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聶九羅早就猜到了︰炎拓一開始就是帶著目的來的, 他想探知一些秘密,問不出,來硬的又不管用, 所以,使了這麼迂回的一出。

的確是份大禮,大人情,易地而處, 如果這一次是炎拓折她手上,她會怎麼做?她會把人交給蔣百川, 囑咐他加鐐上鎖、千萬別讓人給跑了——不敢說炎拓這輩子就爛囚室里了, 但至少三年五年, 是見不了天日了。

作為敵人,他的確可以對她造成任何傷害, 而今秋毫無犯, 你敢說你一點都不買賬?和她的命相比,幾個問題算得了什麼呢。

而且, 炎拓問的問題, 諸如「狗牙是什麼東西, ‘扎根出芽’是什麼」, 她反復斟酌過,答得到位, 不至于暴露什麼。

她舊話重提︰「你跟他同進同出, 他是什麼,你居然不知道嗎?」

炎拓回了句︰「突然有一天, 他們就在你身邊了,他們不說,你怎麼會知道?」

聶九羅心里一動, 背上生涼。

她用的人稱代語是「他」,而他回答的是「他們」。

以為只此一例,沒想到居然是洶洶一窩。

「你來找我,他們不知道吧?」

炎拓︰「不知道,也不知道你。」

聶九羅一怔︰「那他們就沒問你是怎麼出事的?」

「問了,我說車過板牙,被人麻翻了。反正狗牙現在昏迷不醒,又沒有其他人證,黑白真假,我一個人說了算。」

聶九羅心跳加速︰難怪她擔心自己暴露了之後後患無窮,這後患卻遲遲不到,原來是炎拓出于私心、把她給真空了。

也就是說,他要向她打听一些事,卻又不希望同伙知道他的這些小動作。

「你跟他們之間,有矛盾?」

「聶小姐,偏題了,這個不關你的事。我只想打听一些信息,然後,大家就兩清。」

聶九羅盯著他看了會,終于從筷筒里拈起一雙筷子,倒了開水來燙。

炎拓暗暗松了口氣,她肯開吃,這飯局就算成了。

他俯身撈起一瓶啤酒,在桌邊磕掉瓶蓋︰「你喝酒還是喝茶?」

聶九羅抓起茶杯擺過去︰「給斟點酒。」

***

兩人各喝各的,沒踫杯,也各吃各的,沒搭話,聶九羅不急,炎拓也不催——反正這鋪子通宵營業,再長的秘密,也夠時間消化。

過了會,聶九羅問他︰「知道大禹嗎?」

「知道,大禹治水。」

「大禹還干了什麼?」

還干了什麼,主要不就治水嗎?開山、鑿渠、治水……

聶九羅一看他這表情,就跳下一題了︰「知道鼎嗎?」

炎拓反應了幾秒,從最常見的「頂」過渡到「鼎」︰「問鼎中原的那個鼎?知道。」

「知道鼎是做什麼的嗎?」

也知道,歷史課上講過︰「烹肉煮肉的。」

聶九羅說︰「行了,知道你水平在哪了,我從頭講吧,會講得盡量詳細。你問的四個問題,我都會講到。不許錄音,我講的時候,你听就行,盡量克制,沒必要就別說話,除非我問你話。講完之後,我會給你留時間、酌情回答一些可以回答的問題。要講的內容不少,難免口干,記得給我倒茶。」

說完,把杯中殘酒飲了。

炎拓很配合,拎起茶壺,給她倒上第一杯茶。

***

上古的時候呢,人一般是不旅游的,一來沒那麼多交通工具,二來虎狼滿路,出外風險也大,多數都是在自己住的地方附近過一輩子,所以對別處的事情,完全不知道,就好比一個南方部落的人,從來沒見過「雪」,而一個常年居住旱區、靠溪澗露水生活的人,也不可能想象到世界上還有江河瀚海、水里還有能食人的大魚。

但是,當王就不一樣了,能當王的人,不能不了解自己的疆域領土、以及各地的風土人情。堯舜禹禪讓,不是說找到繼承人之後把王位交給他就完了的,找到了,還得培養他、鍛煉他、一樣樣事的考察他。《史記》里記載「帝舜薦禹于天,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就是說舜立禹為繼承人後,至少考察了他十七年,交給他各種各樣的工作,做好了,才有資格繼續當繼承人,幾次做不好,說換掉也就換掉了。

