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八十四章 兵臨城下

滔天的大火依舊在熊熊燃燒,明火不斷地往上躥,一直將高覽的整個營寨焚為平地,才稍微黯淡了一些。

但冬末春初季節,地面依舊有大量枯葉,枯草。特別是周圍丘陵、小山頭,長了很多樹木,火焰順著地面的植物,開始向其它地方蔓延。

灰燼中殘留著熱浪余焰,空氣里彌漫著濃郁的糊味。浮陽的天空都是灰蒙蒙的,飄蕩著無數灰色的顆粒,籠罩了整片城池。

第二日清晨,焚燒植被形成的顆粒化為灰色的濃霧,在能見度極低的情況下,城北的城門大開,一支軍隊浩浩蕩蕩地出城北上,離開了這個是非之地。

高覽收攏殘卒三萬余人,退兵三十里外。這次大戰,他損失一萬多人,倒不是傷亡有多大,而是大火中失蹤了很多人馬,有不少人走散了,迷失在附近山林里,到現在還沒有歸隊。

當時的戰況就是高覽營寨佔據了浮陽去北皮城的官道上,雙方于中間的平原上大戰。臧霸部從西側突襲了他們的營寨,在擊潰馬延部之後,又立即攻打高覽本部,相當于和東面的公孫瓚一起兩面夾擊高覽。

兩面包夾芝士,身後是敵人援軍以及大火,前面是正面敵人。高覽部的士兵只能選擇往北逃或者往南逃,如此四散逃竄,加上天黑了營寨方向火勢又大,走散的被追殺的不知凡幾。

不過有一點還算幸運,那就是派出去的焦觸部由于來不及攻打城池,前軍就大敗了,因此建制保持得很完整,歸隊之後,成為了目前唯一能戰的部隊。

一場大敗之後,軍心渙散,正需要休整。高覽強行打起精神,命令士兵們拖著疲憊的身軀,重新開始修建新的營寨。

結果還未到傍晚,晌午時分,西南方的官道上,就緩緩而來一支隊伍,打著「鞠」字旗號。

按照路程來算,鞠義本應該傍晚才到浮陽。但高覽兵退三十里,一來一回,縮減了路程,使得鞠義剛好是在中午遇上了高覽。兩人踫面,得知情況之後,鞠義就原地先與高覽結營,然後再派人去北皮城通知文丑。

文丑得到消息,再派人去通知那邊才剛剛啟程不久的袁紹。差不多是在火燒高覽營寨後的第三日中午,袁紹在南皮城外知道了高覽被擊退的事情,雖然生氣,亦無可奈何,只能繼續趕路。

第三日文丑也到了浮陽,緊接著第四日袁紹領大軍親至。與高覽殘兵會合,總人數接近十萬。浩浩蕩蕩東進,抵達了浮陽城下,十萬大軍人山人海,無邊無沿。

袁紹剛到就開始修建營寨,鑄造堡壘,前幾日大火燒了一座山,將周圍的草木燒光之後,由于沒有了連續的山林,縣城周圍的農田成為了天然防火帶,農田里的雜草被燒光,地面一片荒蕪,火勢于是逐漸得到控制。

將大火撲滅之後,袁軍就立即從更遠的方向開始砍伐樹木,在城外已經荒蕪的平原上修建營寨,不同于之前的木質營寨,這次外圍開始用石頭壘砌,形成石制圍牆,將整個營寨圈起來。

然後又從城西北的小河挖槽取水,引入營內,再利用水和泥土,壘石涂泥,用火來烤制,修建寨牆,牆上有垛口,防御力比之先前高覽修建的營寨強出何止一倍。

同時又搭建高台,修築望樓、塔哨、制造攻城器械,營寨外圍挖上壕溝、陷阱,各營寨門口再擺上大量拒馬、鐵蒺藜、陷馬坑等等。

整個浮陽城外一夜之間像是變成了一片大型工地現場,到處都在挖掘、建造、施工,人來人往,分工明確。

此時此刻,城頭上依舊是掛著公孫的旗幟,旌旗招展,鑼鼓喧天。城樓附近,臧霸荀攸太史慈黃忠等人挑頭觀望,看著遠處城外的袁紹大軍忙得熱火朝天,一副長遠打算的模樣,幾人都是面面相覷。

