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三百八十一章 姚啟聖論政

姚啟聖接過話道︰「最後殿下再集中復明軍的兵力,先解決江南的清軍,打破清軍兩線夾擊的現狀。北方清廷在沒有漕糧的支撐下,想要發動戰事,就還有對百姓不斷壓榨。如此一來,北方的百姓一定苦不堪言。相信用不了多久,北方就會硝煙四起。殿下那時候再乘勢北上,就能一舉光復大明。」

彭昌寶道︰「還是先說眼前的事吧。就我們布置在江北的這些軍隊,僅僅是這樣調整一下。真的能擋住清軍南下嗎?」姚啟聖道︰「這就要看復明軍自己的戰力了,其他人根本就不能幫助了。如果復明軍也像弘光朝廷時候的軍隊,清兵一到,大軍紛紛投降和逃跑,就是再好的計謀也沒有用。」

朱由棟道︰「對,自己沒有能力,任何人都幫不了。打鐵還得自身硬啊。」有姚啟聖給出了建議,朱由棟頓時覺得自己眼前敞亮不少。心里也放松了一些,至少自己能看清該怎麼去做了。

姚啟聖道︰「這是對軍隊的要求,我相信殿下能帶著復明軍打下如此大的地方,起軍隊的戰力,應該還是能信得過的。但是要想有爭霸天下的實力,可不只是軍隊稱雄。五胡亂華是的乞活軍,南朝的白跑軍,這些軍隊在歷史上都是赫赫有名的。」

姚啟聖說了這幾句,見朱由棟認真的看了過來。便接著道︰「但是他們的結果,卻十分惋惜。這就是因為他們只重軍隊,不重內政。殿下想要一統天下,光復大明。就還要有內政,而且其重視程度,還要高過軍隊。我之前听說過復明軍對地方的治理,應該說的很不理想。」

說到內政,朱由棟頓時臉上一紅。什麼叫很不理想,簡直就是一團糟。朱由棟根本就沒有管理過地方治理,最多只是讓復明軍強行打斷了士紳的壟斷。但是朱由棟卻沒有拿出有效的治理方法,也沒有認真的去治理過。

關于地方上所有的治理,都基本上都是各地留下的官吏自己治理。朱由棟連官員考核都還沒有去制定,更不要說是整頓吏治了。要不是長久的戰亂,讓地方上的宗族勢力,也如一盤散沙一般。恐怕朱由棟的後方早就起火了,根本就不可能讓復明軍坐大。

姚啟聖沒有點破朱由棟的尷尬,又道︰「朝廷既然成立了,就要加強地方治理。讓地方百姓盡快回復生產,才能為大軍提供輜重。如果再讓地方上混亂不堪,恐怕復明軍也不會長久。現在首要是對各地官府調整,明確地方各司衙門的組建。對那些碌碌無為的官吏,要直接剔除去。不能為朝廷效力,只顧著專營搜刮錢財的人,要立即處理,以儆效尤。」

也不等朱由棟打斷,姚啟聖繼續濤濤不絕的道︰「之前殿下在江南,為了鏟除士紳在地方上的橫行霸道。雖然出手處決的江南的士紳,但是卻沒有將地方納入有效的治理,更沒有為江南讀書人造就一條出路。我相信,殿下想打擊的是那些侵吞朝廷田地,獨霸一方的土豪劣紳。並不是要徹底斷了讀書人的科舉之路,所以要盡快的讓朝廷重開科舉。」

朱由棟道︰「這些事情,我都已經讓禮部的人在做了。這時候相信公文已經發出去了,相信要不了多久,天下學子就能得到消息。」姚啟聖道︰「殿下的

公文不能只在大明的地方張貼,滿清的地方也要張貼,讓天下人都知道大明已經光復南都。正在重開科舉,廣納天下士人,希望天下讀書人為朝廷效力。」

彭昌寶癟了癟嘴道︰「光現在江南的讀書人,已經讓朝廷頭疼了。還要去招納全天下的讀書人,那不用是讓朝廷更加混亂嗎?」姚啟聖道︰「錯了,讀書人沒有讓朝廷頭疼,頭疼的人是殿下,殿下不知道該如何安置這些讀書人。」

姚啟聖一語道破了朱由棟的困境,然後道︰「讀書人里面是有些敗類,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如此。他們大多是隨波逐流罷了,就好像你們不能讓所有的人,都去抗清一樣。既然殿下能接受那些並沒有抗清的人,為什麼不能接受那些,不能為朝廷效力的讀書人呢?」

姚啟聖想了一下,又道︰「當初太祖皇帝,是何等的雄才偉略。憑一己之力,掃蕩群雄,一統天下。可就是這樣一些千古雄主,依然為了收天下士子之心,不得不開科舉。後來甚至獨創開了南北幫,就是為了證明大明不是半壁江山。可是殿下現在的做法,雖然在復明軍勢力之內沒有人敢反對。但是這樣的事情,要是被傳了出去,天下士紳是不是就認為大明再不需要讀書人?那樣一來,恐怕殿下最多也就只能得到半壁江山。」

彭昌寶道︰「就算不要他們又能怎麼樣?誰說我們就只能打下半壁江山了?殿下已經讓復明軍光復的地方,按照我們自己需要,教導學子。等到這些人學好了學問,自然就能為朝廷效力了。那些只知道專營的人,怎麼復明軍不稀罕他們。」

