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一百五十三章 算什麼大事

午時三刻,午門砍下了一百顆人頭,染紅了午門的地面。

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官員每日上朝的必經之地。也不知明日上朝,百官們走過時心里會不會發慌。

首輔劉健帶上李東陽、謝遷旁觀。同行的還有不少五府六部的官員。

「皇上仁厚,並沒有逼迫宮人旁觀。」謝遷沉默了半天,另闢蹊徑維護弘治帝仁厚的人設。

劉健淡淡道︰「上一次午門血案,還是正統年間。」

午門是頒發皇帝詔書的地方。每年初一,要在午門頒布次年歷書的「頒朔」典禮。如果遇到重大戰爭大軍凱旋,還會在午門舉行「獻俘禮」。如此神聖的地方,怎麼能見血呢?

當年土木堡之變傳到京師,百官們當著彼時還是監國的郕王面,活生生錘死了大宦官王振的同黨、錦衣衛都指揮使馬順等三人。事後于謙周旋,無人遭受處罰。

當時劉健只有17歲,听聞後不可置信。沒想到有生之年,能親眼再看一次午門流血。

弘治帝怕最想砍的不是宮人,而是那個人吧。

「改把會試的事終結了。」劉健帶著沉重的心情離開。

李東陽看著劉健的背影疑慮重重︰「如何處置……處置程敏政?」

「擱置再說。」劉健言道,「該放榜了。」

他與弘治帝師生情誼深厚,深得信任。弘治帝任命他為首輔,他自當嘔心瀝血以報皇恩。朝廷需要穩定,皇帝需要各方勢力保持平衡,如此才能使朝廷中樞的命令暢通無阻傳達地方。明初「淮西幫」與「浙東幫」黨爭,弄得烏煙瘴氣。此例不可再開!

從立國開始,一直存在「半朝江西人」的情況。宣宗、英宗朝開始遏制打壓江西籍官員。但到了憲宗時期,又有了變數。憲宗喜方術,寵信李孜省,李孜省假傳神降迷惑憲宗重用江西人。那時內閣首輔陳文、彭時為江西人,多位大小九卿也是江西人。江西幫一時勢大。

弘治帝上台後,在徐老大人、他等人的幫助下,逐漸驅散了江西幫的勢力。

可江西幫解散了,江南官員又有抱團的趨勢。

江南經過百年的休養生息再次迎來了繁盛。江南人日益不滿朝廷的重稅政策。江南文風盛行每科進士人數居高不下,朝堂上給江南說話的官員越來越多。但朝廷每年的例行開支少不了,江南減賦勢必造成其他地方賦稅加重。

劉健是不會讓朝廷出現什麼「江南幫」的。這也是他願意幫徐溥一把的原因所在。徐老大人一鬧大,弘治帝斷不會讓大量江南籍官員位居高位。內閣中已經有一位謝遷了。

而程敏政,他不但有已故首輔李賢的門生故舊支持,背後還有微商。

朝堂上不必再加上一個程敏政。

……

官員們有時挺迷信的。他們把午門流血視為不祥。

但他們也知道處死的是宮人,又與太康公主的死有關。連御史也沒有勸諫的心思。

出了不祥事就要沖喜。

于是,等了大半個月的會試考生驚訝地得知,明日將會放榜。而與科舉泄題案有關的徐徑、唐寅並沒有被放出來。大家心知肚明,這兩人應該是無緣此科進士了。

唐寅是蘇州府有名的才子,但行事孟浪。竟放話自稱自己能成為今科狀元,招致很多人不滿。他落榜了,為他可惜的人不多,幸災樂禍佔大多數。

考生們在各地會館、茶樓、酒樓聚會,熱烈討論誰將成為狀元。

「肯定是張兄!我看了張兄事後寫出來的文章,絕對能奪魁!」

「不不不,在下不才。」被稱為張兄的考生慌忙搖頭。

有唐寅的前車之鑒,誰還敢說自己是狀元之才。他反而用異樣的眼神看著夸他的同鄉,思量自己有沒有得罪過他。唐寅落難,大家喜聞樂見。但公道自在人心。

各處都在發生類似的事情。因為科舉泄題,誰當了此科狀元郎心里總會感到不舒服。

考生們沒有討論出什麼實質性的結果能讓開賭盤的莊家參考。隨後又傳來了一個噩耗。或許連噩耗一詞都不能形容考生們崩潰的心情。

「上面故意傳出話來,今科不會取庶吉士!」

「此話當真!」

「不公平!」

「怎麼可能!」

「考了一甲的人夠倒霉的!」

何為庶吉士?也就是可以進翰林院編修的今科進士。官場潛規則,非進士不可入翰林,非翰林不可入內閣。一般前三甲都可以入選庶吉士。如果當選不成庶吉士,這輩子都進不了內閣。

哪個當官的不想入內閣呢?

那可是內閣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听說科舉泄題證據不足,徐涇和唐寅會用其他罪名處置。但有人擔心真的發生泄題一事,為保公平所以取消了今科的庶吉士。」有消息靈通的考生向眾人解釋。

在場的沒有傻子。「狗屁!朝堂上的人明爭暗斗,為什麼要牽連我們!」

「沈兄,慎言!唐寅的教訓還不夠嗎?」

倒霉的考生們,還不知道成績,沒有入官場,已經體驗了一把官場的險惡。

京師永遠都是最熱鬧的地方。你永遠都不會知道下一盞茶的功夫會傳出什麼消息。

在考生、權貴、官吏、百姓討論今科沒有庶吉士的時候,又傳了一個驚天動地的消息。

「太祖的孝陵塌了!」

「听說是因為皇太子不孝,惹怒了太祖。」

「沒听說過皇太子不孝啊?皇後娘娘千秋節的時候,逢人就夸太子好。」

路人甲偷偷指向宣武門︰「不是還有鄭旺嗎?」

「你是說‘鄭旺妖言’的那位!?難道鄭旺說的都是真的?」

「你是不是傻!」

「可是,可是就算是真的鄭旺也是外祖,太祖他老人家急什麼?」

「大明以孝治國。太祖的孝陵塌了,總得要有人承擔責任吧?難道還會是今上的錯?」

有人說到了點子上。

不過朱厚照對此嗤之以鼻。

「孝陵不過是太祖的衣冠冢。識字的人翻翻洪武朝的書籍,不知有多少人提過太祖的棺槨從南京13座城門同時發出。孝陵塌了算什麼是大事!」

朱厚照要感謝喜歡寫史的讀書人,很多人可以作證,孝陵不是太祖真正的陵寢。真正的在哪里,只有皇家人知道。

不過,有很多人不這麼看。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