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二百零八章 一觸即發

二月下旬,冀州下起了雨。

瓢潑的雨點 里啪啦將整個大地覆蓋,明明還是大白天,天空卻是黑的,烏雲遮蔽了整個天空,偶爾一道閃電劃過,將大地照得如白晝。

淅淅瀝瀝的雨水向著地面傾灌,古人出色的排水系統讓城池並沒有被淹沒,水流沖刷之下,甘陵城內匯聚成了渾濁的黃色溪流,被淹死的老鼠尸體若隱若現,被排入到了溝渠當中,順著水溝一路被送到了護城河,流入了城外。

城外的糧草運輸徹底陷入了停頓,好在陳暮和沮授都有觀望天氣的能力,察覺到最近這一段日子天色不對,可能要下雨,所以早早地終止了糧草運輸,從前天開始,鄃縣那邊就已經不再向甘陵運糧。

但大雨帶來的後果就是糧草運輸終止之後,戰爭就再一次向後延期。而且這次延期,還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夠開戰,兩邊的對峙,基本上就差不多是在空耗糧草,毫無意義。

歷史上曹操喜歡在秋冬季節作戰,比如征討張繡的時候,就是在秋天麥熟之時,還上演過著名的割發代首。還有征討烏桓,就是在冬天陣斬蹋頓。

這是因為秋冬季節不像春夏時節那樣,容易下雨。一場大雨對于軍事行動的影響可以說非常致命,能直接導致作戰失敗。

不過倒也不是說春夏季節完全不能打仗,官渡之戰和夷陵之戰,都是春天發起的戰爭。

戰爭本身就不因為時間而發生轉移,一年四季,都有可能打仗。到了這個體量,天氣問題,自己受到影響,敵人同樣會受到影響。

如樊城之戰,不也是因為大雨而讓關羽攻下襄樊嗎?

在大雨的影響下,進攻期開始延緩。大概是從三月上旬,差不多過了十幾天,連綿的春雨才有了放緩的趨勢,等到天晴之後,糧草再次開始運輸,也最終于三月中旬差不多把三百萬石糧草全部運往了前線。

這是十四萬人為期半年的糧草,而且這還只是第一批,後續的第二批糧草大概在一個月後,由荀彧從高唐運往平原,再從平原送到鄃縣,而第三批,第四批,也已經從臨淄出發。

這種大規模戰爭消耗個千萬石糧草一點都不稀奇,官渡之戰的時候袁紹的總糧草數量不可估量,但一定在千萬石級別,因為他的軍隊數量非常多,戰兵十三萬,加上輔兵、民夫以及打造營地及器械的工匠,總計在二十萬以上,每日消耗的糧草數以萬石計。

從建安五年二月,袁紹正式從黎陽出發,一直到建安五年十月,火燒烏巢。這中間足足有八個月的時間,二十多萬人,八個月光消耗的糧草,就能達到六七百萬,因此在烏巢囤積的糧草在千萬石以上,這是必然的事情。

事實上現在青州軍才準備了三百萬石糧草還是因為陳暮認為不能把所有糧草全部集中在一起,應該分批次運送,且在多處構建糧草以達到狡兔三窟的目的。不然的話,按照劉備的意思,是打算把青州如今三千萬的糧草儲備,其中一半,也就是一千五百萬石全部運往前線集中存放。

這種想法過于危險,容易出現下一個火燒烏巢。所以陳暮堅決反對,如螞蟻搬家一般,把一千五百萬石糧草分為五批運輸,這樣即便是袁紹如有神助,也搞出個火燒烏巢,至少他們還有備用糧倉的存糧可以用,堅持到新的一批糧草能夠抵達。

雖然這個辦法由于要多次分批運輸,導致輔兵和民夫要多次來往于後方和前線,比較勞民傷財,費時費力。但既然陳暮如此堅決,劉備也沒有辦法,只能選擇同意了陳暮的方案,改成了分批運輸。

而在這段時間,陳暮和劉備也沒有閑著,一直在研究接下來的軍事行動和戰爭推演。這種動則二三十萬人規模的大型戰爭,如果不能面面俱到,細節方面處理干淨,就很容易被敵人找到破綻,從而一子錯,滿盤皆輸。

甘陵城府邸之中,劉備陳暮沮授荀攸田豐等人趴在桌案之上,研究著輿圖,這是各部隨軍的堪輿吏所繪,堪輿吏基本都出自于青州地質學院,一手測繪功夫是看家本領,將甘陵方圓五十公里內,從界橋到貝丘以及東武陽乃至于鄃縣周邊,都匯聚成了上百份地圖。

