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八十八章 戰略得失

平原國。

劉備從汝南千里迢迢,回到了平原。

大軍浩浩蕩蕩,風塵僕僕。

在與關羽分別之後,一路行來,晝夜趕路,最終是在半月之內,回了青州。

袁紹于九月晚秋派人南下,虛張聲勢,要介入汝南戰場。

當時劉備就率軍北上,與他的兵馬對峙。

雙方對峙兩個月,等到袁術被打得落花流水,緊接著袁紹忽然進攻公孫瓚,劉備得知消息,也是立即北上回來。

他那時是在兗州濟陰一帶,離著平原四百多公里,差不多是一千多漢里,能在半月趕回來,實屬不易。

此時此刻,他的身邊只有兩萬人,其中數千人,還是許褚帶來的莊丁。

劉備出平原時,帶了三萬人,與關羽兩萬人合兵,總計五萬。

現在回來,典韋領了一萬人,張飛領了五千。關羽的大軍也往洛陽而去,準備從西面進攻冀州。

因此實際上劉備回來,給青州增添的實力不多。

不過能回來就已經是件好事,現在前線兵力十分吃緊,有這兩萬人,能做的事情就更多了。

陳暮荀彧來到城外迎接。

就看到軍中最前面有大量士兵簇擁著麾蓋,麾蓋就是大將所乘戎車,設幢麾、張蓋。

官渡之戰時,顏良進攻白馬縣,就是坐著這種車子,領著大軍,大搖大擺地出現在張遼和關羽的面前。

然後關羽上去就給他砍了,于萬軍之中縱橫睥睨,連他的腦袋都剁了下來。

現在雖然劉備身邊沒什麼高手保護,但周圍也沒有什麼敵人,自然不可能發生這種事情。

劉備從車上下來,張遼高順牽招各自在後頭領軍,張飛典韋也在徐州正準備討伐呂布,身邊只有一個膀大腰圓的漢子和親衛軍。

「四弟!」

「大哥!」

「明公!」

「文若!」

三人會面,頓時歡喜。

算算日子,從劉備七月南下介入汝南戰場,兄弟二人也有接近小半年沒見了。

陳暮瞧見劉備身邊那年輕壯漢,見他威武不凡,好奇問道︰「大哥,此小將倒是頗為英武,是何人啊?」

劉備笑道︰「這是我路過譙縣時遇上的壯士,名叫許褚,仲康,來,這是我四弟陳暮,字子歸。」

許褚甕聲甕氣道︰「褚見過光祿大夫,早听說過光祿大夫大名,今日有幸相見。」

「哈哈哈。」

陳暮拍了拍許褚壯實的胸膛,哈哈大笑道︰「好,在軍中好好干,以後必有你用武之地。」

他沒想到劉備這一趟還有意外收獲,得了個年輕的小將許褚。

雖然不知道許褚現在能力怎麼樣,但人都是在戰場中成長起來的,只要不死,以後總歸是有機會成為名震天下的大將。

眾人說說笑笑回到城內,張遼高順牽招等人安置了士兵,也回到了太守府邸,將士們齊聚一堂,開始議事。

劉備高坐主位,許褚為護衛站在身邊,陳暮荀彧坐在左右下首,其次是張遼高順牽招等部將。

「明公,事情便是如此,臧霸于浮陽城中堅守,徐正雖然領軍掃蕩了清河國,但兵力太少,無法北上威脅到袁紹,現在臧霸怕是岌岌可危呀。」

荀彧將現在的情況說了一下,因為袁紹的忽然襲擊,再加上公孫瓚的主力部隊沒有在身邊,導致局勢對于他們來說很不好。

劉備臉色嚴肅起來,轉頭看向陳暮道︰「四弟,現在我們應當馬上開始進攻冀州了吧。」

「不行。」

陳暮搖搖頭︰「做事情要分清楚主次,大哥以為,現在主要目的是什麼?」

分清楚主次?

