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二十七)-(二十八)

二十七

「籟山大集」遠近聞名,商品種類齊全,規模很大。每逢農歷初一和初六趕集。

好多商店里看不到的東西這里有得賣。如苞米葉,可以蒸饅頭,蒸包子用的。

孩子喜歡吃的自制花生糖,瓜子糖。

也有干貨海產品的攤位,海米,蝦皮,攤位上還掛著一個大大的撈子魚干。媽媽每年過年都會提前炸上一些,炖大白菜吃,很鮮美。

我們到的時候,大集已經開始人不少了,攤位也所剩無幾,包括唐曉紅在內,我們都是頭一次來。

趕緊找了個地方把車停下,位置還不錯,在一棵大槐樹下。

老四提議就直接在車上賣,站得高,看得遠,好兜售。大家听了都表示贊同。司機把後箱板打開,唐曉紅也爬上車,把編織袋打開。

老四很長眼神,趕緊把車上的幾條麻袋抖一抖塵土,鋪在車廂邊上,就算一個攤位了。

「唐姐,你看把毛衣放麻袋上行不?挺干淨的。」老四堆著笑臉跟唐曉紅說。

「哎呀,挺好的,還真挺合適。我也忘了帶點鋪的東西。謝謝你兄弟。」唐曉紅感謝道,「對了,你叫什麼名字?不好意思啊,沒記住。」

「楊衛凱,美東是我拜把子大哥,我排老四,他們都叫我老四,唐姐叫我老四就行了。」

「好的,老四,以後你也是我的兄弟。」唐曉紅爽快地說。

「好 ,唐姐,有什麼事用得上我,就打招呼。」楊衛凱很開心地說。

「馬海毛,美國最流行的最新款羊毛衫,都來看看啊。」唐曉紅尖尖的嗓門開始播音了。

陸續有大姑娘,小媳婦過來圍觀。

「我看她們的打扮,都夠嗆能買啊,今天不會太順,」美東也爬上車了,跟我一起依在車廂前擋上說。

「對啊,我看怎麼這邊的人穿得都挺土的啊。」

那個年代交通不便,沒有網絡,信息傳播不暢,城鄉差別還是挺大的,衣著方面的差別,尤其突出。

「先別放聲,別打擊唐曉紅的情緒,」美東小聲跟我說,「大不了,咱們想法湊錢,一人買她一件,別空手回去,不好交代。」

「行!我沒意見。」我還挺有底氣,心里想,「媽媽給我去北京的路費因為住在劉超表姐家,沒花錢,所以還有不少剩余,攢著沒花。」

老四和劉超在幫著唐曉紅招呼著,忙著給圍攏過來的人們展示羊毛衫。老四嘴里不停地說著什麼。

「衛凱這個哥們,幫朋友的時候真是熱心腸。」美東拿出根煙叼在嘴上,嘆到。

「對啊,希望他在社會上能安安全全的,混社會不是那麼容易。」我跟著說。

看樣有門,有幾個打扮比較時髦的女孩在試穿。我和美東也緊張地注視著那邊。

听見唐曉紅在跟她們討價還價,听著像是買兩件。

「掏錢了,看那女的想掏錢了。」美東說,「看樣有門,唐曉紅能說。」

唐曉紅高興地晃動著手里的兩張「大團結」蹦過來,震得車廂轟轟地響。

「開門紅,美東,海超!一下兩件,給她們便宜了四塊錢。」唐曉紅開心地使勁抖一抖兩張「大團結」,然後靠近嘴邊,「叭」地親了一下。

「恭喜發財!」

「買賣興隆!」

我和美東一起道賀,「再接再厲,加油!唐老板。」

「哈哈,好開心,能幫我媽賺錢了!」唐曉紅開心的時候還是個很可愛的女孩。

好運沒有持續,一把農村趕集就是一上午,中午前人流就見少,越來越多的攤位在開始收攤了。

已經沒人來看毛衫和問價了,唐曉紅開始有些泄氣了,也不太說話了,呆呆地坐在車廂邊,兩條腿耷拉在車外,腳後跟踢著車廂擋板。

「看樣差不多了,咱們勸勸她收攤吧。」美東跟我說著,朝唐曉紅走去。

「哎,曉紅,已經開張了就很不錯了,咱們頭一次賣東西。是個高興事。開心點!」美東勸著。

