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不過中樞畢竟不是後世的天眼,無法看到全國範圍內的一切。

若是所有地方上的大惡,都要在已經產生巨大的惡劣影響之後,才能被收拾掉,那對于國家的穩定同樣不是什麼好事。

朱聿是相信一句話的,那便是絕對的權力會產生絕對的腐敗,任何不被約束的權力,都會毫無節制的肆意妄為!

因此一套成熟有效的監察制度,便是重中之重。

權力受到約束,伸手可能會被抓到,才是約束地方官員最好策略。

這一點,大明的督察院以及巡按制度就是挺不錯的衙門,唯一錯誤的是,朱元璋讓這些人跑偏了方向。

若是督察院只負責彈劾官員貪污受賄,魚肉百姓等不法事,而且不得風聞奏事,不得攻擊官員施政策略,那御吏以及各地的巡按,倒完全可以與後世的紀委相提並論了。

至于官員的施政策略,以及治政能力,完全可以用大明另一個衙門通政司,動用張居正所立的‘考成法’,進行統一的評定,讓能者下,庸才下,才是正循環的官場環境。

否則人人都如大明朝後期之時,相互攻擊對方的個人品德,官員升遷完全看的是誰嘴皮子最利落,誰最能刷名望,誰最能挑刺,誰的派系最大最能噴,那就完全成了嘴強王者當道,實干者全部趴下的怪現象。

別人怎麼想的朱聿不管,反正他如今當了這個老板,他就不能接受手下的人全是上懟天,下懟地,中間懟的別人沒脾氣的無敵嘴炮,這會讓他覺得自己這工資發的太虧了,同樣的工資足夠養百多條狗,朱聿絕對相信,它們也是能這般去懟一切,而且還不帶絲毫的私心。

當然制度只是保障,最重要的還是處罰要足夠的狠,狠到讓人在禍害地方之前,會仔細斟酌一旦事發,他能不能承擔起這嚴重的後果。

這個時代不是後世講究人權的時代,因此朱聿在江南之時,便即直接立了規矩,那便是一官出事,禍及三代,這並不是連誅三代,而是三代不得參與科舉,不得為官,為吏,徹底將之隔絕在大明權力體系之外。

這個政策自從出台之後,江南的官員們就老實的跟鵪鶉一般,再敢與朱聿大叫大嚷的人已經不多了,這兩年官員腐敗、禍害地方的數量,也是直接呈斷崖式的下降。

但這畢竟只是治標的辦法,眼下文官氣焰被打壓下來之余,這一套辦法還是行的通,但一旦文官們再次開始串連起來,形成一個巨大的關系網後,這一套在官官相衛之下,估計就很難再行的通了。

對付這種關系網,朱聿覺得也依舊以這種連坐方式來實行,一旦某個官員被查出犯事,那誰提拔此人上位,那人便同樣被實施連坐。

雖然這顯然是很不公平的,但是想要打破大明這些狗東西們合縱連橫編織的龐大關系網,這卻是不得不下的重藥。

相信只要這條法律被執行,那科舉之時的坐師關系,立馬就會自動清理一空,誰也不敢再象之前那般,一場考試下來,收獲無數的學生充當他的羽翼。

畢竟這麼多的學生之中,無論哪一個出了問題,他這個坐師就會被連累到,誰還會再去要這個師生名份,這哪里是什麼師生名份,完全就是不定時的炸彈,而且還是數量龐大的定時炸彈啊!

除了師生關系,任何人再想提拔某個人時,就必須全方位的觀察和仔細斟酌。

只要這條律令還在,很多人都會不自覺的停止他的動作,不再試圖以手中的權力去影響官員的升遷,沒了這層提攜之恩,再想報團成事,那困難度就會直線上升。

唯一不必要為此背鍋的,便是各部的文選司與武選司官員了,他們只要按照正常程序升遷或者處置官員,那不管被提拔的官員最後爆出什麼雷來,這道律令就都不會落在他們身上。

只不過若是被查出有循私舞弊的行徑,他們的處置也同樣受用于這條律令。

這可以最大程度保證官員的升遷,完全是通過程序而來,而不是通過人情事故而來,讓整個官場和整個社會的流動,不再是大明之前越來越糟糕的負循環。

當然只靠督察機構來執行這一套程序的話,難免會出現尾大不掉,甚至蹋方式腐敗的可能。

必須有一個機構來制約督察機構的動作,這個機構朱聿也已經有了構想,那便是滿清時期發明出來的官員秘奏彈劾制度,不過更進了一步。

朱聿打算以督察院監查朝中及地方官,但地方官及當地錦衣衛,則是可以以密奏的方式,彈劾御吏與巡安執法犯法事,或者彈劾兩方勾連者。

這進一步的加深文官之間的互不信任,防止他們沆瀣一氣,聯手蒙蔽朝廷,可以讓皇帝及中樞,多上一條看清地方及督察院監管不法的通道,也算是一種兼听則明的辦法。

當然這個制度除了錦衣衛外,能夠密奏的官員,起步也要知府一級的才可,否則全國這麼多的州縣都這麼搞,那皇帝估計只是全部看完,就是一項巨大的工程了。

不過理想是好的,真正實行之時,必然會出現眾多的問題,對此朱聿是早有心理準備,也做好隨時補充加入的辦法。

在將這些想法,全部列在紙上,防止自己忘記之後,朱聿也在考慮另一個巨大的問題,那便是如今大明人口巨大缺口的問題。

連年的戰亂,帶來的不僅僅是國家的元氣大傷,更是帶來了到處殘破,人口數量急劇減少的巨大問題。

如今的大明軍隊雖然不斷的勝利著,但是只是剛剛打下的遼東,人口密度就稀疏的令人發指。

在滿清多番的屠殺下,遼東原本數百萬的漢民,如今已經十不存一。再加上這次遼東的徹底大清洗,那些投靠滿清,死不悔改的漢八旗也被狠狠清洗了一番。

因此,雖然沒有進行過人口統計,但朱聿估算著,遼東還存在著的漢民數量,老幼婦孺全部加起來,估計最多也就數十萬人而已。

遼東這麼大的地方,這麼點人根本無法支撐起龐大駐防軍隊的需要,更可怕的是,這些人大半還是對大明離心離德的。

因此遷民實邊,就是一件不得不進行之事,但殘破的北方,百姓的數量同樣處于一個危險的警戒線附近徘徊,靠這點人力想要恢復北方的社會秩序,就已經是有些艱難了,而想要大規模的遷民實邊,短期內根本就不太現實。

但是沒有足夠多心向大明的百姓生活在這片土地上,那遼東就不可能穩固的保持在大明國土之內。

這是一個兩難的問題。

感謝書友年華逝去情誼存的打賞。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