劉備想了想,說道︰「難道攻打袁紹,不少我們的主要目的嗎?」

「當然不是。」

陳暮笑道︰「我們的主要目的,是救援臧霸和公孫瓚,至于如何救援,取決于用什麼方法,而攻打袁紹,只是其中一個方法而已。」

「原來是這樣」

被偉人評價為分不清楚主次的劉備似懂非懂,隱隱已經有些明悟。

陳暮繼續道︰「軍情司最新來報,公孫瓚雖然成功北上,但卻被堵在了滹(hu)沱河,袁紹得知消息,肯定會放棄浮陽,立即北上,所以我們應該馬上行動起來。」

劉備立即道︰「如何行動?」

「大哥應該先這樣,然後再這樣,最後再那樣如此這般這般,定能逆轉乾坤。」

陳暮將之前制定的計劃合盤托出,已經有了一個周密的計謀,拯救大兵公孫瓚,以及圍除臧霸的浮陽之圍。

嚴格來上,有奧利給在,只要沒有投石車,浮陽城再多堅持十日,還是沒有問題。

因為城內的糧草供應,大概還能堅持十天左右。

但有了望遠鏡之後,袁紹軍營內部的一些情報很容易被偵查到,根據軍情司密報,袁紹已經在加緊制作投石車,不日就能投用到戰場上,到時候浮陽危在旦夕。

因此必須馬上派兵北上,營救臧霸。

至于公孫瓚那邊,則另有辦法。

听到陳暮的策略之後,劉備點點頭,沉吟道︰「好,就按四弟說的辦。」

當下,大軍在城外休整一日,就開始馬不停蹄地行動起來

章武。

此時,已經是公孫瓚北上的第八天。

浮陽離章武很近,約60余公里,算成漢里,應該是150漢里左右。

正常來說,大概是一支軍隊兩到三天的路程。

那為什麼公孫瓚會走那麼久呢?

一是因為他並非輕騎上路,而是大部隊加輜重,只能走大路,因此殺到章武城下,攻了一天城。

二是顏良的大部隊人馬根本不在城里,而是在章武城北面的滹沱河附近佔據了渡口。

滹沱河在後世已經消失,在原有河道上,清末時期重新修築成馬廠減河。

但是在漢朝,這條河卻極為重要。因為它的下游部分,是與漳水匯合在一起,形成了一條新的河流。

就跟曹操在官渡之戰時,沒有在黃河設伏,而是在官渡河設伏一樣。

顏良與審配根本不在章武城內駐守,而是佔據了滹沱河對岸的渡口。在河流北岸修築營寨,建造堡壘,將渡口堵住。

作為兩條漢時中等河流匯聚在一起的大河,渤海郡的這一段水流更大,河道更寬,渡口極少,泥沙淤積,地勢較緩,可謂是壁壘森嚴,易守難攻。

公孫瓚用了三天時間抵達章武,然後花了一天時間攻下章武城,休整一日,再北上七十余里,于第五日抵達滹沱河,結果被顏良堵在了滹沱河對岸,進退失據,難以北上。

相比于青州軍擁有大量船只,幽州軍的部隊組成,就完全是步兵加騎兵的組合,大軍浩浩蕩蕩兩萬多人,沒有渡口,根本不能過去。

渡口之所以能被稱為渡口,本身就有多方面原因。一是因為選它的位置,可謂是古人的智慧結晶。

大型河流,並非所有的地方都是湍急浩瀚,也有水流平緩,易于渡河之處。

因此選此地為渡口,方便來往船只安全行進。

二是渡口設施齊全。

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渡河的方式就已經很多。

有修橋的,有撐船的,有拉繩索的,也有像曹操那樣鐵鎖連船橫在江面當浮橋的。

船只來往,有齊全的設施,自然也就更加安全方便。

而沒有渡口想過橋實在太難。

不然官渡之戰的時候,為什麼袁紹一定要強行從官渡打過去呢?

繞道不行嗎?

就是因為官渡,是一個渡口的名字。

當時曹操是在鴻溝水,也就是楚河漢界那個鴻溝南岸的官渡結營防御。

鴻溝水只有官渡一個渡口,從別的地方幾乎不可能過去。

袁紹只能在官渡與曹操硬踫硬。

因此一個渡口的重要性,就不用多說。

顏良佔領章武之後,早就大量收集兩岸船只,集中焚毀,沒有給公孫瓚留下任何渡河工具。

如果公孫瓚選擇從其它地方渡河,那得看看他有沒有船只可以過河。

即便臨時打造木筏船只,可別的地方水流湍急,且公孫瓚軍中多有輜重和騎兵,稍微一個浪花,整個部隊就得被河水沖走。

因此公孫瓚之所以還留在這里,就是因為渡口有設備,有繩索溝通兩岸,可以結木筏過河,利用繩索拉拽。

但那樣的話,就會被顏良攻擊。

所以兩邊在河對岸僵持,公孫瓚不能渡河,已是騎虎難下。

顏良發現公孫瓚不知何時居然已經殺到了滹沱河時,立即派遣信使,繞了一個遠路,從河間南下趕往南皮。

因為他當時候還不知道南皮已經被攻破,因而信使抵達南皮時,袁紹就已經在浮陽。

等到信使又千里迢迢往浮陽趕,袁紹都已經是在攻城的第四日,抵達城下的第九天,公孫瓚北上被堵在滹沱河的第十一天,陳暮回青州的第七天。

「什麼?公孫瓚居然早就北上了?那城里的到底是何人?」

袁紹驚坐而起,他萬萬沒想到公孫瓚居然早就已經不在城里,而是已經跑到了二百多里外的滹沱河渡口,那樣的話,城里的人到底是何方神聖?

