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正文(一)-(二)

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風清,憂患凋零。老去光陰速可驚。

鬢華雖改心無改,試把金觥。舊曲重听。猶似當年醉里聲。

此文,

獻給與我共度過那段青蔥歲月的朋友們,

一並祭奠我們逝去的青春。

一個長發中分的清秀少年彈著吉他,和著雙卡收錄機里的卡帶歌聲,寫字台磁帶盒上,是同樣長發飄飄的齊秦。

每晚吃完飯我就會照例跑到離我家幾百米的這個同學兼鐵哥們家,那會兒最好的娛樂就是听著錄音機飄出來的時尚音符,看哥們兒隨著自己稚女敕地彈奏哼唱,然後思緒一同徜徉在少年們未知的未來,懷著剛剛懵懂的春心,調侃著彼此都相熟的女孩。

美東是我初中的同學,其實小學我們就是叔伯同學,不在一個年級,他比我高一級,記得好像是四班,以前的小學每個年級班級很少,也就三個班,四個班的年級感覺隊伍很龐大了。

小學時代,美東就長得很清秀,瘦高個,高高的鼻梁,大瞪眼,雙眼皮,很有輪廓的臉龐,頭發還有些自來卷,少言寡語,老實巴交的樣子。因為班級少,全校的調皮孩子基本我都熟悉,美東是屬于老實人那伙的。記得我跟美東班里的一個叫「小刀龍」,長得高高瘦瘦的孩子打過架,那孩子後來在混社會的路上修煉得不錯。

初中最初我跟美東不在一個學校。他在海邊的十八中,那個學校是我們這個城市盛產社會人的黃埔軍校,尤其是女將,知名的「六姊妹」就來自這個優秀的學校。

我起初是在二十中,學習氛圍還是不錯的,我在小學是班干部,看樣也是有檔案記載,中學報到第一天,班主任很嚴肅地把我們幾個班干部留下開會,安排了班干部分工。

我還跟小學一樣,擔任體育委員。會議結束前,班主任語重心長,諄諄教導︰七年級就要摘下紅領巾了,希望你們都是第一批團員。

那個年代,每個學校都有些社會人預備隊。主要目的不是讀書,而是混到歲數去就業,上班掙工資。那個年代听到哪個發小,或是小伙伴一說︰明年我要就業了,家里有關系,去哪哪廠子,都是滿心歡喜和自豪的。

八零年代正是改革開放,市場經濟大潮初起的時候,人們都對身邊朋友家里今天竄出來的一樣新鮮玩意,明天又竄出來的另一樣新鮮玩意感到無限新奇和羨慕。錄音機,電視機,電子表,到電冰箱,洗衣機……

記得我小學同桌是個瘦瘦高高的女同學,忽然有一天手上戴著個鐲子來上學,牙白色鐲子中間還瓖嵌著一個小表盤。因為她手腕比較縴細,所以鐲子特別顯眼,而且真的很漂亮。

課間,好多女同學圍著她,听她很自豪地介紹︰「這是我爸爸剛從廣州出差給我帶回來的,香港制造的呢。」

「哇」,一圈女同學羨慕地驚叫起來,其實年齡那麼小的大家可能都不知道香港在哪,但是「香港」如雷貫耳。

跟美東又相遇是在二十一中,那會我們這個城市最好的中學是二十二中,因為離市政府近,所以市直機關的孩子們都就讀于二十二中,師資力量也最雄厚。但二十一中也是老牌中學,始建于1931年,原名「私立東炮台學校」,依山面海,風景秀麗。

時至今日,二十一中已經是這個城市最好的學校,學區房是全市最貴的,除了歷年繼續給國家輸送了很多精英校友,也出了幾位名揚海內外的娛樂圈明星,尤其是「蔡爺」,所以學校更是名聲大噪。

本站手機APP: 咪咪閱讀

七年級也就是初二的下學期,85年過完春節,我沒能再返校二十中。而是稀里糊涂被老爹給轉學到二十一中,美東應該也是那年轉學過去的。剛轉學到新學校,新班級,一切都是陌生的。沒有朋友。

還有一個令我情緒低落,比較消極的原因是突然轉學到了新班級,成了普通同學,不再是班干部。

那時沒有網絡,沒有手機,交通不便,年齡又小,原先的同學離別可能就是幾十年,甚至一生不見。

第一眼見到美東,他穿著一件帶拉鏈的卡其色夾克衫,當時是很時髦的。我馬上就認出他是我的小學同學,他也看我面熟,于是說起「小刀龍」,馬上進入熱聊模式。

盡管小學不是一個年級的,但現在在一群陌生同學里,也能感覺出彼此是最親切的,親近感很快讓我們成為好朋友。

那時城市很小,小學時美東是住在市府街,老城最中心,後來美東家因為躲遷搬去城市最西邊的孔雀台,當時二十一中算是在城市的最東邊,所以也很遠。當然現在城市擴大了差不多十倍。就不算邊了,成了市中心。

那個年代,除了住在校園附近的,同學們大多都是騎自行車上學,那時公共交通不發達,整個城市只有9條公交線路。因為太遠,美東必須要坐公交車上學,每天1路車從城市西邊終點站發電廠站坐到東邊終點站虹橋路上學。

美東中午不能回家,都是在學校食堂吃飯,我很羨慕他一到中午放學就拿起鋼精飯盒往食堂溜達的感覺,那麼從容不迫,而我要跟其他同學一樣,一窩蜂地跑去自行車棚,找到自己的車子,又一窩蜂地沖出學校,順著大下坡浩浩蕩蕩地往家里殺去。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