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二十七章 廣年對(3)

「可若是張角短時間內難以平定呢?」

陳暮又問。

劉備不解道︰「師君兵鋒正盛,怎麼可能無法平定?」

「兵者,銳氣也。盧將軍連戰連勝,士氣正旺。張角要是聰明,就絕對不會和盧將軍硬踫硬,而是選擇堅守城池,挫敗官軍銳氣。」

陳暮說道︰「我曾經談上中下三策退敵,張角既沒有選擇上策反間計,也沒有選擇中策水淹計,那他必然會選擇下策守城。不過我料其短時間內也會吃敗仗,因為盧將軍派了騎兵斷其後路。」

廣平城其實就是廣平郡的治所,和巨鹿城是巨鹿郡的治所一樣,二者相當于兩個地方市的市區,卻離得很近。而且廣平城的城池也比普通縣要高一些,盧植沒那麼快攻進廣平。

陳暮雖然不清楚歷史上盧植是怎麼只用了兩三個月的時間就把廣平巨鹿曲周三地攻克,並且在六月的時候將張角圍困在廣宗縣,但他能結合實事進行分析。

第一,張角為什麼不逃回自己的巨鹿老家?

原因是因為盧植派騎兵偷家,斷掉了張角的後路,讓他沒辦法選擇撤退到自己的大本營里。

第二,張角為什麼會放棄廣平?

看輿圖就知道,廣平城和廣年縣一樣,都是建在洺水旁邊。

一個是在下游,一個是在上游。如果盧植大軍有船的話,就可以順水而下,直接開船進入廣平城里,幾乎沒有險可守。

如此一來,張角就只能退守曲周。

第三,萬一在撤軍曲周的路上,張角被盧植的騎兵和步兵夾攻呢?

那麼當然就只能繼續撤,撤到廣宗縣去。

這就最終演變成了歷史里的那一幕,張角率軍退守廣宗縣,據城死守。盧植率軍包圍廣宗縣城,並挖掘壕溝,制造攻城器械,準備攻城,然後就被左豐索賄。

歷史上只寥寥幾筆,宣揚盧植連戰連勝,張角被打得潰不成軍。最後是因為陰險小人左豐的原因,才導致攻打張角失敗。

卻遠遠不知道,現實當中盧植和張角進行過多少次交戰,用了多少計謀。

如果盧植不派騎兵抄張角老家,以張角在巨鹿的勢力,會那麼快就敗?

如果不是廣平地理位置不好,張角會不在廣平死守?

如果不是盧植追殺他撤退的部隊,張角又怎麼可能會退到幾百里外的廣宗去?

歷史書上沒有寫的一幕幕在陳暮面前徐徐展開,窺一斑,而見全豹。他猶如擁有了一雙天神般的眼眸,立于雲端之上,通過無數蛛絲馬跡,草蛇灰線,猜測到了那些沒有被寫進書的故事。

既然已經可以預料到接下來的事情發展,那陳暮自然就得順勢而為,幫助劉備做更多的規劃。

也許有人說,既然你已經預料到了張角的後果,那為什麼不干脆幫劉備截殺張角,幫助他立更大的功勞,撈到更大官職呢?

這個問題很簡單。

因為這是大勢,無法改變。

除非劉備軍的人馬不是三百精銳加兩千新兵,而是有最少三千騎兵加兩萬精銳士卒。

不然的話,靠他這點人想阻攔張角十多萬兵馬撤軍,猶如白日做夢。

而且盧植顯然也預料到了這一切,不然也不會派騎兵攔截。

但他的兵也還是太少了,三萬戰兵對抗十幾萬,能打贏就很不錯了,還想著擊殺敵方主將,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此事情會按照陳暮預想的方向發展,但他卻因為自己的力量太弱小而無法改變。

這就好像你是一個醫生,明知道有個病人得了癌癥會很快病死,但因為你也沒有治療癌癥的藥物,所以你無法拯救這個人是一個道理。

劉備听著不是很明白,問道︰「既然張角會敗,又怎麼短時間內不會敗。四弟,你到底想說什麼,我都被你搞糊涂了。」

陳暮遲疑片刻,還是說道︰「張角不敢和盧將軍正面打,必然會守住城池。這是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很容易發現變故。所以我想跟大哥說的是,等攻打完廣平之後,大哥應當向盧將軍請辭,往南去投皇甫義真將軍。」

這算是終于繞到主題了。

「砰!」

劉備拍案而起,勃然大怒,指著陳暮氣道︰「四弟,你怎麼可能說這種話。讓我在師君艱難之時離他而去,我劉備萬萬做不到!」

陳暮無奈。

繞了那麼多圈子,到這里的時候,終究是繞不開。

他就知道劉備會生氣。

歷史上劉備和盧植的關系,其實就只有劉備少年時和公孫瓚、劉德然、高誘等人在盧植門下當了一年多學生,關系不至于多親密。

但要考慮到,這是漢朝。

漢朝傳承儒家法統,以孝治天下,從西周姜子牙留下的《太公家教》當中就汲取了「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的說法。

荀子定下「天地君親師」,被董仲舒強化為「三綱五常」,成了漢朝儒生必須遵守的紀律。

因此在儒家學之中,老師是像父親一樣的存在,連皇帝都不能免俗。因為他如果想要當好這個皇帝,就首先得向天下人做好表率,表示自己是一個孝順的人,才能維護好形象。

像今年剛剛去世的司空張濟,在168年漢靈帝剛剛繼位的時候,被太尉楊賜介紹給漢靈帝當老師,從那以後,就一直受到漢靈帝的尊敬。以布衣之身,短短11年之內,就一路青雲直上,到了三公之一的司空位置。

