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849章 調兵遣將

因為日據大連、旅順控制著渤海灣的出入口,南滿鐵路洞穿東北月復心,使得中國目前工業最發達的城市沈陽和絕大部分重工業基地天津、青島和重要港口葫蘆島、秦皇島、營口,以及首都北京時刻處在日本人的海陸空軍威脅之下。

雖然渤海艦隊比正史上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要被動地防護著環渤海以及北方眾多的港口,顯得力不從心,何況日本的海軍比中國強了不止一個檔次。

日本人在關東州的軍事存在和在華大陸的間諜機構,嚴重威脅著國家的生存,像扎在中國脖子邊的刺。經歷了再一次的暗殺之後的張作霖政|府對日本的憎恨達到極點,在政治、軍事、經濟有了長遠進步的現在,是該清除這一毒瘤的時候了。

5年前,以奉系為主要力量的東北自治政|府就在東北建立了新的交通委員會,營建了自己的鐵路系統——第二條京哈線和電信系統,發展葫蘆島港以對抗日本治下的大連港。

現在,政|府則強硬地拒絕延長日本的租借地,禁止當地群眾為日本人工作,以制止日本人在東北的礦山開采和森林采伐。

在此一政策下,曾經連接長春和大連重要工業區的日據南滿鐵路運力降到1922年不到一半的水平,連續3年處在虧損的境地;

在東北,人民政|府控制下的工礦企業禁止日系人員參與合作,導致東北有大量日籍朝鮮人失業;

在上海,華資企業在中|央的資助下利用中國的本土資源優勢,將日本人長期壟斷的紡織工業擠出上海灘,中國紡織工業如雨後春筍般在各地冒了出來,取代日本成為世界頭號出口國;

在山東(特別是青島),因為日本政|府的失勢,大量的日籍朝鮮人移民東北,加劇了南滿株式會社的危機。

正是這一局勢,使日本人把南滿株式會社的危機看作是中國人排日的結果。

在1928年初,已經圓滿完成第三個三年經濟計劃的中國,在張漢卿長期運籌下,在東北的力量已經對日具有壓倒性的優勢。裴其勛指揮的沈陽軍區6個軍,在東、西、北三個方向對日本關東軍形成鉗擊之勢。

由于繞開沈陽、長春等中日共據的鐵路線的(北)京佳(木斯)線的開通,使得關內各部隊進行戰略性的轉移和支持成為可能,可以說,無論是進行一場快速作戰還是持久戰,東北人民軍佔有兵力投放和後勤補給上的優點。

韓麟春大幅度調整了東北軍的部署︰

以第20軍主力據營口,戰時則可將南滿鐵路與關東州攔腰截成兩段,並可預防日軍在遼東灣的登陸;

以第14軍扼守丹東之鴨綠江西側,戰時阻擋日軍朝鮮軍從新義州的增援,並被授權在戰斗危急時刻炸毀丹東鴨綠江大橋,使朝鮮軍不能接應,對關東軍形成關門打狗之勢;

第30軍則為守備隊,負責從圖門江口琿春到白山、通化一線的中朝邊境——這一帶溝渠縱橫,大規模作戰不太可能,但要防止日軍可能的在琿春等邊境地帶的牽制活動,並可能的給予日軍朝鮮軍以反制;

精銳第29軍則鎮守沈陽、撫順、鐵嶺等地,作為總機動部隊。

按照張漢卿的命令,「北大荒建設兵團」也奉命組建了兩個軍,各轄3個步兵師,作為戰略上的總預備隊。

人民軍空軍也整裝待發,先期進駐本溪2個轟炸機中隊。一支新組建的125MM重型榴|彈炮團也奉命開撥,劃歸到沈陽軍區建制下。

面對中國政|府近似咄咄逼人的態勢,日本明顯地加強了關東軍的力量。被喻為蝗軍後起之秀的村風長太郎中將在8月26日替代武藤信義大將為新任關東軍司令官,精銳的第2師團也在一個月前更換主將,師團長為日本陸軍大學第9期畢業的赤井春海中將。

為彌補關東軍陸軍在數量上的劣勢,海軍第17驅逐艦分隊和2個水上飛機中隊進駐旅順港。第17驅逐艦分隊擁有「浦風號」、「磯風號」、「谷風號」、「濱風號」等4艘驅逐艦,旗艦為「由良號」輕巡洋艦。這是中朝地區特別是渤海灣最大的海軍力量,對中國的心藏地帶有著最直接的威脅。

日本朝鮮軍也調集了一個旅團部署在中朝邊境的鴨綠江東側丹東大橋畔,以備突發事件。

丹東鴨綠江大橋位于遼寧省丹東市區內,大橋其實有兩座,相隔不足百米。第一座橋于1909年5月動工,1911年10月竣工,由當時的日本朝鮮總督府鐵道局所建,始為鐵路橋。當是時,第一座大橋是鴨綠江上唯一的中朝通道橋梁,是日軍侵略中國的陸上交通便捷要道。

早在奉系與日人產生齷齪的1922年,張氏父子就商定,一旦中日兵變,則處于弱勢的奉軍在開戰之初即不惜一切代價炸毀這座橋,以在短期內形成對關東軍壓倒性的優勢。

不過局勢發展到現在,張漢卿卻不想輕易炸壞它了︰一是攻守之勢逆轉,日本搶先發動進攻的可能性在下降;另一方面,如果戰爭爆發,將是一場持久的消耗戰。

全殲關東軍、在中朝邊境形成隔江相望之態容易,但是不免要舍棄人民軍陸軍的優勢而陷入一場以中國有限海軍應對相對強大的日本海軍的狀態,則極大地影響中國的對外貿易,對中國的經濟發展不利。

而如果以控制這座橋為條件,獲勝後的人民軍陸軍繼續在朝鮮向南進攻對日軍形成壓力,這樣,或可在其它地方減少壓力。畢竟,朝鮮丟失為日本不可承受之重,它關乎其戰略安全、國民榮譽、國家地位象征。

日本如果在這里失勢,必然要繼續派兵,這樣,中日或經過幾番大的戰爭,繼爾達成類似後世朝鮮戰爭結束後在三八線停線的協議。這樣做,一是發揮了人民軍陸軍強大的優勢;二是是否停戰、中日戰爭打到何種規模不單單是日本人說了算,戰略上不落後手。

雙方劍拔弩張,相繼陳兵前線。此時的中國和日本,都沒有做好全面開戰的準備。日本尚未形成全面的戰爭動員,中國也還在為恢復昔日的經濟大國的元氣而進行著全面的經濟建設。

雖然日本對于侵華已經進行了數十年,可是張漢卿卻以超前半個世紀的眼光以有心算無心,歷史的天平會向中方傾斜嗎?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