政務處理方式。

其中比較經典的一幕,莫過于嘉靖年間了,數十年不見群臣,朝會制度幾近廢止,而這個時候,票擬,廷議等成為主要的中樞決策制度。

什麼叫做民主,這才是真正的民主。

雖然後期有宦官專權亂政,但是明朝還有復奏制度,一定程度減少了亂象,明代規定︰內閣接到皇帝詔令後須復奏,方可實施。

第二個那就是廷議。

後世許多的政治思想從這里汲取了許多,有明一代的廷議與秦漢以來的諸朝制度尤為不同,沒有皇帝或宰相的參與,而是中樞各部門間的聯席會議。

凡參與人員不分貴賤尊卑,都有發言權,一般由相關部門的尚書主持,參議人數及會議規模因議題而定,小者數人,大者數十或者上百人。

一般程序嘛,大家看起來會感覺十分熟悉。

首先由主管部門講擬議事項及時通知有關部門和人員,然後又將擬議事項以揭貼備述原委分送,以便準備。

會議開始主管部門侍郎宣布議事內容,參議者發言,會議結束後由侍郎擬稿,參議者聯署簽名進呈,由皇帝裁決。

體制好是好,就是缺人才。

所以,阿弩緹親自到達新建的大夏學堂,做出了重要講話,表示接下來的時間內,要大力發展新語教育,成績優異者,封官加爵。

接下來的時間內,他四處走動,基本走遍了巴格蘭大大小小的地方,多次發表重要講話,親身力行,民眾總算了解到了新文化改革。

阿弩緹不惜花費重金,親任一把手,朝為副職,組建了世間第一份邸報,經營範圍為巴格蘭,宣傳新文化改革運動。

他的手段眼花繚亂,讓巴格蘭人民都覺得有些跟不過來,各種人事調整,一大批故老遺少被調離崗位,璁蘭也城調集過來的人迅速插入到貴霜陣營中。

喀布爾城的重建也有些停滯和降低,一切的資源都投入到了巴格蘭。

通過這一系列操作,阿弩緹對貴霜,不,現在應該稱為大明,進行了里里外外的塑造,雖然變化還不太明顯,但是基調已經與傳統的游牧民族有了截然不同的變化。

更是在登上翕侯位置的半年後,阿弩緹開始對一系列稱呼進行了規定約束,阿弩緹自稱朕,其余人稱呼阿弩緹為陛下,但是對外稱呼還是翕侯。

司馬昭之心,人人皆知。

不僅如此,阿弩緹更名為李牧之,李氏為王族,這里面也發生了一件事情,由于粗心大意之下,有地方部落選擇姓氏時,挑選了李,犯了嚴重政治重大錯誤,阿弩緹李牧之寬宏大量,特賜其為禮姓,希望其能遵守禮節,也成為了一時美談。

初步的大明框架成型

兩年後。

距離張騫離開大月氏的三年後。

整個大明煥然一新,生機昂然。

「陛下,新一批的官員名單已經匯總好了,請您過目。」

李牧之的老岳父,也就是朝,恢復了華夏衣冠,位列群臣之首,他現在的稱呼是李朝,自從李牧之頒布了李為王族之後,跟隨過來的許多老秦人就改姓為李,畢竟,他們許多人曾經就是李牧之父親的部將,或者是家生子。

李牧之接過名單,簡單翻了翻,嘴角露出笑意,這些都是新一批的大夏學堂畢業生。

大夏學堂沒有年限限制,只要你通過了六級考試,而且再參加一次吏部考試,就能為官,因為缺乏人才,所以現在的門檻很寬松。

吏部考試的通過率也是百分之九十九以上,很難有人通過不了,除非具有錯誤的政治思想,比如,不愛大明

曾經有過一些心口不一點人想要妄圖蒙混過關,可是還是被剔除了出來,後來大家才知道,為何大家考完試會有官府的人親自走訪,原來是考察是否政治清白。

到現在,大夏學堂共輸送了六百七十八名人才,基本都安排到了朝廷的六部或者其他要務上面。

如果後來者回眸這一段歷史,恐怕也會感慨,這是他們這一代的時代紅利。

也因為時代的原因,大家的民族意識淡薄,而且也沒有小人作祟,也沒有某域外大國干涉,所以,基本上融合的很好。

謊言說上一千遍,那就變成了真理,李牧之很好地把這個利用起來,巴格蘭很大,但也很小,截止到現在為止,建立了一百三十九個廣場,基本都是小型的,現在的建造成本很低,無非就是征召周圍的群眾干上十來天活,那就建造好了。

廣場中央豎起了大明旗幟。

旗幟上面,左為太陽,右為月,拼湊在一起,很想明字。

這是大明標準的旗幟。

高高樹立在廣場中央,一旬需要舉報一次升旗儀式,升旗員挑選也很嚴格,只有表現優異的孩子才能成功。

通過全方位無死角的轟炸宣傳。

成果還是很顯著的。

大家基本能知道這是什麼地方——大明,而且可以用嫻熟的新語說出來。

「先帶人幫助他們熟悉政務,再正式上位。」

李牧之放下奏折,一旁的奴婢接過去,慢慢下去,放到一旁的金色木框中,旁邊有兩個木框,一個為金色,另一個為黑色。

金色的表示通過。

黑色的則是打回。

這樣也加快了效率。

李朝再次啟奏︰「如今大明初安,陛下應該修建宮殿以彰顯權威。」

李牧之皺了皺眉頭,道︰「如今大明處處都需要投入,而且尚未安寧,朕修建宮殿有些不妥吧。」

改革嘛,總有人跳出來反對。

周圍時不時有部落逆反,但是都沒有掀起風浪,就被撲滅了。

「天下方未定,故可因遂就宮室。且夫天子四海為家,非壯麗無以重威,且無令後世有以加。」李朝回道。

李牧之深深看了他一眼,不愧是朕的老岳父,懂我!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