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299章 解決問題(四)

和韋伯談工作,不知怎麼就把孔不更叫來了。桌上很快放了不少紙片,每一張上頭都寫著名詞。糧食、布匹、調味料、食鹽、農具。甚至連碗筷都被寫上。

最後這些內容被分成兩部分,卻沒有涇渭分明。一部分內容被放到中間的線上,孔不更為難的說道︰「主公,看來劃分這些東西的標準還得變化點。單純的生產能力劃分好像不行。」

韋伯還是一臉凶惡,「生產力若不能作為標準,以獲得的難易度為標準如何?」

孔不更一拍桌子,「妙!本該如此!」

第二天,這套東西被拿到委員會上討論,很快就遭到了民政部門的質疑。

「這些東西咱們也能做,為何要從外面買?」

「香料也就是做肉的時候才用得到,為何要花這麼大力氣買?」

山東大漢們是很誠懇的,然而這份誠懇也讓他們的堅持顯得格外堅持。

霍崇並不認同這份堅持,「因為我要努力實施第一次貨幣革命。貨幣革命意味著勞動力以及勞動力帶來的產品都得有貨幣價格。」

霍崇的堅持立刻遭到了反對,「都督,商人不是什麼好東西,他們就知道賺錢。」

面對這樣的反駁,霍崇只能拿出一個理論來應對,「我們又不是商人的奴才,當然不會拼死拼活的讓商人賺錢。我說的貨幣革命,指的是勞動本身要有價值。勞役本身就是無償勞動,就是剝奪勞動力。如果勞動力本身沒有價錢,大家干活豈不是白干了。沒有勞動力的自由買賣,就沒有個人自由發展。」

這話听得一眾人等全都懵圈了。只有少數干部才大概明白霍崇到底在說什麼。

譬如錢清與高龐就听明白了。畢竟兩人接觸霍崇時間比較長,每次政治課都學習的相當認真。而霍崇所說的就是政治課的內容。

其他人此時不肯放棄,只能跟進。就詢問所謂勞動力的問題。

霍崇只能把‘內卷’講給大家。所謂內卷,本意是指人類社會在一個發展階段達到某種確定的形式後,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為另一種高級模式的現象。

當社會資源無法滿足所有人的需求時,人們通過競爭來獲取更多資源。

「山東就這麼一點土地,包括中國也就這麼多土地。平均到一個人身上能有多少。大家都是種地的,也知道有些地根本沒辦法種糧食。之所以要讓勞動力能夠自由交換,不過是讓大伙有地方去。當然了,這就有個非常搞笑的地方。這種勞動力的自由交易,直接會催生新的封建關系,進而催生封建團伙。」

說到後面,霍崇忍不住又吐槽起封建制度來。

講到這里,曾靜不解的提問,所謂催生的封建制度是啥意思。

「村里頭百姓耕種這麼多年,有多少地,大家都熟悉。誰也不會真的服氣誰。均田地,反倒好做的多。只要派到村里的人不會欺壓百姓,能夠按照規定執行,基本都不會有大問題。再派巡視人員到地方巡視,只要土地不私有化,便是有大事,也只是村級行政單位。」

曾靜听得似懂非懂,霍崇換了更具有斗爭性的說辭,「曾委員,你覺得當下山東會出現擁有幾萬畝地的大地主麼?便是有,這種大地主還能躲起來不被發現麼?」

這下曾靜恍然大悟,不禁笑道︰「的確如此。既然沒有大地主,土地自然被百姓用以耕種。」

霍崇看了看其他人,「鄉村會出什麼事,大家工作中就會遇到。當下我們要發展城市,城市里面如果沒有嚴格的管理體系,會導致什麼結果?自然是城市其實沒辦法管理。譬如臨淄突然來了一群人,咱們先得知道來了這麼一群人。接著就得派人前去管理。管理第一條,得知道這些人是什麼人。咱們能做到麼?得花費多少力氣?」

講到這里,孔不更已經明白過來,「主公,這麼講,豈不是與勞動力自由買賣違背了?」

霍崇擺擺手,「自由買賣指的是在規則下自由買賣。不是想怎麼買賣就怎麼買賣。那不叫自由,那是無法無天。然而制定規則的時候,我指的是當下規則。不能把城鄉完全割裂。鄉下人得能到城里來尋求出售勞動力的機會。同時,還得通過興辦教育,幫助人民群眾掌握更多能夠出售勞動力的機會。原本只能扛包的,通過學習,可以當工人,當文員,當技術人員,當開發人員。我們收稅的目的就在于有資源,能夠提供社會服務。而且咱們也干起來了,很早之前咱們就興辦教育。只是規模不夠大,還不夠大。要覆蓋整個華夏朝才行。義務教育是要強制的!」

