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640章 要他何用(求銀票)

其實崇禎如何不明白這些道理,只是剛愎自用的小皇帝,實在不想起復一個被自己逼著辭官之人,這樣也太過顏面掃地……

就在皇帝猶豫之際,周延儒已搶先一步說道︰「陛下,微臣也保舉一人,以解京師危局。」

崇禎皺眉道︰「何人?」說這話時,小皇帝心跳也不禁加快了幾分,生怕對方說出另一個自己不想听到的名字︰思恩侯的忠實擁護者——洪承疇。

還好,周閣老所推薦的人選,並沒有讓皇帝下不了台︰「薊州巡撫王元雅,雖是文臣,但古今兵法,無一不精,無一不通,恰好他前日里入京公干,尚未歸去,陛下正可用其抵擋賊兵。」

向來行事穩重的周延儒,為何會在此時冒著風險推薦王元雅?難道他真是出于公心?

當然不是。

第一,王元雅確是喜歡研習兵書,而且也頗有些謀略,未嘗不能擔任守城之帥;第二,王元雅此番進京,並不是為了甚麼公干,而是親自給自己的大靠山周閣老,押送生辰賀禮來了,因此王元雅若能在此役中立功,周延儒的勢力將會更加穩固;第三,也是最為重要的緣由,那便是周延儒之所以能成為內閣首輔,全是因為孫承宗辭官之故,如今他又豈能坐視前任回來搶功勞?

被解了圍的崇禎,一時間又哪里能看出這些彎彎繞,還只道周延儒知恥而後勇,敢于為國舉薦良才,于是也不給李標等人分辨的機會,便頷首道︰「好,傳王元雅,朕要見見此人。」

沒過多久,薊州巡撫王元雅便疾步走入了殿中,行禮道︰「微臣王元雅,參見陛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崇禎道︰「平身。」待王元雅起身後,小皇帝又仔細打量了他一番,見其身形魁梧,不似尋常文官那般瘦弱,五官端正,白面微須,更是生得一表人才,于是滿意的點了點頭,說道︰「周首輔向朕推薦由你來鎮守京城,不知你是否願意擔此重任?」

王元雅拱手道︰「為國盡忠,為君分憂,微臣義不容辭!」

崇禎心下更喜,又問道︰「皇太極此番入關,不僅帶了滿清八旗中正黃、瓖黃、正藍等上三旗精銳,而且更是號稱十萬大軍,王愛卿可有應對良策?」不知不覺中,崇禎對王元雅的稱呼,已經從冷冰冰的「你」,換成了親切的「王愛卿」。

王元雅答道︰「回稟陛下,賊軍固然勢大,然而千里奔襲,終究是勞師遠征,戰力豈能不打折扣?大明拱衛京城的禁軍,軍容齊整,裝備精良,亦是不可小覷,這還不算陸續趕赴京師勤王的各鎮兵馬,因此微臣以為,只要加強城防,嚴守壁壘,等待援軍到來後再伺機出擊,到時不但能立解京城之危,或許還能大破清軍,甚至是生擒皇太極。」

听到「大破清軍」和「生擒皇太極」等字眼,崇禎頓感熱血沸騰,心花怒放,竟疾步走上前去,將尚方寶劍遞了過去,說道︰「王元雅听旨。即刻起,朕命你為兵部左侍郎,中極殿大學士,督理京城兵馬、錢糧、軍務,並賜尚方寶劍,便宜行事之權,各鎮勤王兵馬,皆听從調度。」

王元雅雙手接過尚方寶劍,朗聲道︰「微臣,領旨謝恩!」

由于這對君臣的一唱一和委實太過迅速,須發皆已斑白的來宗道這才回過神來,驚問道︰「拜將之事何等要緊,陛下怎可僅憑王巡撫的三言兩語,便輕易對其委以重任?」

李標也附和道︰「來大人所言甚是,還請陛下三思。」

周延儒道︰「二位大人所言,究竟是在指摘王侍郎紙上談兵,還是在說陛下識人不明?」

來宗道皺眉道︰「周閣老此言差矣,下官只是希望陛下能對王巡撫再細細考量一番,又怎敢……」

可崇禎沒有等其說完,便不耐煩地擺手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朕意已決,你等不必再多言。」