劉超也正跟唐曉紅念叨著什麼,八成也在勸她。

「對啊,唐姐,別上火。咱往回走,還可以再進市里邊上幾個小區看看,那邊我認識些朋友,讓她們都看看。」楊衛凱又出了個主意。

永久保存書架,記錄閱讀歷史下載(咪咪閱讀

「這主意不錯,我家附近也可以去看看,那邊新樓也不少。」劉超也跟著說。

「好的,那咱們收攤走吧,謝謝大家了。」唐曉紅振作了一下,起身又恢復常態了。

「老四一起幫著收拾一下吧,你們都下車準備走吧。」我蹲下一邊收拾毛衫一邊跟楊衛凱說。

「好 ,海超。」老四答應著,邊找司機,「哎,段哥,別抽煙了,過來發動車,準備走了。」

「能賣兩件也行啊,有毛不算禿,對吧海超,沒白來一趟。」

「對,也幸虧你找輛車,才能跑這麼遠。」我說到。

「都是兄弟姊妹,應該的。」老四跟我重申。

「一會看看回去路上怎麼樣,不行,我跟美東也商量了,我們自己也湊點錢買兩件。」我把跟美東剛才商量的事說了一下。

「行啊,我是贊成,我也給老媽買一件,正好這兩天手里有點錢。」老四一听就很贊成。

「不是誰又讓你策劃怎麼花錢吧?」我笑著問。

「三哥又來笑話我,哪能啊,我是幫著俺家老大倒弄點爬蝦,老大分的。」楊衛凱很認真地說。

「好啊!這樣好,有買賣做了。對了,你大哥現在挺厲害的了吧?」我問到。

「在一馬路小市還挺好使的了,有個挺大的攤。也批發給市場的其他販子,我也想學學。」楊衛凱點了根煙說,「總得學點什麼,混社會也得有一技之長吧。」

「是,我也對未來迷茫,越來越不喜歡念書了。」我也低下頭嘆到。

「你不一樣啊,海超,你家條件好,大叔大姨都是本科大學生。你怎麼也得堅持考個大學吧?」老四著急地說。

「可念書有什麼用?我爸媽都是大學畢業,每月工資也就一百多塊錢,我一個表哥做生意,已經買了踏板摩托車了,天天抽萬寶路,良友。听他說掙了不少,我也想做生意賺錢。」我無精打采地說。

「做生意也不那麼容易,我大哥每天騎個摩托車早出晚歸,看著真挺辛苦。」

「我以後還是想做生意,賺錢。」我堅定地說。

二十八

天說冷,也很快。樹上的葉子已經幾乎落光了,還剩了幾片意志頑強的葉子也由翠綠轉為枯黃,被寒風來回抽打,落葉歸根只是早晚。天空仍是湛藍湛藍的,風把白白的雲彩吹得一綹一綹的,像是高人在用畫筆在天上涂抹。

感覺上高中沒幾天就快期末考試了,考完試,馬上要迎來1987年的春節了。

又要放假了,我和美東計劃著繼續看外面的世界。去了北京後,就對外面的世界有了渴望,好奇心日重。

上海,在國家和我倆心里都是與北京並重的地方,從小盼著過年吃的女乃糖都是父親出差從上海捎回來的。

同學漂亮的作業本,質地非常棒的紙張,還可以反正面寫的。也是從上海買回來的。

還有父母戴的「上海牌」手表,我騎的「永久牌」自行車,傻瓜機出現前的「海鷗牌」,老院發小家的「蜜蜂牌」縫紉機,……,都是上海出產的。

父親人造革手提包上印的上海外灘,和影視雜志上繁華的上海外灘圖片,在我們心里也是神一般的存在。僅次于北京天安門。

依舊,我和美東還是商量著跟劉超,我們三個一起去。劉超是無形中給我們以踏實感的人物。

我們決定寒假期間去一趟上海,定下日子,還是托美東姐姐買火車票。我們各自回家商量並申請差旅費。

北京回來後,媽媽從我言語中听到此次旅行讓我長了不少見識,也開闊了眼界,跟美東一直是好朋友,媽媽也了解,盡管感到美東學習不是太好,也沒上高中,但還是印象很好,感覺美東是個老實本分的孩子,所以不反對我們交往。

