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五二四節 一個普通的軍漢

今日剛斬了金軍七人的漢子想不明白。

宛城這里不痛快嗎?

非要去給趙家當官,直接離開不好嗎、還非要假死月兌身。

畢再遇又說道︰「既然你听到了這事,從今天開始你留在我身邊,寸步不能離,一直到戰事結束。我畢再遇,也是在朝武官,五品官。」

那漢子退後兩步從架子拿起了自已的刀。

畢再遇沒動,此人雖勇,卻沒有受過名師指點。

那漢子冷聲說道︰「我不替趙家打仗。」

畢再遇笑了,大笑幾聲問道︰「替宛城打呢?」

「不怕死。」

「那留下吧,去喝碗肉湯,今晚上我營前你值夜,宛城不是大宋的。」畢再遇說完轉身就往自已大帳走去,他不怕把後背留給這拿刀的漢子,因為他了解這些人。

這些人,懂得什麼叫義。

那漢子上提著刀快步向前追,听到腳步聲畢再遇也沒回頭,只是停下了腳步。手都沒有往刀柄上按。

「將軍,小的無禮,向將軍請罪。」

畢再遇點了點頭︰「恩,赦你無罪,守好宛城,宛城便是那個創造攤丁入畝之人的,不是趙家的,更不可能是金人的。」

漢子一頭叩在地上,什麼也沒再說。

畢再遇回自已的大帳了,他知道這里有許多人都帶著一種信念,生死不重要,他們要活個明白。

晚餐,伙食還不錯。

大鍋煮了羊肉,每人兩片肉,有些菘菜葉子,湯每人可以加一次,餅不限量。

但誰若有浪費,軍法從事。

餅是雜面餅。

三成的面,另外七成不是什麼好東西,渣油之後的豆渣。

鹽不限量,這一點是許多從淮河以北來的人不敢想像的,他們缺鹽,而且鹽也太貴了。

漢子領了飯,看了看四周。

他知道這里有許多人都和他一樣,無家可歸。

討厭大宋,仇恨金人。

幾乎所有人都不識字,名字也都是賤名、土名、小名。

「嘿,大個。」有個武官喊了漢子一聲。

這漢子叫狗剩,賤名。

自己姓于,卻不知道是那個于,隨軍的書吏就隨便寫了一個于姓給他。

听說宛城那邊軍營到了晚上,會有先生教識字,也會給起個正式的大名。他沒去,因為他更想在戰場上去砍人,或者是戰死。

漢子回頭,卻見那武官扔過來一個小布袋子。

「好東西,前幾天送糧食過來的時候給留了點,原本是給傷兵病號的,今個你立大功了,給你一小袋。」

漢子咧開嘴笑了︰「咱沒傷,沒病。」說完準備把小布袋扔回去。

武官又說道︰「上邊說了,這東西吃了能比平時多跑五里,還能有力氣砍人,你倒可以試試。」

漢子一抱拳︰「謝了。」

武官擺了擺手,轉身離開。

漢子喜歡這里,因為宛城軍的軍規中有一條,戰時,官兵同食、同衣。也就是說,只要出征,當官的和當兵的,在一個鍋里吃飽,軍備補給也幾乎相同。但精兵營吃的比雜兵營好,這一點算是出征的軍中自己定下的,也沒誰不服。

漢子打開小布袋,里面是白白的小方塊,用舌頭粘了一點,甜的。

漢子小心的將這小布袋收好,他打算下次在戰場上再吃。

這東西怎麼說呢,象是米花糕,也不全是,飴糖制品,就是給人補充糖份的。

找了一個角落,漢子蹲在地上捧著碗吃飯,旁邊的人都有說有笑。漢子喜歡這里,慢慢的也把這里當成家了。

再說這次出征的都統制楊次山、監軍蘇師旦。

依楊桂枝的話,打仗靠的不是楊次山,楊次山應該有幾個能打的武將追隨,這樣才有出征的樣子。

可楊次山沒錢。

大軍行軍的速度慢的驚人,劉銳借口水師調南下運糧,所以只給他了幾條船。

超過八成的士兵是靠兩條腿西進。

這一日,船行到了漢陽軍制所。

漢陽軍,這支軍隊可不同于其他的,他們曾經一直被盯的很嚴,武官別說是領軍權,連人權都沒有。

這些年,好不容易松了一點,武官們卻更加的謹慎了。

漢陽軍的老底子,是踏白軍舊部與背嵬軍舊部。

五十多年前,他們的父輩、祖輩,正式的番號叫御營後護軍,也就是世人所知的岳家軍,一部分被編入了禁軍,另一部分便留在了岳飛駐守了八年的漢陽,還有一部分解散,或是拆分到其他各軍。

有一個小秘密。

漢陽軍混的很慘,但總算有口飯吃,因為有人暗中接濟。

雖然不多,但卻能勉強有個溫飽。

接濟他們的人是韓誠,曾經當過漢陽軍承宣使,後另封寶寧軍承宣使。

再後來,韓侂冑繼承這份接濟。

漢陽軍很清楚韓家的目的,一來是燒冷灶,二來漢陽軍這個位置太重要了,一但前汝州軍沒了活路,要退肯定是退到漢陽軍,所以留份情面在。

韓絳若沒有穿越過來,韓侂冑掌大權之後,他就會為漢陽軍討名份,然後給岳飛封王。

這一日,楊次山與蘇師旦到了漢陽軍。

漢陽軍這里還有一個州,叫鄂州。

這地面一分為三,武昌屬于鄂州,漢陽、漢口則屬漢陽軍管。

岳飛將來被封為鄂王,也是因為鄂州。

漢陽軍的都統制高仁沒什麼大背景,熬到五十七歲才坐上這個位置,當然也是花了錢的,否則都統制這個位置輪不到他。

說起來,這個都統制也不是什麼大官。

正五品、中侍大夫、漢陽諸軍都統制。

楊次山的船到的時候,他沒有去迎接,因為他正在秘密的見一個客人。

劉仙倫。

比起楊次山,劉仙倫才是貴客。

劉仙倫這次秘密前來,見到高仁什麼也沒說,將一只布袋遞到了高仁面前。

高仁帶著疑惑打開了布袋,里面裝的是軍中常用的瘡腫類藥粉。

大宋早在仁宗的時候有軍醫體制,神宗時已經建立了完整的軍醫體制,也有常備的軍中用藥,其中備下最多的首先是治拉肚子、應對傷寒、然後才是各種傷藥。

高仁翻著瓶子看了看,這是他軍中的。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