講完這些,霍崇看了看眾人的反應。但從那思忖中,看得出大部分還是弄懂了。沒弄懂的很有可能是曾靜。然而霍崇吸收曾靜的目的並不是真的讓曾靜掌握什麼權力。而是利用曾靜作為一個宣傳。如果文人不支持均田地,就不太好進入華夏朝廷的制度內。

停了片刻,錢清嘆道︰「難。太費勁。」

此話一出,眾人紛紛露出贊同的模樣,

霍崇嘿嘿一笑,「我知道很多人都在討論工資的事情。大家的算法我听說過一些。大概就是先打听了每年的收入。然後各自按照各自認可的範圍,定了個可以拿錢的人數。把收入除以拿錢人數,就得出了一個工資數。我還听說,有些算法硬是算出一個人一年能拿幾十萬兩銀子的數。」

說到這里,霍崇掃視了一圈眼前的這幫家伙。登時有幾個人已經不禁低下頭,看來算出這樣數字的家伙也知道不合適。

這次可沒人笑,便是有了點笑容,也很快消散的無影無蹤。霍崇要的就是這樣的反應,若是華夏朝也搞出個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對于現代人出身的霍崇來說就是絕對的恥辱。

「和大伙講了這麼多,就是想讓大伙明白。要花錢的地方很多,錢是貨幣,是一般等價物。通過貨幣流通來實現勞動力的交易,進而讓大伙都得到解放。掌握了這種貨幣發行與運行的人的確能夠掌握國家的命脈,所以我們不該允許惡意的剝削。要讓錢成為華夏朝人民的解放的工具……」

在臨淄,霍崇定著花錢的基調。在西安,弘晝也定著基調。不管是處于攻勢或者守勢,大家都要努力活下去。

「各王府,全部要轉為田莊莊主。自行耕種,向朝廷納糧。」

弘晝說完,面前的王府王爺們並沒有太激動。因為走得非常緊急,只有那幫能夠爽快的拋下所有難以運輸的家具,只帶細軟跑路的王公才能跟著弘晝跑到西安。除此之外的那些王公要麼留在北京城,向盛京政權投誠。要麼是留在京城,期待著盛京政權不會加害他們。

既然跑得這麼堅定,當然希望弘晝能夠在這場三方大戰中贏得最後的勝利,

見沒人反對,弘晝繼續說道︰「土地之事當是難為,非得拿到才行。便是加稅,也加不了多少。還得派兵前去打仗。朕要建西北綠營,肯從軍者,當可減免賦稅。」

「兵從何來?」王爺們總算是覺得有可以討論的事情。

「西北回回眾多,從他們中來。」

「漢軍不行麼?」

弘晝搖搖頭,「漢軍綠營已經夠忠心了。當下若是再讓他們耗盡,朝廷只怕就沒了可用之兵。得用些別的綠營。」

這麼一說,滿人都明白弘晝所說的內在奧妙。滿人並不是靠自己打天下的,從來不是。

努爾哈赤時代就已經是滿人趨勢蒙古與漢八旗,後來有了三藩叛軍,叛變的明軍什麼就成了沖鋒陷陣的主力。滅三藩的時候,綠營就成了驅使的對象。

現在建立回回為主的綠營,完美符合滿清的傳統。

大方向已經確定,弘晝又表示火藥局完成了新式火槍的設計。說著,就命人拿來了幾支火槍。

滿清都知道霍崇的火器犀利無比,雖然也有些繳獲,命火器局研究仿造。其他部件都已經仿造成功,卻被那銅火帽給卡住了。

沒人知道銅火帽里頭的那種發火的物件是什麼東西。這就跟變魔術一樣,只要被擊打,就會爆炸發火。

然而用濕了水的棉花做墊子,不管是怎麼摔、踫、撞,那小小的銅火帽就是安然無恙,直到被裝進火槍之後,才會繼續施展出可怕的效果。

眼前這火槍,整體結構與霍崇的火槍一樣。木質槍托上固定著槍管,火槍配了套管刺刀,可以遠打,也可以當做一支短槍來近戰。

再看最重要的火繩部分,大臣們都驚到了。倒是王爺們沒有說什麼。尤其是老十四。

這玩意其實超簡單,就是一支燧發槍。康熙時代就已經是康熙打獵時候經常使用的武器。

老十四其實私下問過康熙,既然燧發槍比起火繩槍有諸多好處,為何不給八旗全員裝備燧發槍。而是繼續使用火繩槍呢?

康熙冷冷的答了一句,「火藥局的人是漢人多還是滿人多?」

一句話讓老十四完全明白要點所在。康熙不是不知道燧發槍比火繩槍好,正因為太了解了,所以康熙才不允許普及燧發槍。

然而當下已經無所謂了,燧發槍也未必是霍崇火器的對手,給所有終于大清的部隊裝備盡可能先進的火器才是要緊。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