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四百三十八章 緝拿貪官,陝西大災

與此同時。

朱由校則又提到唆使馬世龍收受賄賂的唐通,道︰「至于唐通,著令駱志杰押解其到宣府,並召集全軍游擊以上將軍,對其行為批斗,並直接按貪墨受賄之罪處置,傳首全軍!令對馬世龍所做的選擇予以通報嘉獎,按新的軍功爵制度,他當如何升授?」

「當升授柱國。」

熊廷弼回道。

「以品行端正,廉潔奉公,不庇下屬為由,加授伯爵。」

朱由校回道。

「是!」

熊廷弼回道。

接下來,他便正式奉朱由校的旨意,持尚方寶劍,督師九邊,且首先去的就是大同。

因為宣大總督張鳳翔現在就在大同。

……

「陛下親征漠北,而且是走的往宣府那條路?」

張鳳翔這里也剛剛從自己的心月復幕僚這里得知朱由校親率大軍北上的消息,並因此露出了一臉的震驚。

「隨扈的大臣都有誰?」

而張鳳翔接著又問了起來。

「熊蠻子!」

他的幕僚知道他想問的是什麼,也就只回答了一個人的名字。

張鳳翔听後,整個人就仿佛被抽去魂魄一樣,倒在了藤椅上,心道︰「但願上天垂憐,能再來一次土木堡之變吧。」

接下來,張鳳翔在大同府是如坐針氈。

因為他是真擔心皇帝陛下會遷怒于他,查到他貪污受賄並臨陣月兌逃的罪證。

但張鳳翔倒也沒有後悔他之前的決定,因為他是真不敢在宣府死守,畢竟林丹汗是派的近十萬兵馬南下,而且他也知道自己宣府城中一些士紳豪族也不會老實,指不定會為了自己家族利益而選擇提前做內應,要知道,熊蠻子任遼東經略前,遼陽以東的許多要隘關城就是因內部士族提前投敵被後金攻破的,譬如撫順。

只是熊蠻子到任後肅清內奸,讓後金沒機會而已。

所以,張鳳翔也就選擇了提前避禍到大同。

沒多久。

張鳳翔就得到宣府被秦邦屏守住、林丹汗已經撤走、張家口堡被收復的消息。

這讓張鳳翔听後頗為失望,道︰「吾失去一守城之大功也!」

不過,張鳳翔倒沒有因此立即選擇棄官逃走,去塞外投敵,一是他舍不得在關內的錦繡生活,二是他還心存僥幸,即皇帝陛下來了宣府也沒查到他貪污受賄、臨陣月兌逃的實證。

而且接下來不久,他也得知了熊廷弼要來大同的消息。

這讓張鳳翔有了想行賄熊廷弼而使得熊廷弼幫他說話的想法。

畢竟在他看來,熊廷弼怎麼也和自己一樣,都是文官,不應該太會為難彼此。

于是,等熊廷弼一到大同,張鳳翔就立即將他請到了私室,並立即作揖道︰「還請熊公救我!」

熊廷弼故作不解地問︰「張公這是為何,緣何要熊某救你,熊某能救你什麼?」

「熊公豈會不知?本來陛下就下旨讓下官待在宣府,以防韃靼進犯,可在下卻因大同突然有胡虜進犯,而不得不親自來大同巡防,但誰知下官前腳剛走,林丹汗就大兵進犯,屠張家口,圍攻宣府,如此一來,陛下必會遷怒于下官,而朝中必有御史因此事彈劾下官也!還請熊公為下官伸冤啊!」

張鳳翔說著就將一張印有五萬兩白銀的會票遞到了熊廷弼面前。

熊廷弼沉默了片刻,道︰「這事也不能怪你,誰讓他林丹汗來得這麼巧呢,你放心吧,熊某會替你美言的。」

熊廷弼說著就順走了張鳳翔的會票。

張鳳翔因此放心了不少。

但接著,熊廷弼就派人將張鳳翔請到自己這里來。

張鳳翔因熊廷弼已經收了他的會票,而不疑有詐,也就來了。

但張鳳翔一來,熊廷弼就喝令道︰「來人,把張鳳翔拿下!」

張鳳翔听後大驚︰「這,這,熊公,你這是干什麼?」

「干什麼?」

熊廷弼持起了尚方寶劍,並拿出聖旨道︰「奉聖上旨意,把你押去宣府嚴審!你臨陣月兌逃、暗受外虜賄賂,別以為朝廷不知道!」

張鳳翔听後直接暈了過去。

然後,張鳳翔就被押去了宣府,並被朱由校宣布處以通敵之罪,抄家滅族。

一場因為林丹汗要入關寇掠大明的事產生的禍害就此被全部處決。

但這不代表大明和韃靼之間的矛盾就因此徹底解決。

朱由校沒打算就此放過林丹汗。

因為大明的擴張步伐並沒有因此停止。

不過,讓朱由校沒想到的是,就在他準備以此為借口對韃靼發動更主動的攻擊時,他卻收到了一份來自陝西的奏報。

這份奏報的作者是馬懋才。

「臣鄉延安府,去年全年無雨,草木枯焦,民爭采山間蓬草為食。蓬草盡,則剝樹皮而食。樹皮盡,則掘山中石塊而食,石性冷而味腥,少食輒飽,不數日則月復脹下墜而死。饑民相聚為「盜」,與其坐等饑死,不如為「盜」而死。又燒人骨為薪,煮人肉以為食者,而食人之人,不數日即面目赤腫,燥熱而死。于是,死枕藉,臭氣薰天,安塞縣城外掘數坑,每坑可容數百人,不及掩埋者,又不知還有多少?小縣如此,大縣可知,一處如此,他處可知。百姓又安得不相牽而為「盜」。而慶陽、延安以北,饑荒更甚。」

朱由校此時便認真看著這上面的內容。

他沒想到歷史上在這個時間段所發生的陝西大旱災所產生的饑荒慘狀到底還是發生了。

本來朱由校對此是有所準備的,

他知道在歷史上的這段時間,自然氣候對陝西非常不友好,持續的寒潮,持續的旱災,讓這里成了明末大規模農民起義的發源地。

所以,為避免這種情況,他提前派了歷史上這個時期積極向崇禎報道陝西災情的文官馬懋才以陝西巡撫身份入陝監視災情,且允諾暫停對陝西的田賦增收。

不過,現在朱由校不得不承認,在這種天災面前,他即便有所準備,也是不夠的,還得動用更多的國力才能避免這種天災對這里的人和整個大明的社稷造成很大的影響。

朱由校知道歷史上的崇禎時期是個災難頻發的時間。

崇禎元年︰陝西大旱災開始,也就是現在馬懋才所奏之事,且持續五年。

崇禎二年︰長達十年的寒潮出現,氣溫驟降,饑荒加重。

崇禎五年︰西北、江南發生大饑荒,黃河決口,導致南北往來幾欲斷絕,商賈不通,道路阻塞。

崇禎六年︰山西發生大規模疫災。

崇禎七年︰寧夏發生大規模鼠患。

崇禎八年︰大規模蝗災發生,山海關出現大規模天花肆掠。

崇禎九年︰山西、蒙古南部發生瘟疫。

崇禎十年︰連續七年的大旱災開始出現。

崇禎十二年︰山東和長江流域爆發大規模天花。

崇禎十三年︰山東發生大旱災,陝西出現大規模瘟疫。

崇禎十四年︰江南出現大規模饑荒,山東出現大規模瘟疫。

崇禎十六年︰大規模鼠疫出現在北方。

幾乎是年年都有大災。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