「袁紹這是打算在這修建一座城池嗎?」

太史慈納悶不已。

荀攸沉吟道︰「他們是把我們當做公孫瓚了,勢必要把公孫瓚困死在此地。」

「看來要打一場硬仗了。」

黃老爺子今年已經四十七歲,按理來說,在漢代已經算是可以自稱老夫,但身子骨硬朗,體魄依舊強悍,目光看向遠處營寨,眼中一片火熱。

他的年紀大,但資歷和戰功都不高,在青州諸多將軍中,排位僅次于末席,比之年輕的太史慈和趙雲都低,自然不服氣。

因此他需要更多的戰功,更多的勝仗,來奠定自己的地位。

臧霸說道︰「我們還是不要和袁紹硬踫硬,我們的任務是拖延時間,不是要和袁紹決一死戰。他既然選擇要鑄造營寨,來圍困我們,那我們就等他修建好,至少也得十天半月,到時候我們就直接走。」

荀攸站在城樓上,臉色凝重地看著城外袁紹軍緊鑼密鼓的部署,搖搖頭道︰「袁紹還是不容小覷啊,恐怕我們想走也沒那麼容易。」

「不就是三座營寨嗎?圍三闕一,咱們以前不也經常這樣?」

臧霸不解問道。

相比于之前高覽的營寨,袁紹親至之後,不管是安營扎寨,還是人數兵馬,都比之先前要嚴謹和浩大數倍。

一座營寨于城西北角,輻射西門與北門。一座營寨于西南角,輻射西門與南門。

最後一座營寨于城西外,屬于正面進攻的一座營寨。

正所謂「圍師必闕」,三座營寨以犄角之勢,將南北西三門堵住,放開東門口子,形成了一個完美的攻城陣型。

圍三闕一在《孫子兵法》中是行兵打仗八大原則之一,極為重要。

除了要留給敵人余地,不能讓敵人抱著必死的決心玉石俱焚以外,最重要的,也是在配合《孫子兵法》中另外一條「十而圍之,五而攻之,倍而分之」的思想。

比如說,城內有三萬人,而你有十萬人。如果你四面包圍敵人,每面城門放二萬五千人,那麼在單面城門上,其實人數是少于敵人的。

古代一座城池不大,一般在數平方公里範圍,然而從一個城門支援到另外一個城門,總歸是需要一定的時間。

因此當你四面包圍敵人,每一面兵力要少于敵人的時候,反倒容易被逐個擊破。

所以古人行軍打仗,攻城略地的時候,一般會選擇一面城門作為主攻,集結大量兵力,來給敵人制造正面壓力。同時另外兩座城門為輔攻,牽制一部分敵人兵力。

最後再放開一座城門,也就是圍三闕一,但並不是真的不管不顧,而是在城外埋伏兵馬,等敵人從被放開的城門出逃時,再忽然殺出來。

這已經屬于非常常規的攻城方式,不僅是封建時期,歷朝歷代,包括我國近代的抗日戰爭,解放戰爭,都多有圍師必闕的打法,如長平之戰,麥城之戰,再到近代的三峰山之戰,魯西南戰役,都是如此。

雖然這種打法在野戰之中並不適用,比如劉邦在白登山就被圍的水泄不通,但在圍城作戰中,卻屬于常態,漢末曹操、唐初李世民、宋代岳飛、明代戚繼光等,都將這條法則奉為圭臬。

之所以說這麼多,是想表達此次袁紹進攻浮陽之時,所有的排兵布陣,以及安營扎寨的部署,都到了非常完美的地步。

哪怕在歷史上袁術屬于失敗者,但在成為天下第一諸侯之前,依舊保存著他的理智。此時親臨城下,集合麾下謀臣與自己的智慧,彰顯出了自己的實力。

事實上即便是官渡之戰,他的一切布置都沒有任何問題,屬于非常標準的軍事部署。若不是身邊有個高級二五仔許攸帶路,光去烏巢一路上沿途的所有哨卡與游騎,再加上前線各部守軍,就夠曹操喝一壺的。