所以治水,也只是帝舜交到大禹手上的一項重要工作而已。

十七年里,大禹不止治水,還循行九州、考察民情。他當上王之後,令九州貢獻青銅,鑄了九個大鼎,這九個鼎,就不是用來烹肉煮肉的了,屬于禮器。一個鼎象征一個州,也可以說這鼎就是地方志,大禹命人把自己循行各州時見到的當地奇異之處、奇異之物都刻畫了上去,《左傳》里也認為,鼎上刻的圖畫是地方地圖,以及只有當地才出產的妖異之獸。你可以把它想成是旅游手冊,即便你從沒去過,翻翻手冊,也能知道當地有什麼名勝、特產、猛獸。

***

不許錄音,只能上手記了。

炎拓的手機備忘錄一直開著,听到這兒,他鍵入「鼎書」兩個字。

那種民智閉塞的年代,有這樣的「鼎書」還是挺必要的。

他想起華嫂子口稱「雨大爺」時拜的小青銅鼎,難道說「雨大爺」其實是「禹大爺」,大禹?

聶九羅喝了口茶,又夾了幾樣鹵味吃了,才又繼續︰「再問你個問題,各地的土壤都是一樣的嗎?」

炎拓想了想︰「不一樣吧,礦物質不同,肥力也不同。」

「顏色呢?」

「顏色也不一樣,我記得東北叫黑土地,陝北叫黃土高坡,南方是……紅土?」

***

大禹劃分的九州,跟現在的行政區劃當然不一樣,有一本書叫《禹貢》,傳說是大禹寫的,記錄了各地的地形、土壤、物產,當然,現在又有學者考證說不是他寫的——不管是不是吧,反正大禹根據各地的不同情況制定過進獻貢物的標準。

簡單點說就是,不能一刀切。一個地方的土地肥沃、風調雨順,出產的糧食自然就多,要繳納的稅賦也就多。與之相反,一個地方土壤貧瘠,苗都長不到三寸長的,糧食部分的賦稅也自然應該減免。

大禹就是這樣一一考察九州的土壤顏色、肥力以及物產。

其中有一個州叫梁州,具體範圍不可考,大致是指華山以南、黑水之間,放在今天,咱們去過的石河一帶,秦巴山地的很多地方,都屬于梁州。《史記》里說這兒‘田下上,賦下中三錯’,意思是這里的土地是下上等,肥力一般,那麼收賦稅的時候就不能往死里收,收個下中檔就行了。又說‘其土青驪’,土壤是青黑色的,又稱青壤。區別于別處的黃壤、白壤、黑墳等等。

***

炎拓喉結微微滾了一下,備忘錄另起一行,鍵入「青壤」兩個字。

「青壤」這個詞是第二次听到了,還是華嫂子,拜青銅鼎的時候提過「青壤結穗,開花見果」。

聶九羅目光瞥過他手機,候著他輸入完畢才又繼續︰「狗牙這種東西,古名‘地梟’,就刻在這尊梁州鼎上——這句話,我晚點會修正,你先這麼听著就行。」

炎拓渾身一震,聶九羅從上古開講,他還以為要過很久才能听到正文,沒想到這麼快就點了題。

他忍不住問了句︰「地是……土地的地?哪個xiao?」

「鳥字頭木字底的那個。」

原來是那個「梟」,他不再發問,動筷子夾了片牛肚放進嘴里,味同嚼蠟。

地梟,原來叫地梟。

「地梟的名字里有個‘地’字,很直觀,因為這東西,是從地下出來的,而且,只會從青壤的地下爬出來。你把它想象成植物就好理解了,別的土壤種不出來,只有青壤可以。又或者這麼理解,別的土壤,什麼黃壤白壤,對地梟都是有毒的,它只能突破青壤。」

說到這兒,聶九羅抬眼看炎拓︰「知道九鼎去哪了嗎?」

炎拓︰「還埋在地下,或者……博物館?」

他是真不知道九鼎去哪了,不過,青銅這玩意兒耐久,不大可能腐爛消亡,估計不是待發掘,就是已發掘了。

看聶九羅的表情,他這兩個猜測,應該都是不著四六的。

***

九鼎在當年,估計也跟傳國玉璽似的,夏亡了就歸商,商亡了就歸周,東周的時候,鼎還是在的,因為楚王曾經派人去問鼎的大小輕重,踫了個釘子,所以後人才造了個詞,把企圖奪權這種叫「問鼎」。

東周之後,一般認為,九鼎歸了秦國,《史記》也記載說,「五十二年……其器九鼎入秦」,民間還有傳說,說秦國有個大王,就是因為看到九鼎的時候,非要舉一下試試重量,結果重傷死了。總之,九鼎最後見于記載,就是在秦,秦以後,史料就再也沒提過了。

