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四百九十四章 諸位愛卿有何看法

很多人把遼王反了當笑話看,得知遼王舉白旗,他們都笑不出來。

「消息見報後,荊州官府密切注視遼王府,並命衙役偷偷包圍遼王府。遼王發現,大怒,打傷荊州知府。在沖突中死了一名衙役,傷了五人。接著遼王府大門緊閉,半夜突然舉起了白旗,白旗上書有‘訟冤’二字。」

朱寧在朝會上大聲宣讀荊州錦衣衛的密報。密報內容與荊州知府的奏疏內容一致。

「荊州知府與遼王是否有舊怨?」朱厚照問。

朱寧答︰「遼王在荊州行事霸道,民怨沸騰。牽連荊州知府在京察中的考評不佳,荊州知府私下多有抱怨。」

朱厚照沉吟片刻,轉頭問蔡震,「宗人令怎麼看?」

「遼王非蠢即壞。」蔡震對此事氣得夠嗆,連夜找了輪值的左右宗正、宗人商議此事。

弘治帝允許皇親宗室擔任左右宗正、宗人後,四個官職成了香饃饃,藩王、駙馬都尉、儀賓都想入選,弄得宗室之間的關系一度緊張。最後由朱厚照拍板,宗正、宗人三年一輪換才平息了爭端。

這屆左宗正秦王、右宗正晉王,左宗人駙馬都尉游泰,右宗人駙馬都尉齊世美,四人都在宗室中有一定的地位。秦王、晉王乃太祖嫡二子、嫡三子一脈。隆慶公主早亡,但駙馬都尉游泰從先皇時期便是皇帝宿衛,深受皇帝信任。齊世美乃仁和長公主的夫君。加上宗人令蔡震,此五人能代表大多是宗室的意見。

遼王不過腦子的舉動逼得宗人府不得不放棄他。太子如果真發火,才不會昭告天下,而是像處理興王一樣悄無聲息。太子不過是登報警告遼王,又沒把遼王怎麼了,遼王竟然如此行事,令人不得不懷疑他心里真有些什麼不忠的想法了。

「先請遼藩一脈入京,軟禁在十王府中。著御史……」朱厚照看了眼朱寧,裝做猶豫了一會兒略過他,「以及宗人府前往荊州調查。」

現在就把錦衣衛放在明面,會讓宗室警覺。朱寧把陷害的事情做的天衣無縫,朱厚照也不能拖後腿。想讓人相信,必須假假真真,虛虛實實。

見朱厚照沒有動用錦衣衛、東廠,蔡震繃緊的臉部表情明顯一松。

「殿下,臣建議由荊州左衛押解遼王進京。」保國公提議道。

朱厚照擺擺手︰「給遼王最後一個機會,讓其主動來京。若不然……」

「殿下想的周到。」蔡震響亮地拍了句馬屁。

朱厚照保持得體的微笑。

他突然拍了一下腦袋︰「太祖編訂《御制紀非錄》,意在讓藩王宗室遵紀守法。然而時隔百年,不談宗室違法亂紀已成常態,宗室中識字讀書的人數少的令本王瞠目結舌。讀書使人明智,本王不希望同樣留著太祖血脈的族人是個蠢人。」

「著令翰林院為宗室另外編纂一套有啟蒙作用的史書、四書五經等書籍。凡是年齡在三十以下,記錄在皇家玉牒的宗室子弟,各藩王、郡王世子,都需熟讀。宗人府每年設一次考核,通過者畢業,未過者年年都需參加考核,直至通過為止。各藩王、郡王世子若不通過,不與授爵,命各藩另選世子。」

「諸位愛卿贊成本王的主意嗎?」朱厚照還不忘拉上朝臣給他背書。

靖難之後對宗室的管制變得非常嚴格。宗室無法科舉當官、參軍經商,讀書對宗室無用。很多宗室會忽略對下一代的教育。就來皇家來說,以前申王、榮王出閣讀書時經常逃課,翰林院的師傅從不責怪。大家都認為藩王少學點對大家都有好處。

朝臣幾乎都出自進士科,從不放松對家中子弟的教育。太子想在宗室中普及啟蒙教育,雖然覺得沒有必要,但也沒有提出反對意見。

「既然朝臣們全都贊同本王的意見,宗人府就在一個月之內拿出詳細的章程。翰林院有很多適合啟蒙的書籍,參照一下一個月內編出來不成問題吧?」朱厚照厚臉皮地把不反對全當成了贊同。

翰林院本就有一套用于皇子啟蒙讀書的書籍,翰林學士們一口應下。

下意識感覺事情不對頭的蔡震始終找不到反駁的借口。

「好了,宗室啟蒙的事就這樣定了,內閣出個陳條,通政司記入邸報,早日讓宗室們有個心理準備。本王不希望老朱家有文盲出現,太丟祖宗臉面了。」

朱厚照迅速給此事畫上句號。

劉健、謝遷以及多位老狐狸相互對視,從中嗅到了陰謀的氣息。不過事關宗室,太子用的理由合情合理,大家沒有點破而已。

「接下來將商議一件要事。錦衣衛立刻記下所有在場人員,若事情走漏一絲風聲,著錦衣衛徹查之權。」朱厚照負手站立,目光肅穆。

朱寧等守護在朱厚照身邊的錦衣衛一臉肅殺地掃過所有朝臣的面孔,把他們的名字牢記在心里。

每日朝會的出席人員名單鴻臚寺有專人記錄。錦衣衛此番舉動僅是作秀而已。給朝臣們造成一定程度的心理壓力。

「韃靼給出一處金礦地址,本王笑納。金礦在土默特部特區之中,本王決定立刻開采。弘仁殿研制了專門用于爆破的火藥,開礦難度大幅降低。」

「預先取之,必先予之。韃靼要求和談,本王答應了。不過需要韃靼大汗親自來京師商議和談。」

朱厚照掃了眼台下眾人。朝臣們畢恭畢敬站著,沒多少人對以上兩則消息做出驚訝的表情。估計內閣以及提前告之了五府六部。

「諸位愛卿也知道韃靼剛上任的大汗死于二十八星宿之手。韃靼推舉新大汗需要時間。未免本王等不及,韃靼又告訴了本王一個消息證明他們對和談的重視。」

朱厚照頓了頓。

奉天門前寂靜無聲。

「韃靼人告訴本王,白蓮教找到了傳國玉璽。他們不少人見過玉璽,玉璽頂上螭角缺了一角用金補之,‘受命于天、既壽永昌’為蟲鳥篆字。听著挺像那麼回事的。」

「白蓮教于弘治十三年得到玉璽,玉璽出現之日,正是京師、南京兩京同日地震,明孝陵坍塌之時。故白蓮教以為我大明氣數已盡。」

「諸位愛卿有何看法?」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