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18、第十七章 烽火望炊煙(1)

身旁兩位公子認出何二,輕聲說到何家七先生今夜壓軸的《魚腸劍》,一人笑言若能和七先生對兩句戲,便死而無憾了。身旁友人嘲說,你能擔得起什麼戲?那公子打起手勢,念說︰「君子生平運不通,蒼天為何困英雄……」

蒼天為何困英雄?

她該高興,他終要掙月兌樊籠了。

那天謝騖清沒把壓軸戲听完。何未在招待貴賓的地方,和他隔著一道屏風和幾個八仙桌,能見屏後的重重人影和他。

《魚腸劍》這一出唱的正是名將伍子胥成功逃出昭關,結識四大刺客之一的專諸,更以蕭聲引來吳王,自此人生重新來過,大仇即將得報的一場。

後來她想,真是送行的一場好戲。

***

二月初二龍抬頭。

那天鄧元初的副官送來一個木匣子,叮囑務必要送到二小姐本人手里。

她剛結束國學課,不大在意地模著匣子的銅鎖扣,打開那紫檀木匣子蓋,見里邊竟有一只玉制的酒杯。小小一只,薄如蛋殼,有光便能透出碧色光。

匣子里有兩個杯型空缺,只有一只擺著杯子,另一處放了把銅色鑰匙。

「這不是夜光杯嗎?」杜老先生贊嘆,「還是上品中的上品。這夜光杯薄如蛋殼,透著光……」杜老先生見何未的眼楮紅著,微微一怔,面前女孩子的淚水就在眼里。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每個字都合了他在北京的日夜。如今他已是醉臥沙場征戰四方的將軍,這是遲來的分別信物。

而這把鑰匙……不用猜,必是百花深處的院門鑰匙。

她眼楮更紅了。

杜老先生憑著閱歷判斷此刻必須走,刻不容緩,當即掉頭出去了。

何未盯著匣子看了兩個小時,最後抱著它到多寶格隔斷牆前,找到最隱秘的一個地方,小心放入,上了鎖。櫃子鎖的小鑰匙沒地方藏,壓在了抱廈插梅花瓶子的底下。

到夏天,北京的總統大選越來越熱鬧。

竟有軍閥把前總統乘坐的火車扣下,逼對方交出大總統印和辭職書後,才放人家走。

那天何未去看望哥哥的老師,老師感嘆這荒誕的亂象,提到了堅定反軍閥的謝騖清,評價他一心為統一的堅守難能可貴。

「自虞夏商周,我們幾千年堅守的都是四海歸一,」她像評價一位不太熟的友人,輕聲道,「老師不也在堅守嗎?您是對外戰斗的人,也為了統一。」

老師笑了,隨即問她︰「最近在看宅子?好事要近了?」

這誤會太大了……

她解釋︰「鄧元初到京有半年了,家里催著買宅子。我幫他看而已。」

「此人不錯。」

「是不錯,」她認真道,「還請您在公事上多提點他,他對外交興趣濃厚。」

鄧元初自從被借去外交部,越做興致越高,索性調過去了。何二家在外交上資源多,又因做航運更有助益,于外交這一途的根基遠勝鄧家。她想用家里的面子,為鄧元初尋位良師。

「有才學有良知的後輩,我都會照顧。」老師笑著應下了。

離開老師家,她到什剎海西涯,帶鄧元初去看幾處宅子。

她熟知北京大小王府官宅,陪他逛了大半個月。京城很快傳出,鄧家公子苦心追求見了光,同何二小姐開始著手看宅子了……也難怪哥哥老師會問。

「為何這些宅子要擠在什剎海這里?」鄧元初不解。

她笑笑︰「過去那些王爺們多是閑職,他們每天最要緊的事就是去朝里打個照面,住的遠了嫌麻煩,就選了這里。背靠西涯之海,風景好。」

何未和鄧元初走得累了,也不嫌簡陋,兩個富貴人尋了一處涼棚攤子,全包下來,連帶隨同的副官和姑娘們都要了涼茶和酸梅糕,坐下來乘涼。

自己人在外圍守,方便他們說話。

她打著扇子,懶懶地道︰「你要不急著買,就等恭王府出手,我听說他們想賣的。」

「估價四十萬的宅子我可下不去手,」鄧元初笑說,「某位仁兄若沒在廣西燒了那一批煙土,倒是能買得起恭王府。」

何未搖扇子的手停了。

「抱歉,勾起你心事。」鄧元初誠心道歉。

她搖頭︰「我挺高興你說他的,最好多說幾句,能多了解他一些。」

她輕聲關心他︰「在這里還習慣嗎?」

「實話是,不想習慣,」鄧元初苦笑道,「我其實想跟著清哥去南方。但他說,不需要每個人都去沖鋒打仗。他讓我不要往南方跑,留在北京。北京這里的外交部是被外邊承認的,而且使領館多在這里,能做一些實事為國效力。」

