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316章︰唱誦光明

一老一少正在打賭,卻不意場中形勢大變。

只見,斗笠人手中猝然間多了一本書,且捧著那書大聲朗讀。

這是哪一出?一老一少皆驚訝,不禁齊唰唰看向那書。

四長老也正看向那本書。雖然隔的遠,但還是听的真切。

就听斗笠人大聲朗誦︰「宇宙之初,兩種原始的力量共生,它們是善和惡,存在于思想中、言語中、行為中……,讓智者在兩者間選擇正義,做好的,不做卑賤的。」

「哼,這不正是《光明經》嗎?」四長老想起昨晚,昨晚他可是看著黑剁頭和北辰熙念這個《光明經》的。

只看到,斗笠人這一唱誦,身後的黑剁頭馬上也取出懷中的書,翻開,緊跟著唱誦。

《光明經》,朗誦的都是光明經。

緊接著他看到,北辰熙也忍受著身上剛才的傷痛而捧起了《光明經》,也隨著唱誦而唱誦。

哼,這是為何,難道這也是功法。

「這正是我的疑惑,難道他就要給我解答。」

拭目以待。

四長老睜大了眼楮。果然,隨著《光明經》的唱誦,「 啪」一聲,先前那個懸浮在空中的火炬猛烈地燃燒出絢麗的光明。

光明大盛,火炬旁乍然出現三個骷髏頭,骷髏頭上煞氣縈繞,眼楮窩窩泛著綠瑩瑩的幽光,如鮮活的魔鬼,恐怖陰森。

霎時間,人們驚悚。

火炬燃燒愈烈,三個骷髏頭也愈加陰森。

四長老倒吸一口涼氣,難道這還不是魔?

失望的他看到,威武樓上的鎮魔鏡依然平靜。

難道那鎮魔鏡壞了?

正狐疑,他又看到那一老一少在討論,他又伸長了耳朵听了過去。

他相信這一老一少的不一般。

……

一老一少乍然看到這情景也是怛然失色,面面相覷間那老者好像想起來了什麼,說道︰「難道這是聖火教,這火炬是聖火教的‘教魂’——聖火令?」

插一句,我最近在用的看書app,【 \咪\咪\閱讀\app \\ 】書源多,書籍全,更新快!

「聖火令?」光頭少年表情一詫。

駝背老頭將手中提著的燈籠提得老高,隔著燈籠看那火炬和骷髏頭,說︰「聖火教源于波斯聖山,全盛之時,教徒遍及整個波斯。那年大唐安西軍與波斯某國交戰,就因為對方有聖火教和聖火令,而大敗。

所幸的是,就在聖火教全盛之時,波斯大地又異軍突起一支教派,那就是***。***憑著他們的教義教導了無數的教徒,與聖火教展開一場生死大戰。最終,***消滅了聖火教,聖火教從此在波斯銷聲匿跡。但沒想到的是,今天它竟然在這里出現……」

光頭少年感到無比新奇,問︰「難道這斗笠人是聖火教?」

老頭放下燈籠,點頭道︰「有可能,因為聖火教我再熟悉不過了,他們最顯著的標志就是,教魂是火炬,且有三顆骷髏頭為伴。當它升在空中時,就如同一個國家的帝王之氣一樣強大,所以那年大唐安西軍戰敗。」

光頭少年不大相信,指著斗笠人說︰「就他也算是聖火教?你也未免太抬舉他了。」

老頭嚴肅地說︰「你不要小瞧了他一個,能有聖火令,定然是‘教主’。」

「教主?」少年臉上顯出驚奇,同時也有了興趣。

駝背老頭肯定地道,「是的,分教教主。」

少年笑了,嘻嘻道︰「這麼說我結識了一個了不起的人物了,聖火教教主,嘻嘻,有意思。」

正笑著,少年仿佛想起了什麼,厲聲道︰「我記得你以前對我說,你與聖火教有仇,你不會對我這位朋友動手吧?」

老頭傲然地將燈籠再次提起,提高了聲音道︰「那是當然,聖火教就是我的敵人,更何況他還是個教主。」

少年臉顯不悅,小聲地貼著老頭耳邊道︰「我命令你,不許動我這朋友,哪怕一根毫毛。」

「是是是,老納不敢違背少主旨意。」老頭看到少年不悅,當即嚇得額頭是汗。

少年看他那服服帖帖的樣子,這才放下心來。

……

倆人說話間,火炬在空中越變越大,最終形成了火炬的雲團和骷髏頭的簇擁的煞氣。

一時之間,光明與黑暗同時播灑著大地,于是在場的所有人都被籠罩在這聖火教的聖火令之下,大有「黑雲壓城城欲摧」的感覺。

斗笠人此時已借著這聖火令的「教魂」,將槍上的血蜈蚣施展得更是風華絕代,猶如一條莽龍在槍上翻滾,吐出的長信如蛟龍出海,銳不可當。

河西軍驚恐萬狀,他們手中槍與血蜈蚣的槍踫撞上,虎口馬上顯出血洞,臂膀上血肉崩裂。

怛然失色,紛紛後退,當下隊形大亂。

仇副將一看情勢不妙,「噌」的一聲抽出佩刀,「殺、殺、殺」,帶頭吟唱起了一首歌。

其實那也不僅是一道歌,更是一首詩——「北風卷地白草折……」

歌聲一起,一百河西軍也跟著大聲唱,霎時間,雄壯的歌聲響徹雲霄︰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台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天啊,這正是大唐的大將軍「岑參」的詩——《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原來這首詩竟然是這河西軍的軍歌。

軍歌,也稱為軍咒,是同仇敵愾的咒語。

詩的軍歌。

依稀記得︰早年前,岑參的這首詩剛作出時,適逢突厥國大舉進攻大唐邊關,此詩出,詩借著帝王之氣凝成萬丈軍魂,一唱間,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再唱間,長城上,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一時間,突厥人潰不成軍一泄千里,從此聞「歌」喪膽,再不敢越界一步。

現在,這軍魂再次呈現,雖然它不能與初時同日而語,但也同樣的宏壯雄偉,足夠震天撼地,震撼雲霄。

軍咒,軍歌,此歌一出,氣壯山河,每個將士身上的靈氣都直沖雲霄,與那軍魂合拍,于是軍魂再次顯出威力來,漸漸地又擴展空中軍魂的疆域,將那片聖火教的教魂擠壓的不成形。

于是人們就看到,頭頂上,多半紅少半青,而青的大唐軍魂還在一步步蠶食「紅」的聖火教的疆域。

……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