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548章 孫大炮遇上了真大炮

南方事了,張漢卿北上。

本該到來的直奉大戰遲遲未能開打,會不會是因為自己一連串的攪和,導致歷史的車輪一點點偏移,從量變產生質變,從而為中國永消了此一禍患?若如此,則中國幸甚!

不過未雨綢繆,還是先把人民軍搞好是要緊。自己強大才是正經,何況未來也不把打敗直系做為首要目的,畢竟在歷史上最壞的情況還是把它打敗了,他現在已經把目光轉向了統一全國和與列強叫板。

人民軍擴充太快,導致參謀工作、政訓機制、後勤保障都跟不上需求,特別是缺少一大批有軍事經驗和才能的中下級軍官是硬傷。

德國為什麼軍事上強大?是因為他們有著世界一流的參謀團,英國為什麼稱雄海上百年?因為他們有全球頂級的軍官團。良好的制度使得他們國家的軍事人才的出現層出不窮,中國暫時還不能跟他們媲美,只有走創建軍校的中規中矩之路了。

對于武漢軍校,張漢卿是下了血本的︰人民軍缺少軍政干部不假,但他還是從各部調出上百個校級、400多位尉級軍官組成第一期學員。越是人力緊張,越要創造條件,不然在不久後的將來人民軍實現大擴張,人才的需求會更是瓶頸。

連奉軍一共才23個師,保衛國家是遠遠不夠的。二戰前後列強每個國家都是輒以數百萬兵員、幾百個師,也不過十幾年後的事情,那個時候這些經過正規訓練的初等軍官大都已經們列軍師長了吧?可不能臨時抱佛腳。

東北講武堂倒是風風火火,這有賴于自己先見之明。它起步較早,東北又是很早抱成團的地方,交通也方便,培訓已經成了系統化。所以奉軍的軍官其軍事素養反而比人民軍要高,雖然人民軍軍官的文化程度比較高。

所以在武漢軍校成立之初,他就征得張作霖同意,從東北講武堂調了一批有經驗的教官來。可是,作為台柱子的張鋮和教育長蕭其 卻動不得︰東北講武堂是奉系的根本,暫時沒有可以取代他們的人物,幾位老帥又不能騰出手來自己搞。

沒辦法,只以委托蔣百里了,他在民國的人脈很廣,也曾做過保定軍校的校長。要不是因為他的責任也很重大,張漢卿是想調他過來主持呢。

還好蔣百里推薦了幾個人,讓張漢卿表示滿意。

都是民國史上名動一時的人物,像楊杰、張孝準,都是一時人杰。楊杰已自日本返回武漢的途中,在張漢卿計劃中擔任教育長一職,而張孝準則尚無消息,這讓他很郁悶。火車到長沙,他決定要親自會一會這位尚未見過面的奇人。

驕陽似火,綠樹成蔭。兩種不同的視角對應著不同的境界。在湘江東岸,張孝準想著蔣百里不遠萬里寄來的書信,思緒萬千。

同為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並列「士官三杰」,蔡鍔斯人已去,但留下不朽傳說;蔣百里得遇東北少帥,乘風化龍;只有自己,他望著大月復便便的自己,長嘆一聲。

想當年金戈鐵馬、跟隨黃興入同盟會,協助民國成立及為孫、黃二次革命效力,何等慷慨激昂?至于幫助蔡鍔逃出生天,亦一己之力,又是何等凶險暢快?可是軍閥內戰,知己黃興、蔡鍔分別于前年前兩個月內相繼去世,自己東奔西走,始終毫無建樹,胸中所學,再無人賞識。

對軍政灰心之下,由滬回湘,屈居湘岸榷局長,五來來專心經商,人亦發胖。惟有夜深人靜時,想到自己一腔軍旅報國的熱血,竟然要棄武經商。

舊友蔣百里來信邀請他加入人民軍,他還在猶豫。對于人民軍,他並不陌生。做為近年來異軍突起的一支強兵,平定西北還太遙遠了,但奇襲漢口,讓軍事強人吳佩孚一步慢,步步慢;打長沙,一鼓作氣,進皖、平贛、入粵,一氣呵成。其時間捕捉之巧妙,機會拿捏之精準,該稱得上是軍事一流。但真正讓他刮目相看的是他創辦武漢軍校的眼光,這才是做大事的人!

張漢卿的手下有精兵強將,他又知人善任,敢于不拘一格用非本系的人才︰在湖北任用夏壽康、在安徽任用許世英、在廣東任用陳炯明,竟讓這些地方奇跡般地平穩易主,這非一般人氣量與眼光可以做到。只是自己已經淡出軍界許久,在少帥的麾下,能夠得到重用嗎?

他想多了。當一身戎裝的張漢卿出現在他面前時,張孝準還是大吃一驚。沒想到名動中國政壇的少帥,竟然冒著烈日,親自來到自己工作場所。湘江的水都是熱的,而張漢卿卻一絲不苟,渾身已經濕透了,風紀扣還扣得非常嚴實。他不由得想起蔣百里的話︰「少帥知人善任,有劉備之遺風。」

說實話,張漢卿第一眼看到胖胖的張孝準穿著背心一邊用毛巾擦汗一邊喝著濃茶,還是從心里鄙夷了一下︰這還是那個北洋三杰嗎?簡直一個農村大叔、地主的身子!不過懷著對歷史人物的尊重,而且既然來了,做戲就做足吧。

他看著門上已經斑駁枯黃的一幅對聯,悠然念道︰「‘惟有真才能血性,須從本色見英雄。’不知道現在的張閏農,還有當初的血性嗎?」

這是張孝準最珍愛的一幅墨寶,為當初最欣賞他的黃興所贈。他舍不得掛出,特請人拓下掛在辦公室內,聊以紀念。經年累月,連字跡都泛黃了,這也是他內心蒼黃的寫照。

張孝準苦澀一笑。經歷了人生的低谷,他已經沒有激情再和張漢卿辯解,辯解也無用。他微微一笑說︰「只不過是老夫聊發少年狂而已,當不得真了。」但從他向著對聯眼角不經意的一掃,張漢卿還是看得出他的不甘心。

他笑笑說︰「我來這里,就是听百里兄說,湘江左岸還有一位有血性的好男兒︰他青年東渡日本,在陸軍士官學校里為中國人掙得了臉面!他被保養柏林大學,學貫中西;他為民國創建立下汗馬功勞、他為討袁東奔西走;他救過我的好友蔡鍔;他能在亂世保持一顆仁心。我來這里,只是想知道,這樣一位好男兒,他的血性還在否?!」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