「外交部是需要人,」她關心問,「听我哥哥的老師說,你最近在和日本談判,要收回旅順和大連?沒有成功?」

鄧元初頷首,輕嘆說︰「清哥在前線浴血奮戰,我卻一事無成。」

每到這時候外交官們扛得壓力就很大。

不過這幾個月大家都在抵制日貨,實行經濟斷交來支持外交部。全國上下一心。

她輕聲安慰鄧元初︰「會好的。」

悶熱的風,讓湖面起了一絲絲的漣漪。

她看湖面,想到謝騖清在南方,卻不知在南方何處。

「他當初說必須走,是發生了什麼事?」她想知道更多,好能了解南方戰事。

何未身在北京政府這里,對廣東政府了解有限。平時听人說都是已發生的大事,南方的情況究竟如何,恐怕只有問鄧元初這種人才能清楚。

鄧元初輕聲說︰「那邊形勢復雜,須從去年說起。」

她求之不得。

鄧元初接著說︰「去年有人發動兵變,奪走了廣州。清哥當時重傷未愈,無能為力,能下床時來了北京。」

何未輕點頭。

「謝家大小姐是共產主義擁護者,一直在為孫先生和蘇俄合作的事奔走。清哥來北京,既為了謝四小姐,也因北京這里離蘇俄近,倘若有需要他可以直接去。他在蘇俄住過一段日子,熟悉那里。」

難怪百花深處第一面,他就談到了俄公使,且非常熟悉那邊的形勢。

「不久謝家大小姐就出了事,她那時準備北上去蘇俄,許多人不想讓她活著去。」

之後謝騖清被關了一個月。

「幾經波折,大小姐的事做成了,」鄧元初回憶,「到過年,有了奪回廣州的機會。粵、滇和桂三軍一同發兵,那時清哥就不得不走了,前線需要他。」

他最後說︰「清哥著急走還有一層緣故。他在南方禁煙多年,了解那些大小軍閥們,他不相信他們。」

不出所料,那些軍隊奪回廣州以後,就開始迫不及待瓜分勝利果實,在各自駐地強行征稅,開煙放賭,任免自己人做地方官。開始了新一輪割據。

三月,桂軍沈姓將軍叛亂。

四月,滇軍楊姓將軍叛亂。

……

南方戰事如火如荼。

仿佛沒有盡頭。

講完,兩人忽然沒話說了,都在擔心謝騖清。

鄧元初和她認識了大半年,混得熟了,說話也隨便了不少。何未比他小得多,在他看還是個小妹妹︰「你和清哥怎麼認識的?」

「一次意外,」她對鄧元初也像對哥哥的同學們,因為有謝騖清的緣故更親近些,「我和他見面的次數極少,百花深處只去過三次。他來我家兩次。」

第一次還是陪白謹行來的。

「你信不信,任何和他傳出一段情的女孩子,都比我見他多。」她問。

鄧元初笑了︰「清哥從不說自己的事。當初他說,有個救過他兄長性命的人須托付給我,已讓我非常驚訝了。」

鄧元初點了一根煙,慢慢吸了兩口,吐出淡淡的白霧。他還在習慣性找煙灰缸,醒悟此處是小攤子,輕彈了灰在地上,但是不好意思,用泥土掩蓋住了。

何未盯著腳下混著煙灰的土,想到百花深處多寶格隔斷牆上的瓷碟子里有煙和火柴。她猜想謝騖清也抽煙,但沒見過。她對他的真實了解不如附在謝騖清這個名字上的多。喜歡的口味,喜好的顏色,喜歡幾時睡、幾時醒,在去保定前讀過哪些學堂里,喜歡什麼科目……除了軍裝和那身藍西裝,平日還喜好什麼衣裳……