而且他這個司空還不像漢靈帝朝別的官員那樣升遷頻繁,一待就是五年,從179年一直到184年今年去世,都沒有變動過。

在張濟死後,更是賜關內侯,再封其子張根為蔡陽鄉侯,榮寵不衰。

還有太尉楊賜,同樣也是帝師之一,這位跟張濟比起來,都可以算是天降猛男。

公然頂撞漢靈帝,痛斥漢靈帝賣官蠰爵,收斂私財,黃巾起義後,在朝堂上和漢靈帝爭辯,把漢靈帝氣得不行。

然而漢靈帝每次生他的氣時,就找借口罷了楊賜的官,但過後不久,又給他恢復,如果在他罷官之後,原來的官職被人頂替了,那就給他另外一個三公九卿的位置。

除了衛尉和宗正沒干過,這位仁兄幾乎在三公九卿上轉了個遍。

最嚴重的一次,是楊賜上書彈劾漢靈帝幾個寵臣,張讓趙忠樂松等人,漢靈帝十分生氣,于是就把蔡邕給流放了

蔡邕估計當時候就一頭問號。

要知道蔡邕那時是卷入了另外一場事情,被酷吏陽球誣陷。漢靈帝自己也知道他冤枉,還讓他上書陳述一下被陷害的經過,並沒有打算迫害他的意思。

結果剛好楊賜在這個時間點觸了漢靈帝霉頭,又想到蔡邕以前也經常直言勸諫。治不了師父,還治不了你蔡邕?

于是就找借口把蔡邕給流放到了朔方

楊賜雖然當時候也被罷了官,丟到太學去教了幾個月書,但同年12月,漢靈帝就親自去太學又把楊賜請出來,尊為國三老,繼續做九卿高官。

如此多「劣跡斑斑」,這要是換了其他官員,不是漢靈帝的老師,恐怕尸體都涼了。

從這里也能看出,古代特別是漢代儒學最正統的年代,學生與老師之間的關系,不僅僅是因為他教過你多久的書,也不是你們有多少感情,而純粹就是一旦有師徒名分,那你就必須要把他當父親一樣尊敬。

盧植在十年前教了劉備一年書,以現代人的眼光,恐怕早就把這個師父忘到了九霄雲外。可在當時人的眼里,你要是敢忘了自己的恩師,那就是不孝順,是品德敗壞之人。

不孝順的人犯的罪名,可比殺人罪嚴重得多,不僅要坐牢,還要被所有人歧視。

以後世的刑法來看,顯然難以理解,但在漢朝的確是這樣。

陳暮苦口婆心勸道︰「大哥,並非是在盧將軍危難時刻而去,而是我料定張角不敢和盧將軍正面打。必定據城而守,張角在巨鹿等地經營多年,城池內糧草眾多,攻城之戰絕非一朝一夕就能打完。如今皇甫義真將軍兵少將寡,戰事必然不順,正需要你的幫助。」

劉備生氣來得快去得也快,因為他知道自己能走到現在全憑四弟的謀略,所以不會對陳暮有什麼意見,但在這件事上,他十分固執己見,搖搖頭,心平氣和地說道︰「四弟,此事背離師道,必不能行,請勿復言了。」

「可大哥該明白,如果大哥能南下去潁川,則能幫助皇甫義真將軍破敵,又是大功一件。等平定了潁川黃巾賊,再回豫州,助盧將軍大破張角,數件功勞加于身,刺史之職可期矣。」

陳暮這個策略,又是一個打時間差的辦法。

在他的記憶中,盧植軍一開始順風順水,三萬大軍攻城拔寨,連破張角數座城池,打得張角潰不成軍。

但在廣宗卻被攔住,曠日持久達兩個月,到六月份左豐來索賄,都還沒有擊破張角。

而皇甫嵩那邊戰事一開始不順利,現在還被圍困在長社,要到五月份夏季來臨,火燒長社,才能夠擊敗波才部隊,完成在潁川的逆轉攻勢。

所以現在離開盧植,前往豫州的話,剛剛好趕上這場大戰。

皇甫嵩吃肉,劉備撈點湯喝,功勞不斷積攢,再加上陳暮藏了一筆私房錢準備買官,就是將來加官進爵的資本。

如果能跟著皇甫嵩擊破了豫州黃巾賊,差不多已經是七八月份,到時候盧植已經被撤換,董卓兵敗,就又能跟著皇甫嵩北上撈擊破張角三兄弟的功勞。

這幾乎是一條立功的完美康莊大道,時間線把握得極好。

因為冀州和豫州,其實就是後世的河南和河北,兩地並不遙遠,從邯鄲到許昌也不過300多公里距離,如今四月份從豫州出發,五月份就能到,時間剛剛好。

到時候有了南擊豫州黃巾,北破冀州黃巾這兩份大功,再加上向西園捐獻財產,以劉備的年紀,做千石相國或者兩千石太守不太可能,但撈個六百石刺史,沒準還真勉勉強強可以做到。

然而劉備依舊不肯,站起來道︰「好了,四弟。連日奔波,你已經疲倦,去休息吧。黃巾都尚未破,何談加官進爵之事,此事以後再議吧。」

陳暮就不說話了,沒辦法,很多時候就算你制定的策略是正確的,但這不符合古人的價值觀,人家自然也不會去做。

就好像曹操明明已經大勢在握,掌握了大半個北方,手下群臣紛紛向曹操勸進,但曹操依舊不願意廢獻帝自立,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這其實就是古人價值觀的一種體現。

因為曹操把自己定位為匡扶漢室的周文王,所以他哪怕人臣之位已到極點,依舊想要保留名聲。即便明知道自己死後曹丕會做什麼,只要自己生前沒有篡逆,那他仍然是大漢的忠臣,在對漢朝盡忠這件事上,沒有任何污點。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