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兩百三十四章 高談闊論

宮宴開始。

李世民坐在最當首的位置。

他左右設了四席。

李承乾、李泰、李治和長孫無忌各佔一席。

除此之外,其余的大臣分列在兩邊,以朝中爵位和官品的高低以此排列。

左右各四列,參與這次慶功宴的朝臣有將近三百名,比之前那次宮宴要盛大許多。

李承乾面色很凝重,並沒有去跟李治對視。

長孫無忌主持了這次的酒席。

慶功宴一開始,由侯君集代表北方將士來上報此番戰事的功勞,尤其是滅高句麗和百濟的功勞。

不過所列之功勞,都是李靖和李績進兵高句麗之後,等于是技術上把李治的功勞給抹去了。

在這種慶功宴的場合不表李治的功勞,並不意味著朝中之人不知道李治的功勞。

誰都知道是李治帶著一萬騎兵長驅直入殺到了高句麗月復地,強攻攻克了丸都山城,兵不血刃拿下平壤城。

高句麗這兩座堅城被攻破,剩下的城池都不在話下。

李靖和李績進兵高句麗之後,基本就只是在收拾殘局了。

「高句麗和百濟如今已被滅,新羅國王派出使者前來大唐,要跟大唐共修千年之好。」

侯君集說到最後,在場的大臣都顯得很振奮。

當年隋朝沒有完成的攻滅高句麗的事情,被大唐給完成了。

大唐在隋朝平定天下的基礎上,更是達到了四海來朝的盛世,這距離大唐建國也不過才十幾年,李世民登基也不過才五年多而已。

到此時,由長孫無忌代表百官,起身給李世民敬酒。

在場所有人,包括李治和李承乾在內,都要起身一起飲酒。

李治這邊是以茶代酒,別的人基本都是喝酒的。

……

宴會最初的表功環節結束,接下來就是盛大的歌舞表演。

以往這種宮廷表演,基本都要從長安教坊司調歌姬和舞姬來,但這次不同。

李承乾在長安鬧了很大的動靜,學著李治開會所,把教坊司的女人基本能禍害的都禍害了,以至于宮廷要表演舞蹈,都要臨時去找人湊數。

李世民知道這件事,在此等場合也不會說。

宮宴的表演水準,比之前要差了很多,這也是李承乾折騰半天的結果。

不過來宮廷參加宴席的人,似也不在意這種表演是否真的很盛大,他們更多是參與到這種氛圍中來。

表演結束之後,李世民親自起身來祝酒。

「諸位臣工,朕很高興,如今大唐四海安定,可說是華夏千百年來難得有的太平景象。」

「朕希望大唐的繁盛能夠延續,就需要在座諸位臣工與朕鼎力合作。」

李世民算是那種知人善用的皇帝,他對于臣子的謙和態度也是很好的。

並沒有那種千古帝王目中無人高高在上的姿態。

在場大臣都又起來給李世民敬酒。

酒過三巡。

李世民突然看著一邊的李承乾道︰「太子,在此等時候,你是否有什麼需要對眾臣工說的?」

在場之人中,有兩個人與眾不同。

一個是李世民,另一個就是李承乾了。

如果說別人都是臣子,而他們一個是君,一個是儲君,別人對他們都是要稱臣的。

有盛大慶祝宴席,李世民讓太子出來講兩句,似乎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李承乾卻顯然沒有提前準備,站起身後,神色還顯得有些局促。

「你想到什麼,說什麼便可。」李世民似並不想給兒子太大壓力,但還是要讓兒子表現一下。

李承乾硬著頭皮道︰「大唐如今……很是繁盛,全在于父皇一心治理,天下臣民必定感念父皇的恩德,忠君報國……」

李承乾所說的這些話,差不多都是恭維話。

並沒有什麼建設性。

李世民听了半天,也沒听出什麼亮點。

不過李承乾好歹算是把場面事給應付下來,不是游刃有余的那種,也算是合格了。

「太子所言,也並非盡然,天下之事在于君臣通力合作,不能說是朕一人的功勞。」

李世民則顯得很謙遜。

「是,是。」李承乾頭上冷汗直冒。

作為太子,在應付這種場面事時,還顯得有些緊張,會顯得有幾分小家子氣。

突然李世民又看著李治道︰「不知晉王你對今日之事,有何想法?也一起來說說。」

李泰突然道︰「父皇,先別讓九弟說,還有我呢。」

在這種時候,李泰居然還想爭著起來發表意見。

從李泰的反應看,好像李泰很喜歡應付這種場面事,他的能力似是要比李承乾高的,屬于那種年小鬼大的類型。

李世民瞪了李泰一眼,李泰只能乖乖閉嘴低下頭,不再言語。

李治起身道︰「父皇治理天下的原則,在于君臣同心,所謂‘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若是只靠君臣同心,而不靠黎民庶人,天下則不定。」

「若以君臣之禮而應天下之禮,則國泰民安。」

李治的一番話說完,在場鴉雀無聲。

誰都沒想到,李治居然會在這種場合,突然說出這麼一番擲地有聲的話。

很多人會覺得,這應該是李世民教他說的。

可再看李世民的反應,明顯是李世民對此也並不知情。

「晉王,這是你心中所想嗎?」李世民好奇問道。

李治對李世民拱手行禮道︰「兒臣一直都在想,若是以戰止戰,則非王者之道,所以希望父皇能在北方早些退兵,以天下休養生息為主。」

「此不過兒臣心中所想,若父皇覺得不妥,便當兒臣冒犯。」

李治臉色尤為感慨。

好像李治所說的治國理念,非常符合他心中所想。

這也正是他一直以來所追求的安邦定國之道。

魏征起身道︰「晉王所言,深符合儒家以教化治國的理念,此乃仁義之言也。」

很多朝臣也在附和,哪怕是平時跟李治沒什麼來往的大臣,也覺得李治說得有道理。

李世民顯得很高興,笑著舉起酒杯道︰「那朕就為晉王剛才這番言路,敬諸位臣工一杯。」

「敬陛下。」

又到了君臣之間互相敬酒,互相客氣的時候。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