姚啟聖看了朱由棟一眼,道︰「如果殿下你也這樣想,那復明軍根本就不可能光復大明。雖然殿下現在已經開始按照自己的想法,在培養讀書人。我也相信殿下能做到,但是他們要多少年才能為大明效力呢?殿下怎麼就能認為這些人,將來不會成為專營的人?何況那些顛覆王朝的人,很多都是專營的人。殿下決定要與這些人為敵,復明軍能堅持到自己培養的人出來效力嗎?」

對于姚啟聖突然提出的一系列問題,朱由棟自己都沒有信心來回答。自己能培養的是這些人的忠君愛國,還有民族大義。就算是洗腦式的培養,也不能保證所有人都效忠大明,何況是讓他們不要專營,不去計較自己家里的東西。這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就算是教學水平高超的後世都不可能。

所有人都會計較,自己口袋里的那幾兩銀子。何況是現在這樣一個文化水平落後,基本都是文盲的年代。正要靠幾年的洗腦,就讓他們完全拋棄家庭,拋棄家族。這怎麼可能?正要是那樣的人,恐怕也會成為瘋了。

對于姚啟聖的問題,朱由棟沒有回答。姚啟聖見狀也沒有追問,然後舉例道︰「殿下可知,迫使李淵起兵的裴寂,陳橋兵變的趙匡胤將領。代漢的曹家眾臣,哪一個不是因為追尋富貴才冒險的?這些人都是專營之輩,但是他們依然為這些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所以殿下不該將這些人排斥于朝廷之外,反而要讓這些進入朝廷,才能為大明貢獻良策。」

朱由棟道︰「這些事情,我當然知道,只是在當時畢竟戰事

太緊,我也沒有精力來做這些事情,一直就耽誤了。如今好了,朝廷能進入正軌,才有時間來安排這些人為朝廷效力。」朱由棟不好說自己覺得斗不過他們,才將他們杜絕朝廷之外的。

姚啟聖道︰「還有,復明軍很少有招降,和策反清軍將領和官員。這些人也可以為大明造勢,同樣能為大明立功勛的。」彭昌寶道︰「招降他們干什麼?今天他能因為我們的招降,背叛我們。在將來的一天,也能因為清軍的招降,去投降滿清。」

姚啟聖道︰「對,是有這個可能。這些官員,甚至連最基本的忠誠都沒有。但是他們的歸降,是不是也能讓世人看到,大明光復有望?總好過天下人都看到是大明的臣子,在不斷地投降滿清。如果是那樣,天下人還有來光復大明嗎?」

這又是一個之前沒有想到的問題。姚啟聖接著道︰「大家都來歸附大明,才會讓世間的人,看到大明光復的希望。讓更多的人來為大明效力,才能有真正的人才來歸附朝廷。」

姚啟聖看了朱由棟一眼,道︰「何況那些反正的人,也不一定就不是真心歸降的。遠的有南宋之張世杰,他可是蒙古將領歸降的。近的有李成棟,金聲恆,王得仁,這些人都是投降了滿清的人,可是他們又為大明戰死了。不管他們是什麼原因,也不管是什麼目的。他們幫助大明抗清了,這就是一個好的征兆。」

姚啟聖見朱由棟听了自己的話,正在思考。便乘機勸道︰「而且只要殿下同意招降,也就能給那些本來對滿清不滿,或者是搖擺不定的官員。提供一個能投降大明的途徑,雖然說現在不會有人來立即歸正。但是一旦清廷有變,或者是大明能有戰勝大清的苗頭時。他們就會紛紛來歸,大明就能迅速光復失地,也能少損失一些將士。」

朱由棟听了半天,也覺得姚啟聖說的有理。道︰「對,而且滿漢本來沖突就不斷。這樣大清就更加不信任這些漢官,滿清也就再不能團結一心。先生妙計啊,正是一石二鳥之計。好,太好了。大明有先生相助,光復之期不遠了。」

說完,朱由棟便站了起來,道︰「朝廷組建的時候,吏部尚書的職位,一直都是掛名給臨國公李來亨。但是臨國公一直領兵在外,不能為朝廷主持吏部的事宜。如今先生才能出眾,就請先生來主持吏部,主管一切吏治考核,官員升遷。當然,先生剛來,就先領吏部侍郎」

自己一個新人,剛來就能領朝廷六部侍郎,而且是吏部。名義上雖然是禮部為六部之首,但是實際上吏部才是真正的六部之首。對于這個安排,姚啟聖當然十分滿意。如果他去投靠清廷,估計也就混個五品知府,就已經了不得了。而且還是要靠關系,否則就是七品縣令都不不要想。而現在一來大明,朱由棟就給了個正三品的侍郎,這確實有些出乎姚啟聖的意料。

姚啟聖當即起身道︰「殿下放心,臣一定不負殿下所望,盡快將朝廷吏治整頓好。」姚啟聖並沒有說空話,他之前就在滿清當過知縣,對官場上的勾當是十分明白。後來由于當地禁海,百姓困苦。于是他私自開海,讓百姓下海去捕魚,才被清廷給撤職的。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