其中又有一張大地圖,上面標注了村莊、河流、森林、平原等等地貌,雖然受限于比例的問題,只能測繪出大概位置以及標注地形,但相比于以前漢朝那種粗狂的輿圖方式,已經好了百倍不止,至少能夠通過這些地圖,來進行軍事行動安排。

「大哥請看,袁紹軍如今囤積于界橋,他們的打算肯定是安營于清水以西,在河對岸以逸待勞,等我們進攻。那麼我們的駐扎地,就大概是在界橋以東,此地為臨西鄉,離界橋大概約五十余里。」

陳暮指著臨西一帶說道︰「甘陵離此地也是五十余里,如果我們把三分之一的糧草囤積于臨西,每日從臨西運往大營,就能保證我們兩個月的糧草消耗,另外三分之一的糧草,則囤積于甘陵,這樣就能防止敵人對臨西偷襲。」

劉備目光在地圖上梭巡,點點頭說道︰「這麼弄麻煩是麻煩了些,但確實很安全,狡兔三窟的道理,我也懂。那最後三分之一的糧草,四弟是打算安置在何處?」

「貝丘以及東武陽各放一些,再在東趙、下堡、尖冢等鄉構建糧倉。」

陳暮在臨西鄉周邊幾個鄉指點了一番︰「兵法有雲,用兵之道,就在于虛實之間。糧草是重中之重,一旦糧倉出了問題,則整個大軍滿盤皆輸。這些地方的糧倉只放少量糧草,或可引袁軍來偷襲,或可作為備用倉儲,行軍打仗嘛,謹慎一些總沒錯。」

曹操有七十二疑冢,陳暮也多做幾個假糧倉。這些糧倉也不是全部沒有糧草,只是放得不多,主要糧草集中還是在臨西以及甘陵,隨著第二批,第三批糧草陸陸續續運達,他們的存糧會越來越多,足夠支撐數年大戰。

多造幾座糧倉絕對不是壞事,袁紹的失敗就在于他把所有的糧草全部丟在烏巢。一把火燒個精光,連備用糧草都沒有,十幾萬袁軍,要麼原地投降,要麼四散逃跑,直接兵敗如山倒。

像陳暮這樣在方圓數十公里內多建造幾處糧倉的話,就絕對不會出現大軍因為缺糧而崩潰的問題,哪怕袁軍偷襲了一處糧倉,還有其它好幾處。

劉備听了連連點頭,信四弟的話總是沒錯的,現在的情況就是,大軍開始往外鋪,觸手要向界橋方向延伸出去。

沮授接著說道︰「還有營寨地址也得好好考慮,據我所知,界橋附近地勢平坦,但河岸有不少高矮低坡,我們就得考慮在河岸附近建造樓櫓,打造投石車和床弩,以掩護步兵攻橋,袁軍如果從下游廣川一帶渡河南下進攻我們側翼,很有可能因為地勢問題而看不到他們。」

「那周圍就得布置大量的警戒崗哨和暗樁堡壘。」

荀攸說道。

「還有南面的清淵方向,清淵縣還在袁軍手上,如果袁軍從魏橋過河,我們就得防止從清淵方向來的敵人。」

田豐沉吟道︰「我的意見是先取了清淵,再配合水軍南下館陶元城,將清河以東全部掌控在我們手中,再作勢要渡魏橋進攻斥丘,這樣也是順應了子歸的聲東擊西之計。」

「嗯。」

陳暮贊同道︰「這些地方確實應該要到我們手中,不然的話,袁軍可以隨時偷襲我們的側翼,不得不防。」

在戰略上藐視敵人,在戰術上卻得重視。

整個大會戰的戰略目標肯定是將袁軍徹底殲滅,但如何殲滅,就是一個難題。

官渡之戰當中,曹操親自帶五千人馬渡河,繞開袁軍主力,堂而皇之地出現在袁軍大後方,將烏巢燒了個干干淨淨,就是戰術和細節做得稀碎導致。

雖然這里面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有內鬼許攸,提供了袁軍的內部口令,讓曹操可以渡河當著無數崗哨守衛的面跑到烏巢去。谷

但不可否認的是,袁軍執行力和警惕性的低下以及軍隊效率的僵化也是袁紹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果袁軍口令每日一變,如果在明哨之外再布置一些暗哨,如果把官渡河周圍數十公里內的河邊布置一些探馬斥候,哪怕曹軍穿著袁軍的衣服,有袁軍的口令,從河對岸過來,總歸會引起懷疑。