來宗道、李標等人無奈,只得躬身道︰「微臣遵旨。」

崇禎轉頭道︰「王愛卿,你可不要讓朕失望啊。」

王元雅道︰「陛下放心,微臣定當誓死以報君恩。」

已經趕到了灤州地界的薊遼督師袁崇煥,在看完了飛鴿傳書後,便立即勒住了馬頭,沉聲道︰「傳令下去,即刻停軍休整!」

袁志誠問道︰「父親,皇太極已率軍到了通州,咱們若是再行拖延,是否太過凶險?」

袁崇煥搖頭道︰「聖上沒有起復恩師,卻任用了王元雅那個只會夸夸其談的儒生做了鎮守京城的主帥。」

袁志誠聞言大驚,忙道︰「那京城豈非更加危急,父親……」

袁崇煥擺了擺手,說道︰「皇太極的騎兵再精銳,也不過只有三萬,能成甚麼大事。」說到這里,袁崇煥嘆了口氣,續道︰「但此番若不讓聖上清醒,今後,便再也沒有機會了。」

袁志誠自然清楚父親的意思,心中不由一酸,頷首道︰「孩兒懂了。」

為了加強京城城防,崇禎下令,在京官員、皇親國戚、功臣宿將,帶著自己的家丁到城牆巡邏和守衛。與此同時,這位生性多疑的天子終究還是對王元雅留了一手,又命曹化淳、林明等太監來鎮守各處城門。

來到德勝門的角樓之上,王元雅便立時感到心中一驚,暗悔不該在朝堂上對天子夸下海口︰由于京城已有多年沒有經歷過戰爭,導致城防疏薄單弱,年久失修的城牆,雖然在外邊粉刷一新,可走進內里看時,卻隨處可見裂縫與碎磚,更不要說八旗軍此役還帶了火炮前來……

這時,曹化淳笑著走了過來,問道︰「王大人,皇上命咱家前來助你守德勝門,若有用得到之處,大人不必客氣,盡管開口,」

王元雅連忙拱了拱手,強笑道︰「多謝曹公公。」心下卻想︰曹化淳名為前來守城,可他一個宦官,又能濟得甚麼事,看來皇上終究還是信不過我,這才命其前來督戰,不過這太監乃是御前紅人,可絕不能輕易得罪。

就在大明君臣各懷心思之際,皇太極親率的兩萬滿清精銳,已在德勝門以東二十五里處駐扎了下來。

因一舉攻克朝鮮,而被破格封為一等英誠公的揚古利,疾步走入了皇帝的營帳,拱手問道︰「啟稟皇上,據哨探來報,袁崇煥的關寧鐵騎還在數百里外,明廷的勤王之師也還沒有趕到,要不要趁此機會,強攻明人的都城?」

皇太極不禁感嘆道︰「十四弟當真好手段,竟然用一萬人馬就拖住了袁崇煥埋伏在遵化的三萬五千大軍,這才逼迫袁崇煥親率關寧鐵騎前來勤王。」說到這里,皇太極想了想,才道︰「傳朕口令,命十四弟分出一波人馬,前去阻截袁崇煥,朕要強攻明人的京城,讓他竭力多拖延些時刻。」

饒是知曉皇帝的意圖,但以大局為重的揚古利,終究還是忍不住勸道︰「皇上,睿親王能夠以寡敵眾,牽制住邊軍第一猛將岳凌的三萬五千兵馬,已是殊為不易,此時若是命其分兵,恐有被擊潰之危,到時袁崇煥和岳凌一齊趕來,咱們就沒有一絲攻下京城的勝算,只能立即撤回關外了。」

皇太極微微一笑,說道︰「英誠公能夠這般忠君體國,朕心甚慰,不過咱們盡管號稱十萬大軍,實際上卻只有兩萬精騎,就算真的攻下了明人的都城,難道還能守得住麼?到時各地勤王之師一到,咱們反倒成了甕中之鱉。」

揚古利沉吟道︰「即便守不住,皇上也可效法當年的大金朝,再來一次靖康之變,將崇禎和他的一眾臣子盡數擄回關外。」

誰知皇太極听後,竟然大笑起來。

揚古利不由一怔,問道︰「請教皇上,奴才可是說錯了甚麼?」

皇太極起身走到了營帳外,指著紫禁城的方向說道︰「那個崇禎皇帝,放著精明強干的陸天行不敢用,老謀深算的孫承宗不願用,深諳兵事的洪承疇不能用。大明的朝廷內外,如今也就只有一個令朕睡不安穩的袁崇煥,可崇禎呢,偏偏又對其無比猜忌,處處防備,試問這樣無能的一個皇帝,朕為何不讓他繼續禍害大明,卻要將他和朝廷的一眾庸臣帶回大清?」

若有所悟的揚古利思量了片刻後,問道︰「皇上的意思是,大明氣數未盡,因此不必執著于攻下其京師?」

皇太極點了點頭,笑道︰「朕此行只有兩個目的,那便是劫掠錢糧和設計除去袁崇煥,至于崇禎皇帝,還是留著他繼續禍害大明,這樣咱們入關的日子也才能近些。」

揚古利抬眼望了望不遠處,那些追隨自己多年的將士們,頗為不忍的問道︰「那皇上是否還要強攻明人的都城?」

皇太極嘆了口氣,說道︰「這是自然,雖說此役勢必會折損不少八旗精銳,但為了除掉袁崇煥,也只得如此了。」

揚古利躬身道︰「,奴才這便前去安排。」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