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264章 東昌之戰

建文二年十一月,東昌城。

朱棣看著背城列陣的敵軍,濟南城下的屈辱又從心底浮現。

由于鐵鉉在城頭高掛先帝朱元璋的神牌,以靖難為名的朱棣不得不停止攻城,與鐵鉉周旋數月之後,因糧草不濟無奈退兵。

本來唾手可得的濟南城,最後竟因幾塊小小的木牌子成為不可逾越的天塹,這怎能不讓朱棣為之激憤慨嘆

南軍參將盛庸收拾李景隆遺下的殘兵,率軍追擊北返的朱棣,取得大勝,收復德州。

朱允炆聞訊大喜,升鐵鉉作兵部尚書,封盛庸為歷城候,平燕將軍,替代了李景隆南軍統率的位置。

盛庸得到封賞愈戰愈勇,接連進軍定州、滄州,連戰連捷,收復大片被燕軍佔領的土地,兵鋒直指北平。

朱棣終于被咄咄逼人的盛庸激怒,決定趁南軍立足未穩重奪滄州。

他佯攻遼東,實則從通州折而南下,抵達滄州時南軍毫無防備,不到兩天就奪回了滄州。

接著朱棣又自長蘆渡河,進逼德州。

盛庸稍作抵抗便棄城而走,朱棣不費吹灰之力重奪德州。

朱棣一路追擊,經臨清、館陶又到東阿、東平,迫得盛庸退守東昌。

不想再去濟南面對鐵鉉的朱棣選擇進攻東昌,若能一舉擊潰盛庸,他便可繞過濟南,長驅而入。

盛庸接連丟了滄州和德州,這次在東昌面對朱棣,他沒有再選擇撤退,而是陳兵于城下,與朱棣決戰。

現在,朱棣以馬鞭遙指著東昌城下的「盛」字帥旗,心中冷笑。

盛庸,你還是太天真了,竟然放棄可據險而守的城池,列陣在城外與我決戰與我硬踫硬地正面對決,當今世上還從未有人贏過,是時候讓你領教我燕軍鐵騎的威力了。

戰鼓被擂得震天作響,十三聲鼓響過後,朱棣率先拔出他的戰刀「蒼龍」,一馬當先地往南軍陣前沖去。

他身後的燕軍士兵見主帥如此悍勇,紛紛緊隨其後,一時間馬蹄聲震耳欲聾,朱棣的三萬前軍如同翻涌的潮水,往盛庸的戰陣席卷而去。

此次朱棣出擊,共帶來主力十一萬,其中有三萬前軍,五萬中軍,還有三萬是由蒙古人組成的雇佣軍「朵顏三衛」,十一萬大軍盡是清一色的精銳騎兵。除了朱高熾留守北平的三萬人馬,朱棣此行可謂帶來了壓箱底的全部力量。

反觀盛庸,當李景隆把六十萬大軍敗個一干二淨,他用時數月收整敗軍,再把他們重新編制,這才勉強整編出一支八萬多人的隊伍,且大部分都是失了戰馬的步兵,騎兵只有七千余人。

盛庸面對朱棣三萬前軍的沖擊毫不驚慌,他令旗一擺,擺出一個「山」字形的怪陣。

朱棣連沖數次,未能沖亂盛庸中軍的陣腳,卻也不退,而是耐心地與盛庸僵持,等待機會。

他要等的機會,是朱高煦。

要知朱棣最擅長的騎兵戰術,便是正合奇勝。在戰場上,他往往先利用騎兵的沖擊力給敵人的正面施壓。敵人若不小心抵擋,很可能就會被他沖破中軍,從而節節敗退。

為了擋住朱棣的正面沖擊,敵人往往會調左右兩翼的部隊協防中軍,這就在側翼露出了破綻。這時朱高煦就會率領機動性極高的朵顏三衛突襲敵陣的側翼,與正面的朱棣正奇相輔,從而徹底粉碎敵軍的陣型。

朱高煦身上流著朱棣的血,他知道該如何把握戰機,所以他沒讓朱棣等太久。

此時正是申時,刺眼的陽光從西方灑向戰場,所以朱高煦就從西側殺出,直撲在東昌城北列陣的盛庸的左翼。

面對刺眼的陽光,朱高煦相信敵人將不戰自潰。

然而他很快就發現他錯了。

盛庸的左翼不但沒露絲毫破綻,更似是恭候他的大駕光臨。這些背城而戰的士兵手持堅盾、長矛、火器或勁弩,對朱高煦的朵顏三衛展開猛烈的反擊。

背城而戰意味著沒有退路,除了勝,只有死。

本是哀兵的南軍被盛庸以背水一戰的方式把士氣提升到極致,他們在矛頭箭簇上涂抹了毒藥,務求一擊致命,對燕軍給以最沉重的打擊。

當朵顏三衛的騎兵一個個摔下馬來,朱高煦意識到不對了。他撥轉馬頭,想要到敵陣正面與父親會合,盛庸的左翼卻突然打開一個缺口。

這當然不是盛庸故意露出的破綻,這是他反擊的獠牙。

盛庸僅有的七千騎兵,從這個左翼缺口沖了出來,將正從左側轉向正面戰場的朵顏三衛沖得七零八落,傷亡近千。

當朱高煦好容易收住陣型準備攻擊,盛庸的騎兵卻又從缺口退了回去,就好像什麼都沒發生過一樣。

朱棣在正面戰場目睹了這一切,氣得幾乎七竅生煙。

他知道盛庸是有備而來,卻沒料到他把自己看的這麼準,算得這麼透。

盛庸表面上擺出一個山字陣,自己正面如果沖得太過,就很容易遭到兩翼弓弩火器的攻擊。但盛庸又早料到朱高煦會沿著陽光的方向進攻,故他布陣時右側是虛,左側是實,這才能對自以為是奇兵的朱高煦迎頭痛擊。

但此時雙方已然全面交戰,如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朱棣把心一橫,決定繼續猛攻中路。他揮動帥旗,命統領五萬中軍的大將張玉跟上一同進攻中路,然後身先士卒,往盛庸插在正中的帥台沖去。

現在談勝敗還太早了,接下來就看是你的弓弩快,還是我的精騎快吧

然而朱棣很快就發現,盛庸的中軍似乎不願與他交戰,面對他的沖擊只知不住地後退。

推薦下,我最近在用的看書app,【 \咪\咪\閱\讀\A\P\P \w\w\w\.\m\i\m\i\r\e\a\d\.\c\o\m 】書源多,書籍全,更新快!

朱棣一開始以為盛庸將主力放在了左側,中路戰力不足故而後退。

但他越向前沖就越發現,盛庸的士兵竟變得越來越多,越來越密集。從一開始的十步一人五步一人,到最後僅兩三步便有一名南軍士兵。

朱棣背脊一涼,終于意識到中計。因為盛庸是背城而戰,士兵雖退卻不散,戰場一共就這麼大,朱棣越接近東昌城,勢必就會有更多的士兵等著他。

與此同時,由于朱棣向前突擊得太快,他的騎兵隊伍被拉成細長的一條,盛庸山字陣的兩翼向中間靠攏過來,很快便把朱棣的騎兵截斷成數段。

山字陣變成口袋陣,孤軍深入的朱棣終于被盛庸的口袋陣牢牢困住。他面對數不清的火器和箭弩,身邊卻已只剩下不到五百人。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