不過圍三闕一,並不代表就沒有破解之法。因為他們可不止城內這三萬兵力,劉備已經在快馬加鞭趕回來,到時候青州軍主力加上洛陽大軍,一同攻打袁紹,必然可以解浮陽之圍。

然而荀攸卻沒有那麼樂觀,他指著北面與南面,說道︰「你再好好看看。」

眾人順著他指的方向看過去。

浮陽城屬于渤海南段的一座城池,地形地貌主要以平原為主,少量丘陵與河流。

戰國時期,此地屬于齊與燕的邊境地帶,雙方時常互相攻伐,導致此地人跡罕至,在後世的黃驊、海興一帶,數百里沒有人煙。

渤海灣一帶,離得最近的城池,就已經是浮陽,離海邊有一百多里地,中間沒有城池,只有一些漁村和鄉亭。

公孫瓚和劉備瓜分渤海之後,前線很多百姓都往更南或者更東的方向遷移,反倒使後世黃驊、海興一帶,慢慢有了一些人氣,有了一些村莊和田園。

而浮陽漸漸荒廢下來,周圍的田地,早已經無人打理,城北有一片小山丘陵,山下布滿了破敗的田舍,雜草叢生,林木森然。

城南也是如此,除了層巒疊嶂的樹木與竹林以外,就只剩下長滿蓬蒿的田土,和城外已經被舍棄的房屋。

城西就更不用多說,那是從北皮城過來的主要官道,道路兩旁原本也有大量的農田,一座小山包,以及一些林木。林木之前就被高覽砍伐一空,小山包也被燒得精光,田園上現在還鋪滿了草木灰。

因此袁紹抵達之後,再想修築營寨,就只能從城南和城北的森林里砍伐樹木。源源不斷的樹木被送入營地內,成為了營寨各種設施,周圍的樹木肉眼可見的速度在減少。

而剩下來的,就只有東面那片廣袤的原始叢林。也就是之前公孫瓚藏身于城東的那片區域,林木森然,即便數萬人馬藏進去,也如水滴流入大海。

荀攸繼續說道︰「袁紹故意圍南北西三城門,只留下東城門,就是因為三座城門外圍光禿禿一片,已無遮擋。而東城門外林深似海,草木旺盛,看似城外沒有兵馬,但只消在林中埋伏一軍,我們將會徹底陷入死境。」

「袁紹這是打定主意,一定要將我們覆滅于此呀。」

太史慈接過話茬。

臧霸想了想道︰「原來如此,我們出來時,只帶了二十日糧草,如果明公未能在二十日之內逼迫袁紹撤軍,恐怕我們就要全軍覆沒了。」

荀攸模了模下頜山羊須,眼中露出閃閃精光,微微一笑道︰「其實我們也不必如此慌張,袁紹部署確實精妙,且他的魏郡亦留有大軍,即便明公猛攻,短時間內,也確實有可能將我們圍殺,但我們依舊有絕對可以逃生之法。」

「逃生之法?」

臧霸忙問道︰「軍師是何妙計?」

荀攸目光望向北方,從容淡定地道︰「無妨,幾日之後,便自見分曉。」

他不說,眾人也就沒有繼續問。

青州軍接管了浮陽城,袁紹在城外緊鑼密鼓地開始修建各種防御工事。

既然選擇了用寨牆和石牆,工程量自然要比木柵欄高得多,北皮城成為了糧食中轉站,由張郃看管,沿途全是哨卡與游騎,民夫、輔兵來往絡繹不絕。

十萬大軍,除開每日防備的兵馬以外,大部分人都進入了作業狀態,曹操一夜鑄城,袁紹沒那個本事,花了足足四五日才修完。

不要以為這個速度很快,實際上算慢的。秦始皇征數十萬人,修幾千公里的長城,也只用了九年時間。

古代大多數木質營寨,一般一日左右就能建好。只需要在營地門口挖上壕溝,外圍用木質柵欄圈起來,再擺上拒馬鐵蒺藜等防御工事,就算是一個臨時營地。

袁紹鑄造的營寨比城寨規模低一點,比木寨規模高一點。外圍是牆寨,內部依舊是木質結構。以袁紹十萬大軍再加上數萬民夫輔兵的規模,即便是建一座城市,估計也就十天半個月的功夫。

營寨修好,三出營地內部又分為多個營盤,袁紹又命令大軍開始推土式作業,于城外一箭之地,開始挖掘土堆,建起壕溝,同時讓後勤工匠加緊制作攻城器械,準備來日大戰。

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防備公孫瓚的騎兵部隊。可謂是步步為營,穩扎穩打。到了開戰之日,公孫瓚的一切部署,都將成為泡影,已是甕中捉鱉矣。

可惜袁紹根本不知道,此時城內的兵馬早就已經不是公孫瓚,他的騎兵也早已經離開,沿途走時,所有痕跡都被遮掩。

城東樹林中還留有之前留下的很多新鮮馬糞,為的就是迷惑袁紹,讓他以為公孫瓚的騎兵依舊在附近。

雖然大批斥候探馬分散出去,到處尋找,但東部區域實在廣闊,數百公里範圍,如大海撈針。

因此袁紹采取謹慎手段,以大勢一步步壓進,為的就是穩操勝券。

數日之後。

一切部署皆已經完成,大戰之時,終于即將到來。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