他的出現像一場夢。

解過她一次困境,陪她過了十八歲生日,便從恭王府憑空消失了。

「只是剛認識,他就走了,」她低頭笑著說,「我們從沒在一起過。」

鄧元初一愣,听這話也拿不準他們的關系,只能安慰說︰「這年月能活著認識一次,已是極大的緣分。」

倒也是。她在這方面感觸也深,最近兩個月都是應酬,每次人家都說二小姐給你介紹一位大貴人,可經常下一次見就落魄了,或直接就是死訊。

「南方會好嗎?」她忍不住問。

每個月謝騖清都想法子報平安。這個月遲遲未有消息,她無法安心。

鄧元初沉吟許久,輕聲說︰「會好的。」

說完,兩人都笑了。這不就是她剛用來安慰他的話。

***

入夏的廣東,悶熱難耐。

在一處破敗的大宅子里,駐扎了從戰場上撤回來的人。此處地處偏僻,離廣州城遠得很,因為戰亂,主人家早就走了,留下看院子的人也逃了。

謝騖清帶人深夜到這里,因為傷員多,糧草供給不上,沒法再行軍,臨時決定留幾天。進來時,宅院野草沒膝,稍作收拾算能住人了。中午時小兵給他熬了一碗粥搭配兩個肉饅頭,他沒要肉饅頭,只留下了粥。

因為友軍叛亂,這一支隊伍被沖散了,謝將軍孤身一人帶著他們殺出重圍,撤退到這里。他身邊沒一個老部下跟著……大家都擔心他的身體,卻不知如何勸他吃東西。

謝騖清喝著粥,翻看著從一個敵軍營地帶回來的《新青年》六月季刊,翻了幾眼,便看到瞿秋白刊發的《國際歌》歌詞。

外面許多兵都是投奔這位謝將軍而來的,各種出身的人都有,有個讀書人被他提拔起來做參謀,此刻讀書的正蹲在院子里,在屋檐下整理完軍報,抱著過來看到報紙就笑了︰「這個我看到了,就是不會唱,不懂看譜子。」

他喝了口稀粥︰「改天教你。」

「將軍還懂看譜子啊?」讀書的驚訝。

謝騖清笑笑︰「不會看譜,怎麼彈鋼琴?」

「將軍還會彈鋼琴啊?」讀書的眼珠子要掉出來了。

「在俄國學的。」

讀書的已經不知如何接話了。

知道這位將軍是個善戰又執著于禁煙的人,卻沒想到他能和一個遙遠的國度聯系上。半天才輕輕問︰「真去過啊?」

他又笑,玩笑道︰「夢里去過。」

讀書的這才覺得合理且正常,抱著軍報進去了。

晚上全部糧食已吃完了。

謝騖清沒吃飯,拎著槍,帶著十幾個槍法好的出去了。他從小在家就喜歡去林子里打獵,百發百中,可惜在此處常年戰禍,林子被燒過幾次,踫不到什麼像樣的東西,回來分分都不夠塞牙縫的。有兩個傷兵沒熬住,在後半夜走了,他讓人趁夜抬出去安葬,囑咐坑要深挖,免得被野獸發現刨開。

送走人,兩個女護士坐在院子里,為死去的人傷心掉淚。

她們兩個都年紀不小,一個丈夫死後要被婆家賣了逃出來的,一個是婚後被打受不了逃的。亂世之中,逃去何處沒有方向,怕逃出虎穴又落狼口,听說這位謝將軍禁煙,就憑著樸素的情感斷定他是個大好人,是戲里唱得那種高義將軍。

謝騖清起初不肯收,怕她們跟著隊伍危險,而且最近戰況過于慘烈,更怕她們被俘後遇到畜生。後來林驍說丟下她們也是個死,他才算點頭,準備回廣州城後,把她們安置在城里。

「已經沒糧食了,」他坐到門檻上,平靜地說,「哭多了費力氣,到時候沒飯吃撐不住。」

兩個女人見慣了死亡,本不想哭,可是其中一個見到死去的想到自己的弟弟,另一個被感染了,說著說著就都哭上了。

謝騖清平日話不多,不怒不笑地讓人心生敬畏,此刻他一發話,兩人淚就止住了。

「我只是想到弟弟,」其中一個說,「方才送出去的那個年紀和他差不多,都是二十八歲。」

廣個告,【  \\ 】真心不錯,值得裝個,畢竟可以緩存看書,離線朗讀!

