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沒辦法,麻生只有自己干了,指望這些豬一樣的隊友,要把他氣死!

不過看起來對面的支那軍隊並不多。為了這一仗,日軍司令部可是做了精心計劃的︰

用第1師團作誘餌後在漢城頂住人民軍第3 軍的前進方向,用第3、4兩個師團作包抄並截斷其後路。重中之重是拿下臨津江,然後用後續源源不斷的援軍徹底消滅第3軍,並從臨津江的谷地突入朝鮮北部,把多天來丟失的地盤拿回來。

到目前為止一切順利。根據估計,第3軍兩個師已經被圍,連同駐守臨津江的部分兵力,這路上負責攔截的中國軍隊不會太多。想到此,他很想憤怒地連沖中村君的方向豎了幾個中指,如果他知道這個含義的話。

日本兵的戰術要求還存留在一戰時期,甚至更早,要追溯到日俄戰爭里的密集沖鋒陣勢。他一聲令下,幾百名日軍端起步槍就向前猛攻。對日本軍隊而言,單兵素養很高,加上渾不畏死的沖勁,是一股奪人的力量。人民軍散開的陣地上,密密麻麻地都是人。

劉延吉指揮炮兵已經準備就序,看著遠遠螞蟻一樣的人群,心里一陣鄙視。

有幸在武漢軍校進修了一年,又在後來成立的炮兵學院里接受過系統的培訓,他已經能夠接受少帥親自編撰的教材關于未來戰爭的描述了。沒有炮火壓制的步兵沖鋒就是送死,即使勝利也將是慘勝,日俄戰爭就是一個反面案例。

二十多年了,日本沒有一點進步!他對這場戰斗充滿信心。「即使死,也要拖得他們在這里!」他下令︰「先打兩發炮彈試試。」

瞄準,試射。兩聲巨響,陣地前沿如天女散花般倒下幾十具日軍的尸首。太密集的陣營,不用特別瞄準,一發一個準。通過望遠鏡,李洪亮看到這景象,他抬起拇指遠遠地點了一個贊。

日軍被措不及防打了兩炮,盡管傷亡慘重,卻根本沒有停下他們的腳步。隊友的慘叫,卻激起他們的斗志,這種時候,只有快跑快進進入近戰,才能最大限度地推進與大炮的射程。他們像狼一樣「嗷嗷」叫著,沖上高山,用我們的尸骸填滿溝壑。

「…走向大海,讓我們的浮尸漂滿洋面——記住,這支陸軍絕對藐視死亡…」

雄壯的歌聲響起,感染著每一個殊死的官兵。當年,就是唱著這首歌,他們作鮮血和死亡打敗了俄國大熊,從而使日本一躍成為亞洲強國。現在,他們仍然有渾不畏死的精神,有激昂到雲霄的士氣,勝利一定會屬于他們。

從上到下,日本官兵都這樣認為。盡管前面有四個師團的覆滅,哦不,三個半!

劉延吉也很贊揚日本的這種精神——如果不這樣,怎能體現出人民軍的英姿?如此的好靶子,是做夢也求不到的。他命令各個炮兵連︰「節約著打,我們把這股敵人重創後交給步兵吧,留點炮彈準備後面的大戰!」

人民軍炮兵一門炮的炮彈基數為50發,炮兵七團主力撤退時把所有的炮彈都留下來了,整個陣地堆滿了彈藥。劉延吉還是覺得能夠最大限度殺傷日軍為最佳,是以要求各炮以炮擊成團日軍為主。

盡管這樣,區區幾百人,還是整整承受了五十多發炮彈。前線的士兵靜靜地看著日軍在彈片中跳舞,只是對個別漏網之魚進行補充射擊,這仗打得很是輕松。

麻生是個典型的日本軍官,教條而又嗜血。他根本無視幾百條人命就這樣沒了,也絲毫沒有考慮改變戰術的想法。他深信通過一撥又一撥浪潮式的沖鋒,遲早會撕開對方的防線。只要有所突破,之前的一切犧牲都是值得的。因此,他又一次命令兩個中隊的步兵開展自殺式沖鋒。

為了加強火力,攻擊大隊的重機槍中隊也到位了。只是沖鋒之時,重機槍行走不便,只能作為攻擊前火力準備。

即使是這樣,人民軍也開始有傷亡了。因為防御陣地倉促而就,炮兵又沒有步兵裝備的工兵鎬,只能借助于突出的障礙物或藏在土堆後。日軍的重機槍打在干燥的土地上,彈起陣陣塵土。

火炮開始延伸射擊,一發炮彈命中日軍的機槍陣地,除了現場一片血肉模糊外,一挺機槍還被炸飛,槍管甩出十幾米遠。因為日軍人力得到增強,所以炮火也相對密集起來。

日軍一個聯隊三個大隊,每個大隊四個中隊和一個重機槍中隊。在開戰不到10分鐘里,一個大隊被打殘了,這讓麻生既驚且懼。

之前精銳的第2、第6師團被成建制消滅,國內一片喧嘩聲,甚至有人不顧帝國軍官的體面指責起已經為國殉難的師團長赤井、福田等,根本不相信支那軍隊有這麼強大的火力,而認為是他們指揮不利。

麻生自己也覺得不可思議,印象中支那人剪辮子不過十幾年的功夫,就是剪了辮子後仍然要向日本卑躬屈膝,東北、華北甚至華東地方都是日本人的勢力範圍,無論誰在台上,都要看著日本人的臉色。怎麼才眨眼的功夫,支那人已經成了大象?

