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秋追問︰「那後來呢?」
穆雪偏過頭看了眼許秋,答復道︰「去了清北大學,大一就是正常入學,大二我參加了清北大學的‘闖世界計劃’,到MIT(麻省理工學院)交流了一年,基本上是去那邊的實驗室過了一年的柱子,最後發表了一篇SCI文章,二區的小文章。」
頓了頓,穆雪繼續說道︰「大三把剩下的課程修讀完,同時寫了一篇綜述文章,發表在了AFM上,暑假跨校保研到了魔都綜合大學這邊,大四的時候,我又以交流生的身份來到魔都綜合大學這邊做畢設,在我叔叔那邊發了幾篇文章。」
許秋听完之後,終于明白穆雪是怎麼進國獎答辯的了。
同時心里暗暗感慨,出身好資源就是多啊,大學四年跑了三個地方,還都是頂級高校。
像清北大學那個「闖世界計劃」,許秋之前也是有所耳聞。
這個出國交流計劃需要自己去聯系國外的學者,而不是學校安排的。
對于學生來說,既然都已經進了世界排名在二十左右的清北大學,要交流肯定也是去世界前十的大學,比如MIT,Stanford(斯坦福),Berkeley(伯克利)這種大學。
可如果是一個普通的大學生,沒什麼人脈,怎麼可能聯系的上這種頂尖名校的大佬呢,很多機會對他們來說就不存在。
國外的人脈文化雖然沒有國內這麼歷史悠久,但也是存在的。
比較典型的就是推薦信制度,要去漂亮國讀研的話,都是需要推薦信的。
而寫推薦信的人的身份,會對最終的結果造成很大的影響。
比如,你拿著幾封諾貝爾獎得主或者名校校董的推薦信,和她拿著隔壁王叔叔寫的推薦信,份量自然是不同的。
穆雪突然問道︰「對了,你答辯準備的怎麼樣,可以看看你的PPT嘛?」
「可以啊。」這個沒什麼避諱,許秋隨意點開了桌面上的答辯PPT,翻動了幾頁。
穆雪看著PPT上兩篇大滿貫的AM文章和一篇《自然》子刊,加上後面列的一大堆學術成果,直接驚呆了︰
「這些都是你的工作?!」
「嗯。」許秋淡定點點頭。
「厲害,厲害,」穆雪贊嘆道︰「我在清北大學和MIT交流的時候,都沒有遇到過像你這麼強的本科生。」
穆雪又開玩笑道︰「還好我是13號,在你前面,如果我是15號,我肯定要和你換號牌,不然壓力太大啦。」
許秋笑了笑作為回應,然後指了指穆雪的電腦,說道︰「你的呢?」
「那……我就獻丑啦。」穆雪猶豫了一下,最終還是打開了自己的答辯PPT。
許秋看了看,穆雪的PPT和他的格式相近,也是放了三篇代表作。
最後面列出全部的學術成果,一共三篇一區一作,兩篇一區二作和一篇二區三作。
她的三篇代表作,其中一篇是那個AFM綜述,文章正式發表的時間是在一年內,因此可以用于評獎。
ASS這個期刊,就是之前吳菲菲吐槽過的那個大類二區,小類有一區有二區有三區的,因為和材料相關的小類是一區,所以就按一區算的期刊,這也是材料系承認的,為數不多的低影響因子(影響因子3-5)的一區期刊。
雖然AM和ASS同為一區期刊,但它們檔次上的差別還是非常大的,論影響力,AM肯定是遠遠強于ASS的。
很簡單的道理,AM《先進材料》這個期刊,混材料領域科研圈的人九成以上都知道,甚至大多數化學、高分子領域的研究者也都或多或少的听說過它,知道AM是材料領域的一區頂刊。
而ASS這個期刊,要不是院系評獎時認定他為一區,包括許秋在內的很多材料領域學者,壓根听都沒听說過這個期刊。
當然,許秋肯定不會當場揭人短,說ASS不如AM之類的話,還是鼓勵道︰「加油吧,預祝你能拿獎。」
「謝謝,一起加油。」穆雪禮貌回應了一句,心里不斷的聯想︰
‘國內真是臥虎藏龍啊,我的兩篇ASS一作,實驗雖然自己做的,但是從選題到實驗設計,再到最終文章的潤色和修改,穆正川叔叔出了非常大的力。’
‘另外,許秋都已經這麼強了,一作文章就有九篇,還都是AM、NC這麼高質量的文章,剛才和他一起過來的兩個同課題組的學姐會不會更加厲害?’
‘穆正川叔叔說我三篇一區的文章,按照往年的慣例,肯定是能穩拿國獎的,可現在這種情況,真的能穩拿嗎?’