接下來我說的,你就當個野史听,愛信不信吧。

九鼎入秦之後呢,找了個地方也就放著了,畢竟不是小玩意兒,不適合隨身賞玩,再說了,當大王的都很忙,也不可能整天繞著鼎轉悠。再後來,就到了秦始皇一統六國。

秦始皇統治後期,沉迷于訪仙求藥、尋求長生不老,歷史上記載很多,國人投其所好,獻方獻策的也不少,但大部分都是忽悠。不過,其中還是有兩條,引起了皇帝的重視。

其中一條就是徐福計劃赴東瀛尋找仙山和仙人,有關于徐福的傳說很多,感興趣自己去搜。

另一條就是看管九鼎的官員呈報的。

看鼎這工作你懂的,清閑得很,看守者有大量時間琢磨研究,他上奏皇帝說,梁州鼎上記載有地梟,梟起青壤,地梟這種東西,有兩種特性,第一是‘就寶’,‘就’是文言詞,趨近、靠近的意思,地梟喜歡靠近寶脈,比如珍寶珠玉什麼的,驅使地梟可能會找到寶物,所以地梟後來還有個別名,叫「嗅金獸」。

***

這是漸漸說到核心了,炎拓沒了吃喝的心思,他想起曾經問過雀茶,自己車上那玩意兒叫什麼,雀茶回答說「招財貓」,當時還以為她是在拿自己尋開心,現在想想,「招財貓」和「嗅金獸」,本質上的寓意是一樣的、都指向不菲的財富。

他注意到聶九羅的茶碗快空了,拎起茶壺給續了一杯。

聶九羅︰「秦始皇富有天下,對‘就寶’什麼的當然不屑一顧。但第二個就不同了,你可能也猜到了,地梟童顏長生,不但能活很久很久,而且沒有‘老’的跡象。肌理不垮,毛色不變。」

炎拓眼前掠過林喜柔的臉。

林姨,林喜柔,這麼多年了,她的確沒有什麼變化,從小到大,他經歷過幾次舉家搬遷,也許正是因為林喜柔總也不老,怕周圍的人看出端倪,才有此舉措。

他沒能克制住︰「那地梟……是什麼東西?」

聶九羅答非所問︰「上古時代又稱神話時代,很多超能力的神人,很多詭異奇譎的怪物,夏商是個過渡時代,應該存在,但缺少史書記載,到了西周末,一切突然明明白白落地,史料有、實證有、周禮有,具體人物也有,行事紛爭,跟現在也大差不差。那些鼎書上記載的詭譎事物哪里去了,誰也不知道,還有人猜測說,可能是發生過什麼事,被一次性肅清了。而肅清的時間,就在沒有史料記載的夏商一代、周之前。」

「能當皇帝的人,不會只寄望于一種方式、把雞蛋放一個籃子里,總得有幾手準備。所以,下東瀛的寶船他在派人督造,用于尋找地梟的精兵他也在抽調。」

尋找地梟?

炎拓心中一動︰「地梟……在秦始皇時代,已經只是傳說了?」

「對啊,我剛剛不是說了嗎,仿佛經歷過一場大肅清,那些鼎書上記載的妖異生物,到了秦時,基本就已經看不到了,其實也不排除是人類活動領域的不斷擴張導致這些生物的領地被擠壓、躲得越來越隱蔽,甚至是滅絕——你別看人沒凶獸厲害,體型殺傷力都不佔優勢,但人的數量多啊,一對一、十對一打不過,一百對一那還不是一滅一個準?總之,秦始皇那個時候,地梟就已經是傳說了。」

***

而之所以徐福的故事廣為流傳,地梟之說卻不為人知,是因為地梟在鼎書中被稱為「凶獸」、「邪物」,它嗜血食肉,更可怕的是,被地梟咬過或者抓傷的人,只要稍微重點,基本沒藥救,傷口一旦扎根出芽、長出獸毛,這人就算是廢了、跟禽獸也沒兩樣——訪仙求藥,向仙人靠攏,听起來高端點,也比較浪漫。找地梟這種事,不怎麼上台面,自然也就秘而不宣。

公元前210年左右,即距今兩千兩百多年前的一個深夜,徐福赴東瀛訪仙的寶船鼓帆下海,同一時間,尋找地梟的精兵——這些人一律黑巾纏頭,又叫纏頭軍——秘密進入了地處青壤的南巴老林。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