劉超的學習很好,家庭背景讓我媽媽也很滿意,更是支持我與劉超交朋友。所以這次我說出去上海的打算,沒太得勁,心里也比較有底。

媽媽也沒讓我失望,一听就答應我了,前提是期末考試要考出令人信服的成績。母親表示,這樣,她也好跟父親說。

我遲疑著答應了,心里頓時沒有底了。上高中後,學習一直沒太用心,不知道從現在開始努力,還來不來得及。自己心里想著,也自感前景不妙。

心里陰沉到禮拜天,我禮拜六晚上突擊把作業都完成了,然後一早起來又復習背了一氣英語單詞,呼吸大聲,以令休班在家的父親能夠听到。

父親是大學本科外貿系畢業的,英語水平沒得說。他的大學同學基本都在省內那個龍頭城市的外貿進出口公司工作,如外食品,外服,外五礦等等。

父親怎麼成為警察了呢?我也很好奇,听媽媽說,他們那個年代大學畢業,都要下鄉一年,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媽媽大學畢業就去了農場種了一年糧食。

而父親畢業時,正趕上這個城市的港口對外開放,市公安局要成立港口分局,急需一個又紅又專的應屆本科生,這樣英語成績好,又是黨員的父親就直接到崗報到了,免除了一年的貧下中農再教育。

所以,單詞吐字發音正確與否,父親完全有能力甄別。我得加倍認真。一直背到媽媽推門叫吃早飯才停下。

果不其然,早飯時,遭到了父親的表揚,夸獎我最近學習積極性不錯,有提高。然後又很專業地糾正了我的發音。

父親的英語水平是經過實戰的,在那個年代,有實戰機會不容易,老外太少。港口開放後,外輪上的海員成為最初一批來這個城市的外國人。

而父親在警察身份之後又派駐到海員俱樂部,兼職翻譯,經常去外輪,跟船方打交道,自然都是英語交流。

我又趕緊多說了幾遍單詞,父親又听了幾遍我的發音後,表示滿意。

看到父親臉上有了笑容,我趕緊趁熱打鐵,提出要去美東家看看,好久沒見了,考試之前,復習緊張,也沒機會再去了。

父親趁著高興,又看到我一早就盡心學習,也就同意了。

我心里暗喜,趕緊加快吃飯的節奏,媽媽剛吃完,在廚房里忙著收拾碗筷。

听我要出去,就擦了擦手出來,去她房間拿了兩毛五分錢和一斤糧票出來遞給我。

「中午回來吃飯,別在人家家吃,回來時買一斤饅頭,」媽媽又嘆道,「以前一個月的糧票都要省著用,沒糧票買不到糧食,中國現在開始富裕了,糧食夠吃的了,可以不用糧票了。但不用糧票要多花一毛錢。」

「好的媽,我去跟美東說會話,午飯前就買了饅頭回來。」我接過錢和糧票。

「好了,你爸同意,你趕緊走吧。」媽媽催到。

「嗯,那我穿衣服走了媽。」

「天冷了,把你爸淘汰下來的棉帽子戴上。」

「好 」我從大衣櫃里找出父親以前發的警察藍棉帽,那種兩邊可以放下來遮耳朵的,戴上很暖和,尤其刮風下雪的時候。

警服現在都換裝成橄欖綠了,所以父親淘汰下來的,以前的藍警察服都被我接班了。最冷的時候還有棉大衣,雙排扣可以一直扣到脖子下邊,兩個大毛領子豎起來,別提多擋風,多暖和了。

所以,劉強、老四他們幾個到處劃拉一套藍,一套黃軍裝的兄弟們,都很羨慕我的資源。在那個年代,也節省了母親好多買衣服錢。

記得,一套藍一直傳到八零年代末,電視劇《霍元甲》《陳真》帶動了開始流行一長溜扣子的,長襟帶後開口的中山裝時才退休。

「我走了爸,走了媽。」我打了招呼,開門三個台階一步地向樓下沖去,耳後傳來母親的囑咐「慢點!早回來。」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