劉惠沉吟道︰「看來還是小看了青州軍,如果所料不差的話,這里的應該是高城的臧霸部,從海濱繞道而來。」

「那樣的話,他必定是舍棄了輜重,想來城池中的糧草已經不多了。」

許攸第一時間想到的是糧草。

從海濱繞道過來,不走大路,那車馬輜重肯定帶不了,糧草也必然不多。

「現在應該想的不是破城了,而是北上追擊公孫瓚了吧。」

袁紹的臉色陰沉,這一步的戰略計劃是將公孫瓚消滅在河北,如果讓他逃回幽州,那情況可就糟糕了。

「明公,公孫瓚要追,但城也要破。」

劉惠想了想說道︰「此時發石車已經準備得差不多,且敵人城內糧草也不濟,即便只用少量兵馬,也足以破城,雖然我們攻滅公孫瓚是第一目標,然而若能消滅臧霸,亦能削弱劉備實力。」

「嗯」

袁紹沉吟片刻,環顧眾人說道︰「不錯,公孫瓚要死,城也得破。傳令,讓鞠義收拾營寨,與我一同北上追擊公孫瓚,文丑留本部人馬在此,加上張郃,給我拿下浮陽。」

「唯!」

眾將士轟然應允,立即分頭行事。

對于袁紹來說,得知情報之後,他的第一目標肯定是公孫瓚,絕對不會再在臧霸身上浪費多余的時間。

原因很簡單,傻子都能想到,在大戰略上,消滅公孫瓚遠比消滅臧霸好得多。

公孫瓚以幽州牧、度遼將軍的名義佔據幽州,獲得幽州外圍烏桓,以及北面東部鮮卑大人部的擁戴,如果不計代價,大肆撒幣,可以拉起十萬騎兵的可怕實力。

這種實力,再加上劉備強悍的十多萬步卒集團,與袁紹火拼,最終的結果,必然是袁紹敗亡,數多勝少,絕不可能壓制得了二人合力。

唯有趁著這個機會,先處理掉公孫瓚,穩定後方局面,佔領幽州之後,再拉攏胡騎,壯大實力,才能迎戰劉玄德。

這又是一個戰術和戰略上的區別問題。

戰術上,如果繼續圍攻浮陽,城破之後,很大概率臧霸軍就要覆滅在此,袁紹與劉備的戰爭,取得了第一階段的勝利。

然後呢?

然後公孫瓚成功逃回幽州,率領大軍南下,與劉備南北夾擊。

到時候陷入窘迫的就是他袁紹。

在戰略上失敗到極點。

因此袁紹比任何人都想要公孫瓚的命。

他絕不會想要看到公孫瓚回到幽州,聯合烏丸鮮卑胡騎,再加上劉備一起進攻他。

如此一來,放棄浮陽,立即北上,趁著公孫瓚還未渡河,就勢在必行。

大軍開始行動,鞠義收拾營盤,作為先鋒,第二日就北上。

袁紹則慢一些,到第三日才出發,離開了浮陽。

文丑留了下來,他現在只有三萬多人,跟浮陽城內的臧霸軍相差不大。

不過連日戰斗,臧霸軍已經很疲憊,難以一鼓作氣突圍。

因此野外作戰,還是文丑軍更佔上風。

此時城頭上,臧霸眼睜睜地看著袁紹大軍離開,總算是舒了一口氣,對荀攸道︰「軍師,袁紹撤兵了。」

「嗯,必是北上追擊公孫瓚去了。」

荀攸也松了一口氣,他已經在考慮如果這兩天袁紹還不撤軍,他就得寫一封信送出城,然後「不小心」被袁紹軍截獲,將這件事情告訴給袁紹了。

「那我們現在該如何是好?準備突圍嗎?」

臧霸又問。

荀攸想了想,目光遠望南方,輕聲道︰「不急,明公,應該已經回來了」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