‘叔叔肯定是不會騙我的,那問題出在哪里了呢……’
這時,高翔老師的聲音傳來︰「13號,你們哪位是13號。」
「我是。」穆雪舉了舉手,而後做了兩下深呼吸,將狀態調整了過來,看的出來,她的心理素質還是比較好的。
穆雪把筆記本電腦留給許秋照看,然後跟隨高翔進入401。
下一個就輪到許秋答辯,因此他沒有打開《焦耳》草稿文件繼續撰寫,而是看了下當前的時間,現在才一點出頭,國獎答辯比預定的時間快了不少。
教室里面除了他以外,還剩下一個人,是個男生,應該就是抽簽抽到15號的那位。
許秋瞅了對方兩眼,發現並不認識對方,于是便在心中默默說道;「Oh,lucky dog.(幸運的小家伙)。」
過了幾分鐘,穆雪從401房間出來。
許秋進入會場,打量了一番。
材二401房間是會議室的布局,有一個演講台,下面是一個長方形的桌子,類似材一301會議室,不過材二401的面積要小上許多,大約只有40多平米。
十多位老師正目光炯炯的看著許秋,高翔為各位老師簡單介紹了一下許秋的信息︰「許秋,直博生,一年級。」
包括魏興思、周數學在內的幾個材化老熟人,都沖著許秋點頭示意。
其他幾位老師,在听到高翔講出許秋名字的時候,也是眼前一亮。
他們有的人或許不認識許秋這個人,但現在基本都知道許秋的名字。
畢竟,許秋和韓嘉瑩在本科期間,發表了這麼多高質量的文章。
兩人「傳奇本科生」的名頭已經在材料系內部傳開了,成為了一段佳話。
尤其是許秋,單論學術成果,都已經能夠碾壓材料系一小半的老師了。
調試好設備後,許秋落落大方的開始答辯演講︰「各位老師大家好,我是許秋,材料物理與化學專業的直博生,一年級,我的學號是1x11030001,我的導師是魏興思,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有機太陽能電池……」
自我介紹完畢,許秋操作激光筆,「嘩」的一翻頁,封面文章、高被引文章標識、熱點文章標識就映入眾人眼簾。
「接下來,我將介紹這一年來,我的三篇代表作……」
「第一個工作,我們開發了一種高度結晶的聚合物給體材料,名為PCE11,這個工作被選為AM的封面文章,是當前高被引、熱點文章,實時被引用次數超過60次……」
「第二個工作,我們開發了一種3D-PDI分子,發表在《自然•通訊》上,打破了當時PDI領域的效率世界紀錄,並用TRPL等手段揭示了……」
「第三個工作,我們開發了一種ADA型非富勒烯受體ITIC,文章正式接受兩個月,同樣被選為AM的封面文章,也是當前高被引、熱點文章,實時被引用次數已經達到38次以上……」
台下,孫一凡的導師萬有聲和魏興思坐在一起。
他們兩人的關系還不錯,當初都是「青千」回國,不過萬有聲的科研能力比較強,是帶著幾篇《自然》大子刊回國的,現在已經評上了「長江」。
萬有聲看了看許秋,又看了看魏興思,低聲詢問道︰「你們組的這些工作?」
魏興思攤了攤手︰「主要的工作都是許秋自己完成的,我沒出多少力。」
「厲害啊,」萬有聲豎了一個大拇指,隨後感慨道︰「感覺你們組今年能拿三個國獎啊。」
魏興思神采奕奕︰「那必須的,而且說不定是四個國獎,等下碩士那一場,我還有一個學生呢。」
「老魏你這還真是不謙虛啊。」萬有聲笑著回應了一句,他這次是為組里一個博士生和一個碩士生過來的,本來以為組里兩個人拿國獎都十拿九穩。
但現在听了前面的報告,他感覺組里那個博士生不是那麼穩了,因為那個博士生只有兩篇Small,一篇JMCA和一篇AFM,按照學校的算法就是一篇一區,三篇二區,不一定能穩進前八。
此時,台上許秋已經介紹完他的****作,耗時兩分鐘左右,進入最後的成果展示頁面。
許秋在成果第一頁,也就是主要列舉他一作文章的頁面多停留了一會兒,然後切換到成果第二頁。
最後,他又把PPT切換回成果前一頁,說道︰「以上是我國獎答辯的主要內容,請各位老師提問。」
台下沒了聲音,眾人左右看看,都沒有人主動提問。
最終還是周數學出面︰「許秋同學,請談一談對于有機光太陽能領域的展望吧。」
許秋最近剛好在撰寫《焦耳》綜述,因此這個問題對他來說就是送分題,他侃侃而談道︰「我認為有機光伏領域將來要實現應用,亟待解決的問題包括……」
洋洋灑灑講了兩分鐘,直接把提問時間給消耗完了。
周數學點點頭,評價道︰「講的非常好……其他老師如果沒有問題的話,我們就請下一位同學吧。」
許秋也不知道周老師听沒听懂,反正自己是講的挺痛快的。
「謝謝各位老師。」許秋禮貌的鞠了一躬,隨後直接離開401,到隔壁402房間取了電腦包,返回材一216,等待結果的公布。
國獎的評選還是比較迅速的。
在下午碩士生答辯結束過後,參與評審的老師們現場討論,直接按照分數排名,給出公示名單。
除開裝備院博士、碩士各有一個名額,且不需要答辯外,材料系碩士一共七個國獎名額,田晴分數排第二,成功獲獎,博士一共八個國獎名額,許秋第一,吳菲菲第二,陳婉清第四,穆雪第八。
魏興思組里四人入選國獎答辯,四人均以高分成績獲得國獎!
許秋更是以直博生新生的身份,斬獲博士生第一名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