所以說,戰爭規模越大,細節就更加重要,不容忽視。像田豐說的,如果劉備軍不把清河以東全部拿下,袁軍完全可能從它處過河,然後配合主力奇襲劉備軍側翼。

就好像打團一樣,敵人從龍坑後面繞道你的身後奇襲,一個大招就有可能將你的後排全部打碎,團戰自然就只有崩潰的道理。

陳暮沮授田豐荀攸四個人作為謀士團,幾乎事無巨細,將所有方面考慮齊全,制定了詳細的作戰方案。

一,勢力延伸與蔓延。

待糧草徹底齊全之後,大軍就開始向界橋方向移動。同時軍隊開始往外鋪設,北面的東武城,南面的清淵,這些都要把持在青州軍手上,等拿下二城池以後,再于界橋安營扎寨,準備與袁軍在界橋對峙。

二,對峙期。

這個階段依舊是上一階段的擴展,糧倉的構建,糧草開始往各個糧倉分散儲存,由一部人馬南下,配合水軍北上,取下魏橋東面的館陶、元城、魏縣等地,將清河以東徹底掌控在青州軍手里。

三,聲東擊西之計。

等到魏橋以東拿下之後,水軍佯攻魏橋,裝作青州軍主力從魏橋渡河的假象,讓袁紹分兵南下,達到削弱袁軍主力的目的。

四,決戰。

等到袁軍主力分出一部分人馬南下的時候,青州軍主力再猛攻界橋,與袁軍大決戰。

這就是謀士團制定的整個戰略戰術。

將所有的計劃完成之後,等到三月中旬,糧草全部運往前線,一切部署,就全都開始按照計劃執行。

最先動的自然是張遼部。

作為勇猛無匹的先鋒「萬勝軍」,張遼當仁不讓地承擔了先鋒主力團的資格。

等到命令下達之後,駐扎于臨西的張遼便正式開拔,前往界橋前線。

在他的身後約十多公里,則是劉備軍以及高順軍的主力。

同時在張遼的北面,還有張飛部騎兵策應。

張遼知道,在界橋以東,也有袁軍的一部分兵馬駐扎,他的任務,就是要把這部分袁軍擊潰,佔據橋東!

大軍正式開拔,在臨西鄉外圍曠野上游弋的袁軍斥候注意到這些情況,連忙回去報告。

這些日子,除了大雨那段時間以外,雙方的斥候探馬早就游弋在了外圍,兩邊光斥候之間的戰爭就已經不下二十次,各損傷上百人馬。

此時駐扎于界橋以東的高覽部得知張遼部開始往西移動的消息,頓時警惕起來,一聲令下之後,軍隊馬上行動。

正是三月春暖花開之時,氣溫逐漸上升,烈陽高懸,碧空當中萬里無雲,好一個朗朗晴天。

高覽營寨內成群結隊的士兵走出來,于一處高地上方列陣,居高臨下。

歷史上,公孫瓚就是在這里被鞠義打敗。

因為界橋以東的位置比較高,有一個高低反斜坡,導致公孫瓚殺到界橋的時候,處于一個往上沖鋒的態勢。

結果鞠義在坡後埋伏大量弓弩手,公孫瓚騎兵沖鋒,瞬間被弓弩手殺得片甲不留。

在高坡上居高臨下的優勢很明顯,可以利用弓弩擊敗敵人。

袁紹在界橋以東布置兵力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打算對劉備的前軍以迎頭痛擊,借助地形優勢先發制人,大勝一場來穩固軍心。

畢竟從前年開始,袁軍就一直處于不利狀態,噩耗頻傳,整個冀州上下,都是一片愁雲慘淡,袁紹需要一場大勝來告訴世人——我袁紹還沒有到那種任人欺凌的地步。

高覽的部隊大概有兩萬人左右,至于為什麼袁紹沒有將所有的軍隊布置在界橋以東,那自然是因為如果全軍都在這里,那就屬于背水一戰。

界橋是一座石頭橋,是清水最重要的連通橋梁。漢代的建橋工藝已經非常成熟,灞橋就是在春秋戰國時期的秦穆公時期建造,是全長300多米的多孔石拱橋,界橋雖然不如灞橋,但也相距不遠。

兩萬多人于界橋以東與青州軍前軍作戰,哪怕戰事不利,也可以順著界橋撤離。人多了,反而會擁擠導致崩潰。袁紹自然不會傻到孤注一擲,將全部家當壓在背水一戰上。

高覽大軍于界橋以東的高坡之上列陣,而此時,張遼軍已經出現在了遠處地平線上,遠望遠方,坡岸上方,密密麻麻,無數黑點佔據了坡地。

空氣中還彌漫著春天泥土的芬芳,雙方還離著數里的距離,卻仿佛在下一刻,就有鮮血的味道涌現。

大戰,一觸即發!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