謝騖清沒說話。他也是二十八歲,這只有親信們知道。

「將軍有家人嗎?」

「有幾個。」謝騖清說。

「有夫人嗎?」年長的問。

「是太太,現在叫太太。」另一個糾正。

謝騖清笑了,沒回答。

「說說吧,」年長的說,「大家都是有今天沒明天的,像您說的,萬一糧食沒了,我們撐不住餓死了,話都沒說夠,慘不慘吶。」

謝騖清這話引得笑了。她說話直白,倒有幾分像何未。

他安慰說︰「我餓死,都不會讓你們餓死。」

「這我們都相信的。」年長的說。

他在腦海里思考著能找到食物的地點和可能性。這里只有幾百人,還有幾十個傷兵,要怎麼迂回繞過危險和主力部隊會合?也是個難點。

「將軍想太太嗎?」稍年輕的又問。

「不是太太,」他順口說,「女朋友。」

說完就發現說多了。

這是個時興的新詞匯,兩人女護士想了想,默契地當成了「未婚妻」。

「父母給定的?見過沒有?至少見過照片吧?」

他輕聲答︰「見過幾次。」兩只手數得過來。

「將軍家鄉結婚前還給見面的嗎?真是好,至少見一見樣子,」年長的那個笑說,「我都是直接嫁過去,我們那邊不給見的。」

另一個笑︰「誰不是啊。初嫁從親,父母定下便定了。」

他搖頭︰「不是父母定的,自己定的。」

私定終身?

兩個女人覺得和听戲似的。

「她認識我第二天,幫我救家人,再沒幾天,出手救我的義兄,」謝騖清回憶說,「就是那時定下的。後來我被下了死牢,一出來,她便來看我了。」

在北京做人質的兩個多月,遇刺數次,親人離世,坐了一個月死牢。

除了曾經的生死交們,那時認識什麼新人都只會說漂亮話,卻怕和他扯上真正的關系,只有何未的真心不摻假。

義兄蒙難,他雖托付過何未,卻深知她是最沒能力管的,只是想到她手握航路,或許能幫得上什麼。沒想到那日在火車站的大小勢力都按兵不動,只有她一個年輕女孩子出手了。

那日的「以命相酬」絕非戲言。

只是未未在這方面遲鈍,始終在雲里霧里。送了信和海棠,吃過飯,去過餑餑鋪,慶生過,抱過,還親吻過……這新式戀愛卻始終談得像他一頭熱。

這麼一看,還是像叔叔和兄姐那樣更妥當,雙方見過照片,通信談過彼此的理想信仰和對家國未來的看法,便定下結婚的日子更簡單些。也不會出現還沒定下結婚的日子,便和一個未出閣的正經女孩子在隔間里肌膚相親的事。是他草率了。

不過他該做補救都做了,至少謝家這里已確定無疑,把她看作未過門的兒媳婦了。

……

未未倒是喜歡這種親熱事,看得出。她喜歡就還好。

如今公立大學都已經開始推行男女同校讀書,男女關系在改變,社會在進步。

婚前戀愛還是需要的,要尊重新時代的發展。

謝騖清突然想到附近有個膽子小的小司令,繼而想到了一個好主意,決定突襲一把搞到糧食再說。

他起身︰「戰場殘酷,傷兵比一般的兵脆弱,你們的情緒會影響到他們,多想想高興的事情。此時此刻,此地此境,你們兩個就是傷兵的救世主,里邊的人拜托了。」

兩個護士收斂笑意,起身,學著士兵們行軍禮。

謝騖清回了一禮,離開了。

突襲前,他回屋休息了二十分鐘。

實在熱,但他不習慣月兌掉軍褲和襯衫,保持衣衫整齊是從小的習慣。他把讀書的鋪在床上的被褥卷起,仰面躺到了床板上,閉目養神。

謝騖清想到在天津利順德大飯店的泰晤士廳里,彈奏哈巴涅拉的鋼琴是漢密爾頓牌的,他的記憶力太好,三歲以後的事無論大小都像刻在腦子里。對何未,他談不上了解,除了知道她喜歡喝牛女乃,喜歡穿白色,不喜多穿衣服。過去他想戰事盡快結束,只想著旁人,現在終于有了自己的私念,他想南北統一,能讓他再去北京。

如果她還等著自己,須仔仔細細重新談一次新式戀愛。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