他忘了拿破侖對中國的點評,忘了中國曾有的燦爛的文明和不屈的斗志,甚至忽略了張漢卿穿越以來對中國的改變,沒看到人民黨建設中國、中國軍隊的成就。

這不怪麻生,他嚴格意義上講只是一個中級軍官,他的活動範圍僅限于營房,還沒有足夠條件來擴充他的視野,他還活在上個世紀。

其實就連日本軍政高層也沒有料想到奉系的發展如此之快。也不能怪他們,張漢卿的崛起之路在中國月復心,避開了日本人盤踞的華北和東北。等到直奉大戰一結束,連成一片的西北、華中、華南、華北、東北一下子就超出了他們的預料。

張漢卿用緩兵之計取得了英美對于新民國的認可,勢單力孤的日本只能接受事實。由于其國內經濟下滑、關東又發生大地震,而同期的中國一派欣欣向榮之色,一進一退,天平已經倒向中國一方。

然後又「幸運」地踫到了對日本軍國主義擴張有約束力的政|黨政治時期,給中國各派勢力的磨合足夠的時間。

在難得和平的時間里,張漢卿最大程度地控制了國家的政權,並按照他的想法奠定了行政組織辦法和軍事力量向人民黨控制的方向集中。就是在各派力量在國會里興風作浪時,軍隊的建設都沒有受到影響。

得益于經濟及工業力量的顯著提升,人民軍能夠在很短的時間里越過日本陸軍三流水平的裝備和明顯人數不足的弱點,讓日本高層大感頭疼。

人民軍已經有36個軍,每個軍都是不下于兩個日軍的師團力量。如果日本要追趕,勢必要把宇桓裁軍的成果——陸軍只保留十七個師團——拋棄,而其國內的經濟能力實在無法承擔。不像中國,日本海軍力量可是向強大的英美看齊的,有限的軍費,海軍是大頭。

無論是決策者、各級軍官、普通民眾,都不能接受大日本帝國和昔日的東亞病夫支那並肩,所以無論如何,日本不會像中國那樣和平時期武裝這麼多數量的陸軍——又沒有發生戰爭!

但是中國有幅源廣闊的領土,建立一支兩百萬人的常備軍是必要的。在國家領土仍有部分被淪陷的情況下、在幾十年來遭受欺凌的歷史里,無兵備則國無存,有能力建設一支強大的陸軍,張漢卿是絕不會放棄的。

或者說,從穿越那天起,張漢卿就在為建設一個有著強大國防的新中國而努力。

幸好這個世界現在還沒有完成機械化,不然中國要想在短期內迎頭趕上需要更長的時間。在各國對于新式武器以及未來戰爭的形式都懵懵懂懂時,張漢卿果斷地用工業積累的果實造了大量的炮,一下子就把和日本在陸軍上的差距補了回來!

麻生的慨嘆,還停留在中國軍隊炮火的凶猛上,他看不見的東西還有很多。有了底氣,中國軍人的腰桿子也硬起來,李洪亮和劉延吉這兩位炮兵團長就是榜樣。盡管有狹路相逢的因素在,敢于用生命抵抗以為友軍提供勝利保障是內因。

日軍突破外圍,進入三公里內。

盡管火力凶猛,盡管日軍傷亡慘重,在丟下一千余具尸體後,日軍仍然前進了一小步。

靠五百多只槍要守衛正面達三公里之多的戰線,純粹是抱著決死的打算。被迫與沖過「火線」的日軍交戰後,炮兵人員近戰不力的缺點暴露無疑。他們平時就缺少這方面的訓練,又都是短距、輕武器,若不是各炮位不要命的一陣急射,被日軍一股突破是再正常不過的了。

即使這樣,還是有幾十人犧牲,他們都是在與日軍近戰中被對方的遠射所擊中。往往要消滅一個「漏網」的日軍,都要付出兩三條生命的代價。

死不可怕,身後臨津江陣地有沒有鞏固才是最重要的。炮兵團的汽車已經跑得遠了,如果後方的兩個步兵團像這樣的步炮聯合,兼有地利之便,一時半刻是守得住了。師部的電台都在後方,完全可以通知負責朝鮮西海岸的29軍趕赴臨津江馳援。

能爭取一刻是一刻吧!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